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21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明确诊断的21例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的临床表现、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中男性9例(9/21),女性12例(12/21);年龄4~62岁,平均(31±18)岁;双眼发病17例(17/21),单眼4例(4/21);21例患者裂隙灯下角膜病变相似,表现为角膜浅层散在粗糙的点状混浊,数目不等,近似圆形,局限于上皮内,微隆起表面,荧光素染色阳性,所有病例结膜均无明显充血;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主要表现为局限于上皮层的簇集的高反光圆点和上皮下大量活化的朗格汉斯细胞,上皮下神经纤维丛密度下降,部分基质细胞反光增强;局部给予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21例角膜点状混浊均吸收,不留瘢痕,治愈率100%,治疗时间2~62 d,平均(13±18)d;但其中4例(4/21)发生复发,复发病例治疗方法同初诊,经治疗4例复发病例全部治愈,不留瘢痕。

结论

Thygeson浅层角膜炎是一种慢性反复的浅层点状角膜炎,不伴有结膜炎,多为双侧发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具有一定特异性,可辅助诊断并有助于其发病机制研究。局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但应注意复发,及时随访。(中华眼科杂志,2015,51:173–177)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对眼轴测量的影响,以及日后若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采用校正系数的必要性。方法收录行P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其中有晶状体眼屈光镜(PRL)组22例(39只眼),等效球镜度数(–19.00±4.03)D,植入后房悬浮型PIOL;可植入式接触镜(ICL)组24例(4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13.10±2.53)D,植
期刊
期刊
期刊
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指在无角膜缘细胞功能失代偿的条件下,角膜上皮细胞再生、连接、黏附及移行功能异常。由于患者自身及围手术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白内障患者在术后1~2周,开始出现角膜上皮水肿及角膜点状染色等,在处理不正确时,角膜上皮会发生缺损,甚至发展为迁延性溃疡。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正确地处理。对于有全身代谢性疾病、术前泪液异常及长期睑缘炎等情况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
目的评价相关易感基因位点检测对PACG患者的诊断效力。方法实验研究。通过统计反演算和统计模拟的演算,对已知4个相关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024102(PLEKHA7)、rs3753841(COL11A1)、rs1015213(PCMTD1–ST18)及rs1401999(ABCC5)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进行评价。结果在对单一SNP位点的统计模拟中,rs11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