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适应证和方法学,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经4F或5F递送鞘通过顺向或逆向法置入ADO-Ⅱ封堵器,对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及术后行超声心动图、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分流以及动脉梗阻,随访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

结果

49例即刻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及后续随访未出现明显残余分流,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无梗阻;1例ADO-Ⅱ释放后即刻发现降主动脉梗阻,经导管取出ADO-Ⅱ并以第1代ADO重新进行封堵后降主动脉梗阻缓解,1例术后1个月心脏超声复查发现左肺动脉严重梗阻,通过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及行左肺动脉成形术后梗阻缓解。

结论

新型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型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方法学适当,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发作性睡病与癫共患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提高对此类共患病例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发作性睡病与癫共患患儿临床资料、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结果,其中1例进行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水平的检测。结果例1以癫性肌阵挛发作起病,半年后出现兴奋时猝倒和睡眠增多,多次MSLT阳性,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明显降低,诊断为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丙戊酸治疗后癫发作控制但嗜睡症状加重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近年来收治的58例新生儿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新生儿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儿中52例为足月儿,6例为早产儿。缺血性梗死51例(占87.9%),出血性梗死7例(占12.1%)。围产期缺氧缺血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占46.6%)。惊厥是新生儿脑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0年12月至2012年8月收治25例布加综合征患儿,男16例,女9例,年龄5~17岁,平均(14.5±3.4)岁。本组均行彩超检查,其中12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诊断为布加综合征。25例均行造影检查,其中下腔静脉型5例、肝静脉型15例、混合型5例。其中24例行介入治疗并术后随访,1例未治疗。结果24例行介入治疗后受累下腔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儿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其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为危重症患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危重症患儿,以入住PICU 24 h内血清胰岛素值>11.1 mU/L为高胰岛素组(n=332),高胰岛素患儿中以11.10~33.30 mU/L为轻度升高组(n=194),以>33.3 mU/L为升高3倍组(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