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蛟河市作为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吉林市委的决策部署,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创新工作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蛟河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创新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坚持把学习践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根本任务,建立“理论转化厨房”,采取“传树帮乐倡”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以武装党员、教育人民。
一是领导带头“动起来”。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宣讲新思想,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经常直接深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党的新思想和新政策,其他市级领导和乡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持续开展“书记讲党课”和“千人万场”基层理论宣讲活动,把“讲政治”和“接地气”统一起来,注重用通俗的语言传播新思想。
二是丰富形式“热起来”。组织全市818名文艺志愿者,结合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节等重要节庆活动,通过“流动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讲。“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河北街道永泰社区文艺志愿者将党的政策编成快板书、顺口溜,通过组织快板、三句半、小品等文艺表演的方式,每月坚持为群众演出,增强了群众对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三是因地制宜“实起来”。全市共有1780名草根宣讲员,开展“村里人讲村里事”活动,草根宣讲员讲给群众听,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群众嗑”解读“新思想”,群众与草根宣讲员热烈互动,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营造氛围“浓起来”。建设文化墙、宣传栏、公园宣传长廊、河堤围栏,制作宣传图文18560余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和党的政策。推动全市256个村、978个屯实现“大喇叭”全覆盖,经常播放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惠民政策,让党的声音就在群众身边。通过蛟河融媒、蛟河发布等新媒体,开辟“好好学习”专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营造浓厚的文明实践氛围。
二、强化实践养成,推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为载体,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引导群众弘扬新风尚,让主流价值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将其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是践行主流价值新风尚。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建设实施纲要》,以庆祝国庆为契机,连续多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示范带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蛟河人”及“文明村屯、干净人家”等评选,广泛组织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二是引领移风易俗新风气。将破除陈规陋习与树立文明新风相结合,大力移风易俗、成风化俗。以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陋习为着力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继续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小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制定好记管用的村规民约,推动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化,强化自我约束机制。
三是拓展文明实践新内涵。注重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扫黄打非”、人居环境整治和基层矛盾化解相结合,在全市42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五星创建”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评选“美丽庭院”3020个、“干净人家”7740户,建立“扫黄打非”基层站点287个,乡村“六六议事堂”化解基层矛盾3600余件,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
三、健全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压实工作责任,调动各方力量,强化工作保障,切实形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建体系。建立了以市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推进体系,定期召开全市推进会、现场会推动落实。市委宣传部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制定下发指导手册、制定考核细则,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工作有人抓。
二是把握标准明思路。对标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要求,创新推出“6578”的工作模式,准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五项内容、发挥“助力扶贫”等五助作用、场所建设做到“五有”、创新运用五种方式、实施“乐学蛟河”等五大服务项目、发挥教育等五类作用,建立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七大平台,打造了理论传播、红色教育、法律援助等八个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解决“创建有标准”的问题。
三是融合发展搭平台。投资320余万元,建立了蛟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促进中心,在志愿活动、平台展示、工作开展等方面深度融合、互促互進;成立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6个站和987个点,实现中心、所、站、点(基地)上下贯通,全市17个乡镇街、256个村和19个社区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解决“实践有阵地”的问题。
四是充实力量强队伍。构建了“1+8+N”的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市志愿服务总队,组建志愿服务团队486支,全市党员、共青团员和机关干部全员注册,实名注册志愿者7.99万人,解决“服务有队伍”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组织招募志愿者1.8万名,414支志愿服务队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小红帽”“红马夹”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五是整合资源创品牌。明确有关部门具体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积极支持和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民政、司法、农业农村、文旅、卫健、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单位围绕职能定位,常态化开展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实现“成果有品牌”。
蛟河市将继续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对标“14536”的要求,持续深入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升蛟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守正创新的政治自觉,创造更多新亮点和新成效。
(作者:中共蛟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 絮
一、创新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坚持把学习践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根本任务,建立“理论转化厨房”,采取“传树帮乐倡”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以武装党员、教育人民。
一是领导带头“动起来”。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宣讲新思想,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经常直接深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党的新思想和新政策,其他市级领导和乡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持续开展“书记讲党课”和“千人万场”基层理论宣讲活动,把“讲政治”和“接地气”统一起来,注重用通俗的语言传播新思想。
二是丰富形式“热起来”。组织全市818名文艺志愿者,结合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节等重要节庆活动,通过“流动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讲。“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河北街道永泰社区文艺志愿者将党的政策编成快板书、顺口溜,通过组织快板、三句半、小品等文艺表演的方式,每月坚持为群众演出,增强了群众对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三是因地制宜“实起来”。全市共有1780名草根宣讲员,开展“村里人讲村里事”活动,草根宣讲员讲给群众听,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群众嗑”解读“新思想”,群众与草根宣讲员热烈互动,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营造氛围“浓起来”。建设文化墙、宣传栏、公园宣传长廊、河堤围栏,制作宣传图文18560余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和党的政策。推动全市256个村、978个屯实现“大喇叭”全覆盖,经常播放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惠民政策,让党的声音就在群众身边。通过蛟河融媒、蛟河发布等新媒体,开辟“好好学习”专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营造浓厚的文明实践氛围。
二、强化实践养成,推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为载体,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引导群众弘扬新风尚,让主流价值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将其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是践行主流价值新风尚。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建设实施纲要》,以庆祝国庆为契机,连续多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示范带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蛟河人”及“文明村屯、干净人家”等评选,广泛组织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二是引领移风易俗新风气。将破除陈规陋习与树立文明新风相结合,大力移风易俗、成风化俗。以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陋习为着力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继续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小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制定好记管用的村规民约,推动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化,强化自我约束机制。
三是拓展文明实践新内涵。注重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扫黄打非”、人居环境整治和基层矛盾化解相结合,在全市42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五星创建”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评选“美丽庭院”3020个、“干净人家”7740户,建立“扫黄打非”基层站点287个,乡村“六六议事堂”化解基层矛盾3600余件,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
三、健全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压实工作责任,调动各方力量,强化工作保障,切实形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建体系。建立了以市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推进体系,定期召开全市推进会、现场会推动落实。市委宣传部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制定下发指导手册、制定考核细则,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工作有人抓。
二是把握标准明思路。对标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要求,创新推出“6578”的工作模式,准确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五项内容、发挥“助力扶贫”等五助作用、场所建设做到“五有”、创新运用五种方式、实施“乐学蛟河”等五大服务项目、发挥教育等五类作用,建立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七大平台,打造了理论传播、红色教育、法律援助等八个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解决“创建有标准”的问题。
三是融合发展搭平台。投资320余万元,建立了蛟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促进中心,在志愿活动、平台展示、工作开展等方面深度融合、互促互進;成立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6个站和987个点,实现中心、所、站、点(基地)上下贯通,全市17个乡镇街、256个村和19个社区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解决“实践有阵地”的问题。
四是充实力量强队伍。构建了“1+8+N”的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市志愿服务总队,组建志愿服务团队486支,全市党员、共青团员和机关干部全员注册,实名注册志愿者7.99万人,解决“服务有队伍”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组织招募志愿者1.8万名,414支志愿服务队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小红帽”“红马夹”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五是整合资源创品牌。明确有关部门具体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积极支持和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民政、司法、农业农村、文旅、卫健、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单位围绕职能定位,常态化开展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实现“成果有品牌”。
蛟河市将继续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对标“14536”的要求,持续深入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升蛟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守正创新的政治自觉,创造更多新亮点和新成效。
(作者:中共蛟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