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地飞在路上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这本独立杂志的范儿,特别不羁特别飞。我很少碰到本人外表和写的东西看起来很契合的,看康阳办的杂志,总觉得他本人的气质不能这样,因为真的这么摇滚这么飞的人是不会去创业办杂志的。我想像过他的模样,可能外表一点不摇滚,甚至是挺斯文睿智戴着眼镜,也许还是个胖子,看过不少书,接受采访时说出来的东西还挺人五人六的。
  结果我想错了,康阳和他的杂志几乎是一个气质。约采访那天,他迟到了,然后嘿嘿一乐“我老迟到”。他短发长得乱飞,扯了一堆特不正经但是很好玩的事儿。聊天知道他是山西人,原来在山西的大学读书,后来大学上一半觉得没劲就退学了。现在住在北京昌平,一边做《在路上》,一边给《云爆弹》杂志做销售,月收入小一万,在北京也算不错了,不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终于变成了两年前自己看见就想死的那副模样。”胡聊了一通后,我倒觉得他比我想像的“假不正经”更有趣,他是真不正经,但又是混乱中自有秩序,不正经的外表下裹挟着一颗正经敏锐的心。
  Q:你是90年的,还在上大学吗?
  A:退学了。没劲。高中那会,我学编导自己剪片子,得过传媒的那个小白羊奖。不过当时要考传媒和北影都没考上,最后统招去了山西一大学。特没劲。你知道山西那地儿吧,太窄了。
  Q:那你怎么想到做这么一本杂志的?
  A:要说自己做东西这得追溯到高中,那会我看了哈佛大学办的一份校报,挺有意思的。我也做了份民间校报,叫《Just》,骂老师,聊八卦绯闻,报道哪个班挑衅打架等等。后来就成了众矢之的,有同学老师找茬儿。不过那会儿我特聪明,谁都骂,唯独夸年级主任多好多好。当时我们还跟学校周边的奶茶店拉赞助,700块钱,600块印杂志,剩下的吃吃喝喝。后来要高考,就没做了。这是起源,做事儿的一个基础,奠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只要你想做,什么事儿都能做成。别想那么多,直接做就行了。
  做杂志门槛低,我召集了一帮班里同学就做起来了。当时还买了一堆国外的杂志看着找灵感。刚开始做的时候想的特简单,那会刚脱离高中应试教育,视野不够开阔,还没有看过很多书和电影,对文艺的理解也就停留在小酒吧和咖啡馆这个层面。就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在路上》第一期,但当时的杂志现在都给烧了。
  Q:当时做这个杂志要传达啥理念啊?为啥就烧了?
  A:这得从头说。当时就是想做一个非商业化的旅游杂志,那会叫“旅行”。就是把旅行时尚化,当时我们有同学翘课去扒绿皮火车,逃票各处玩儿。我是特心向往之的,就把他们这些故事写下来,做成这么一个主题。那会“旅行”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不是以前我们说的那种流浪式的状态,现在太大众化了,没劲了。一开始自己不会排版,找美院的帮忙,发现他们也不会。只能自己学,开始文字到处是错,去了印刷厂慢慢改。排得行与行之间都能抄下一本红楼梦了。第一期出来以后没有人认可。当时打击挺大的,我一脚就把杂志踢飞了,觉得:他们怎么就不懂!后来我下定决心不能在太原这样的地方搞。应该走“城市包围农村”路线,先从文艺重镇开始。这招可能用对了!
  现在回头看第一期觉得太不是我想要做的东西了。后来还老有人问我要,又不能不给,于是我就都给烧了,一本都没留,反正这么做也挺好玩的,要不就不酷炫了。但是总体来说第一期还是给我带来一些东西能让我接着做下去,有少数的人很理解我们,特有共鸣。也带来一些名誉,我们当时印海报都特财大气粗,不像别的社团贴一张,而是印了一堆贴了一路,特拉风。虽然还是亏本了。后来做第二期我就上点名时间众酬了1万多块钱,也开始招人,那会是2012年。
  Q:第二期和第一期比起来,改变了什么?
  A:是个颠覆。开本排版什么都变了,当时有很多人加入进来了,那会儿有100多人呢。可是你知道,只要你说创业一号召,总有一帮人说喜欢来加入,可是他们并没有想清楚为啥加入,也干不了啥事儿。
  Q:你是从啥时候开始接触摇滚乐的?
  A:我起步可晚了。听摇滚都是高中了,对文艺的觉醒也很晚。我其实不懂那些音乐的东西,就是喜欢那种感觉。我那些为了考研每天死磕的同学,其实也挺摇滚的。那些为了自己的事儿不管不顾这个世界的人,其实都挺朋克的。
  做杂志其实挺惨,连打车来见你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工资9000多,全贴杂志上了,都请哥们吃吃喝喝了。现在我见过太多的年轻人,想做一件事儿,老是策划,前期准备那么多,咨询一堆朋友,结果最后夭折了。我最讨厌策划了,你想做,这一秒就开始,百度一下都能解决,找朋友没用。朋友只会在你把事情做起来的时候来帮忙。
  Q:说说后边几期吧,都是啥主题的?杂志有固定周期吗?
