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的遏制利器
美国的B-52轰炸机和B-1B轰炸机在未来高强度防空环境中的生存力十分堪忧,特别是现阶段各国都在发展隐身战斗机,届时,空中大型目标都是这些战斗机首先攻击的靶子。B-2或许依然先进,但数量太少,禁不起消耗,而且维护费用高昂。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反隐身手段的发展,B-2也很难全身而退。
从发展初衷看,美国发展新型轰炸机对外遏制的因素更突出。2006年,美国空军就开始新型隐身轰炸机的设计工作,该项目被称为“下一代轰炸机”(NGB),战机计划2018年服役,所以又被称为2018轰炸机。它是更先进的“2037轰炸机”服役前的一个过渡。但由于技术复杂,并且单价达到数十亿美元,时任防长罗伯特·盖茨于2009年撤销了NGB项目。
新任防长帕内塔上台后,空军再次提出发展轰炸机,只不过更换了一个名字,改为“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叫这个名字,轰炸机有几架“不远程”的,其名字为何改来改去?其实,作战要求和性能有区别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NGB项目刚被前任防长以无可辩驳的理由给否了,空军好意思再拿上去让新防长批钱吗?所以,甭管是不是换汤不换药,必须得换个名字。
造价高于B-2
对于一支庞大的战略空军而言,没有轰炸机,特别是没有能执行战略任务的轰炸机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轰炸机也是美国空军能够与海军竞争,能够在国内立足的关键装备,下面就扒一扒美国海空军的恩怨史。
上世纪40年代,当海军计划大批量建造大甲板航空母舰时,刚刚从陆军脱离出来的空军将领们就游说国防部不要大量建造航母。最终,海军的那批航母没建成,相应的资金给空军造了战略轰炸机。从那时开始,海空军就结下了梁子。日后,海军和空军几乎事事都“对着干”:海军喜欢软管空中加油,而空军则偏好硬管加油。空军用喷气式RC-135实施电子侦察,而海军则使用螺旋桨的EP-3。这里有技术路线的不同,但更多的还是军种文化的差异与竞争在作祟。就拿坐车来说,空军的官员喜欢坐“后舱”,而海军的将领们则习惯与“舵手”们并排而坐。当时甚至有一个笑话说,如果苏联人研制了一种新型战斗机,美国空军可能会无动于衷,而要是美国海军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那空军的将领们一定坐不住了。在一些重要岗位的争夺上,空海军也互不相让。太平洋战区司令一职长期由海军掌控,国防部曾打算安插一位空军将军,结果遭到海军和司令部的强烈抵制,最终不了了之。
美国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正当空军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之际,一些学者们就开始旧事重提,拿“解散空军”说事。原因很简单,美国空军的大部分能力海军都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从核任务来看,空军的“民兵”弹道导弹被不断缩减,而且其生存力远不及海军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论对陆攻击,海军的航母可以载着其攻击机不受地域的限制到处炸,而空军战机则要与别国协调基地和空域。随着F-35B的陆续服役,美国空军在隐身飞机领域的垄断地位也正逐渐丧失,那么轰炸机就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支撑美国空军存在的基础了。
尽管不能说空军只有靠战略轰炸来与海军竞争,但这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战略轰炸机是美国空军唯一一种在常规战争中可以从本土直达欧亚大陆纵深的武器,也是美国三位一体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尽管轰炸机成本高昂,上马轰炸机的各方阻力巨大,但是美国空军仍然孜孜以求。
谋求绝对的优势
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类似B-2的新一代轰炸机。一旦俄罗斯的轰炸机研发成功,美俄间的轰炸机技术差距会大幅度缩小。从保持技术优势的角度着眼,美国也会加速新型轰炸机的研制。
那么,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总体而言,这是一种中型的亚声速隐身轰炸机。据英国《国际飞行》杂志介绍,新型轰炸机是一种大小介于F-15战斗机和B-2轰炸机之间的轰炸机。它具备很强的隐身能力,使其能安全地穿透敌方的防空网,在严密设防的敌方领空飞行作战。另外,它是一种亚声速飞机,而非此前设想的超声速飞机。美空军高层认为,这样的亚声速轰炸机足以满足新一代过渡轰炸机的要求,隐身能力比超声速巡航更重要。而研制全新的高超声速隐身轰炸机,完成其“全球快速到达”的战略目标,将是其远期目标。新一代飞机采用的隐身技术,使得其可探测性、可维修性、保障性都会上一个台阶。
