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而知新 明理才信服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仍然是新教材的一个教学难点。“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表明,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等价交换”,有的认为“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等的交换,不适用于物物交换的情况;有的认为“等价交换”既然是“规律”,那么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当然是时时、处处皆为准的普遍现象;有的认为“等价交换”适用于一切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甚至还有的认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是相互矛盾的,表现为理论上的“等价”与事实中的“不等价”的矛盾,进而认为教材的结论带有欺骗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等价交换”既是突破难点的必然要求,又是课堂教学的必经阶段。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如下一些探究活动予以解决。
  
  1.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探究w—w 现象,让学生在“温故”中自然地获取新知识
  
  这一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确,“等价交换”不仅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等的交换,而且也适用于物物交换。具体步骤是:(1)w—w二者为什么需要交换?结论: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果衣服可以当粮食吃,粮食也可以当衣服穿,那么二者就不需要交换了。(2)w—w二者为什么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例如,1斤肉为什么只能交换2斤大米,而不能交换20斤大米?结论:1斤肉和2斤大米具有相同的人类劳动量,即二者都凝结着相等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二者的价值量相等。(3)你是如何理解“等价交换”的?结论:在w—w时代,“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4)当w—w成为历史,人类的主要交换方式从w—w发展到w—g—w的时候,“等价交换”表现为什么呢?结论:“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等的交换。(5)教师或者学生总结: “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表现为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等。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数据“统计”中自主地发现新知识
  
  这一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明确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并不意味着经济生活中每一次具体的交换都是等价的,也不意味着绝大多数交换是等价的。具体步骤是:(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示意图,然后请一名学生在曲线上任意标注5个点,表示5次具体的交换,其他学生在教材示意图上任意标注5个点。(2)学生分组,各组简单统计出三个数据进行交流:交易价格高于价值的次数占交易总次数的百分比,交易价格低于价值的次数占交易总次数的百分比,交易价格完全等于价值的次数占交易总次数的百分比。(3)根据学生的统计结果,教师提供一道多项选择题供学生思考: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是指什么?A.每次具体的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B.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绝大多数交换是等价的,只有少数是不等价交换;C.“等价交换”应该理解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总趋势,它只存在于等价交换的平均数中;D.“等价交换”的实现有赖于价格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答案为CD)。(4)教师在学生探究分析的基础上讲授价格为什么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阐释现象不是本质,不是规律,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愿地接受新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始终是政治课教学核心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既是伟大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既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又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在“等价交换”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现象并不是本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价格是多变的,价值是相对稳定的,价格是商品的表面特征,价值是商品深刻的内在属性。价格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现象,等价交换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不等价交换”只是现象而非价值规律,因为价值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深刻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升华教学的主题,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新问题,让学生在新问题的探讨过程中自由地运用并质疑新知识
  
  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与“等价交换”相关的几个新问题供学生探究,把“等价交换”的教学进一步引向纵深,把政治课教学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同时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教学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完美效果。具体步骤是:(1)呈现两个问题:A.小丽身材苗条,形容俊俏,被某公司聘为形象代言人,年薪10万。请问这10万元是否为“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这10万元衡量了什么东西的价值?“形象”可以成为交换的商品吗?B.某国土资源局局长收受李某人民币5万元,违规批准了李某建设用地,为李某谋取了非法利益。请问这5万元是否为“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这5万元衡量了什么东西的价值?“权力”可以成为交换的商品吗?为什么?(2)学生讨论,不必有最终的结论,不必苛求于学生的观点。(3)教师做总结:“等价交换”作为价值规律的重要内容,适用于商品经济领域,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能适用于政治领域或者其他领域。■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6日,OECD发布了PISA 2015科学、数学和阅读领域的结果,国内舆论普遍比较关注成绩,但是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研究,PISA测试的主要目的不止于给出一个成绩排名,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