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土地质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土地质量的概念是随着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并严重威胁着全球土地资源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土地质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环境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退化的不断加剧和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理念的提出,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土地质量指标不是单纯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属性的指标,而是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反映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我国土地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尚未形成针对土地质量的系统综合研究,土地质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机理和实践应用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也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系统数据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国土资源部从部门角度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我国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和县级2个层次和主要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南丘陵区和华北平原等不同研究区域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土壤退化等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