该机或将采用“可选有人驾驶技术”。什么是可选有人?就是说,保留有人驾驶能力,同样具备无人驾驶模式。有人或许会问,美海军的X-47B都能着舰了,空军还那么保守,留个座舱干什么。实际上,对于大型轰炸机而言,不差那一两名飞行员的空间和重量。人员支持系统、座舱等设备的重量所占比重远远小于战斗机以及与战斗机重量相似的攻击机。而作为一种可能执行核任务的飞机来说,不得不保留座舱及有人驾驶能力。从目前情况看,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太可能放心让无人机携带核弹执行任务。而无人模式则能发挥其长时间滞空以及减小被击落后飞行员被俘的政治风险。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连续飞行24小时以上。相比之下,有人驾驶轰炸机只能飞行5个小时甚至更短。美国专家称,一次突击续航时间增加5倍(或者更多),将使得计划中的80到100架 LRS-B轰炸机在一个远在反介入威胁范围之外的基地起飞,通过持续不断的攻击而完全控制类似伊朗这样大的国家。
所以,新一代轰炸机或将这两种模式合二为一。当然,这里的无人驾驶并不是说像现在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那样采用远程遥控驾驶模式。未来,无人机不仅能自主飞行,还能自主地重新进行任务规划,它们将具有先进的机载任务管理软件,使其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任务规划需求,例如规避突然出现的机动式防空系统。此外,美国人称该机将使用“系统家族”技术。这是美国人炒作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让轰炸机实现多种功能,形成一个侦察、打击、监视的家族。不过,出于成本考虑,美国官员后来在解释该技术时宣称,只会研制一种飞机,而不是多个型号,这意味着按照美国人的预想,该机可以深入亚洲大陆腹地,侦察敌方弹道导弹发射架等反介入系统目标,然后将数据传回太平洋上的潜艇或驱逐舰上,通过其搭载的巡航导弹,对这些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美国的B-52轰炸机和B-1B轰炸机在未来高强度防空环境中的生存力十分堪忧,特别是现阶段各国都在发展隐身战斗机,届时,空中大型目标都是这些战斗机首先攻击的靶子。B-2或许依然先进,但数量太少,禁不起消耗,而且维护费用高昂。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反隐身手段的发展,B-2也很难全身而退。
从发展初衷看,美国发展新型轰炸机对外遏制的因素更突出。2006年,美国空军就开始新型隐身轰炸机的设计工作,该项目被称为“下一代轰炸机”(NGB),战机计划2018年服役,所以又被称为2018轰炸机。它是更先进的“2037轰炸机”服役前的一个过渡。但由于技术复杂,并且单价达到数十亿美元,时任防长罗伯特·盖茨于2009年撤销了NGB项目。
新任防长帕内塔上台后,空军再次提出发展轰炸机,只不过更换了一个名字,改为“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叫这个名字,轰炸机有几架“不远程”的,其名字为何改来改去?其实,作战要求和性能有区别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NGB项目刚被前任防长以无可辩驳的理由给否了,空军好意思再拿上去让新防长批钱吗?所以,甭管是不是换汤不换药,必须得换个名字。
造价高于B-2
对于一支庞大的战略空军而言,没有轰炸机,特别是没有能执行战略任务的轰炸机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轰炸机也是美国空军能够与海军竞争,能够在国内立足的关键装备,下面就扒一扒美国海空军的恩怨史。
上世纪40年代,当海军计划大批量建造大甲板航空母舰时,刚刚从陆军脱离出来的空军将领们就游说国防部不要大量建造航母。最终,海军的那批航母没建成,相应的资金给空军造了战略轰炸机。从那时开始,海空军就结下了梁子。日后,海军和空军几乎事事都“对着干”:海军喜欢软管空中加油,而空军则偏好硬管加油。空军用喷气式RC-135实施电子侦察,而海军则使用螺旋桨的EP-3。这里有技术路线的不同,但更多的还是军种文化的差异与竞争在作祟。就拿坐车来说,空军的官员喜欢坐“后舱”,而海军的将领们则习惯与“舵手”们并排而坐。当时甚至有一个笑话说,如果苏联人研制了一种新型战斗机,美国空军可能会无动于衷,而要是美国海军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那空军的将领们一定坐不住了。在一些重要岗位的争夺上,空海军也互不相让。太平洋战区司令一职长期由海军掌控,国防部曾打算安插一位空军将军,结果遭到海军和司令部的强烈抵制,最终不了了之。
美国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正当空军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之际,一些学者们就开始旧事重提,拿“解散空军”说事。原因很简单,美国空军的大部分能力海军都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从核任务来看,空军的“民兵”弹道导弹被不断缩减,而且其生存力远不及海军的“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论对陆攻击,海军的航母可以载着其攻击机不受地域的限制到处炸,而空军战机则要与别国协调基地和空域。随着F-35B的陆续服役,美国空军在隐身飞机领域的垄断地位也正逐渐丧失,那么轰炸机就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支撑美国空军存在的基础了。
尽管不能说空军只有靠战略轰炸来与海军竞争,但这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战略轰炸机是美国空军唯一一种在常规战争中可以从本土直达欧亚大陆纵深的武器,也是美国三位一体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尽管轰炸机成本高昂,上马轰炸机的各方阻力巨大,但是美国空军仍然孜孜以求。

谋求绝对的优势
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类似B-2的新一代轰炸机。一旦俄罗斯的轰炸机研发成功,美俄间的轰炸机技术差距会大幅度缩小。从保持技术优势的角度着眼,美国也会加速新型轰炸机的研制。
那么,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总体而言,这是一种中型的亚声速隐身轰炸机。据英国《国际飞行》杂志介绍,新型轰炸机是一种大小介于F-15战斗机和B-2轰炸机之间的轰炸机。它具备很强的隐身能力,使其能安全地穿透敌方的防空网,在严密设防的敌方领空飞行作战。另外,它是一种亚声速飞机,而非此前设想的超声速飞机。美空军高层认为,这样的亚声速轰炸机足以满足新一代过渡轰炸机的要求,隐身能力比超声速巡航更重要。而研制全新的高超声速隐身轰炸机,完成其“全球快速到达”的战略目标,将是其远期目标。新一代飞机采用的隐身技术,使得其可探测性、可维修性、保障性都会上一个台阶。
该机或将采用“可选有人驾驶技术”。什么是可选有人?就是说,保留有人驾驶能力,同样具备无人驾驶模式。有人或许会问,美海军的X-47B都能着舰了,空军还那么保守,留个座舱干什么。实际上,对于大型轰炸机而言,不差那一两名飞行员的空间和重量。人员支持系统、座舱等设备的重量所占比重远远小于战斗机以及与战斗机重量相似的攻击机。而作为一种可能执行核任务的飞机来说,不得不保留座舱及有人驾驶能力。从目前情况看,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太可能放心让无人机携带核弹执行任务。而无人模式则能发挥其长时间滞空以及减小被击落后飞行员被俘的政治风险。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连续飞行24小时以上。相比之下,有人驾驶轰炸机只能飞行5个小时甚至更短。美国专家称,一次突击续航时间增加5倍(或者更多),将使得计划中的80到100架 LRS-B轰炸机在一个远在反介入威胁范围之外的基地起飞,通过持续不断的攻击而完全控制类似伊朗这样大的国家。
所以,新一代轰炸机或将这两种模式合二为一。当然,这里的无人驾驶并不是说像现在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那样采用远程遥控驾驶模式。未来,无人机不仅能自主飞行,还能自主地重新进行任务规划,它们将具有先进的机载任务管理软件,使其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任务规划需求,例如规避突然出现的机动式防空系统。此外,美国人称该机将使用“系统家族”技术。这是美国人炒作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让轰炸机实现多种功能,形成一个侦察、打击、监视的家族。不过,出于成本考虑,美国官员后来在解释该技术时宣称,只会研制一种飞机,而不是多个型号,这意味着按照美国人的预想,该机可以深入亚洲大陆腹地,侦察敌方弹道导弹发射架等反介入系统目标,然后将数据传回太平洋上的潜艇或驱逐舰上,通过其搭载的巡航导弹,对这些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