  A:第3期做了人类不正常旅行工具研究,第4期是世界末日主题,第5期是流浪与公路成长,第6期是音乐与公路文化。其实主题是什么都无所谓,主要是这里边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该做本什么样的杂志,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包括读者。你是个邋遢鬼你就做本邋遢的杂志。我去采访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多牛,就是因为我特喜欢他。
  Q:讲讲你做杂志遇到的有趣的朋友和故事吧。
  A:做第六期时,我采访了一个在平遥开店的哥们,叫文子,他开了一家小CD店,就2 平米,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去他的远大前程”。我们当时都被这句话感动了。他就在那,有漂亮姑娘来了,CD卖得就便宜,老外来了,卖得就倍儿贵。我还采访过厦门的涂鸦团队“在路途”,他们走遍全国各地,边走边涂,画很好看的。有人老说他们破坏古建什么的,我觉得总比刻“到此一游”好啊。前两天去泰山,看到山壁上古人提的字,觉得这不和到此一游一样吗?“在路途”他们真的是艺术家,很有想法的,不像我这么浅薄。
  Q:杂志现在的状态怎么样?
  A:现在大家都走了,有人交了女朋友,爱情一定要有面包,找别的活儿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Q:做杂志时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特有成就感吗?
  A:你有一批粉丝,微博上发个什么东西他们都会转,有好多人会愿意和你交朋友,走到哪儿都有人和你一起玩一起喝酒,这个感觉挺好的。
  Q:你觉得《在路上》的什么特质吸引了一批死忠粉丝?
  A:好几个角度。一是它有独立杂志的性质,非营利的。其次它很有“料”,内容都是倾注了我们的心血,用我们的态度和语言去采访和记录的一些好玩的事。很多读者都微博@我们表示共鸣。我们很支持新人作者,我不在乎你是不是有名。有一次我采访了一个高中辍学在丽江搞摇滚的哥们,他爸都被气病了,我让他写了篇稿子,讲自己的经历、理想和坚持。回去拿给他爸看,他爸都哭了,他文章那页都翻烂了。其他有“料”的还有乐评影评,都是我们精心整理的,排一张图都要一晚上。我真觉得所有年轻人都该有做一本杂志或者做电影的经历。你干这个事能获得颠覆式地成长。
  Q:你说其实“在路上”是一种特嬉皮的精神,并不一定是狭义的旅行。那你自己做的事儿里,有没有特符合这个精神的?
  A:想起一个,高中毕业那会儿自己开了个酒吧。当时父母给我3000块让我去旅游,结果我就在临汾旅游区旁边租了个破屋子,把朋友家的地毯啥的都搬来,让会画画的来画画,会弹吉他的来唱歌,还跟旁边给KTV供酒的大爷那进了啤酒。反正就是把自己的资源都用了。10天就装修好了。开了3个月,还挣了点钱呢,后来去上大学,酒吧就关了,也玩够了,当时里面的家当都被邻居大妈搬走了。
  Q:你自己最近有什么在路上的经历吗?
  A:前两天去了江苏义乌,在寒山子当年隐居的寒山洞住了一晚上。那个洞在半山腰,看下去风景特别美,一下子你就能理解中国人说的“风水好”是什么意思了。洞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哥们几个生着篝火,喝酒、聊天、铺着草席地而睡。我还写了首诗:“莫思生外无穷事,且记身前有限杯。醉卧不知阴阳间,一人未醒一人又新醉。”在洞里思考了好多人和自然的玄妙关系。后来回来就觉得生活没劲,太世俗了,我就也来了个“梁朝伟式的旅行”:他不开心,当天就买了去布拉格的机票,到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也不说话,晚上再飞回来。我也学他,去了趟泰山,爬上去看日出,看完就回来。日出真的很美但是爬山太苦了!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古老的东北是一本尘封的书,没有多少人乐意去翻开它;是一眼深井,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打捞它的底细。那里的山是白的,那里的水是黑的,那里的风是黄的,雪像种子 The ancient nort
1张静初:我觉得爱情片都是春药,都是给人希望,你不觉得《来自星星的你》也是一剂强春药嘛?我觉得爱情片这个没达到就不要拍了。——《脱轨时代》主演张静初谈爱情片。2白百何
2017年4月28日举行的东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华泰集团郑丰林成为“首届东营金牌工匠”;在4月27日举行的“东营市庆‘五一’暨‘东营最美职工’颁奖晚会”上,华
本刊讯2017年5月16日,芬澜造纸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开业典礼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隆重举行。来自造纸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180余人参加了典礼。开业典礼开幕式上,中国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The topic of offshore wind energy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the energy crisis heightens.The blades are the key component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对1985年以来中国潮汐能相关专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专利的数量发展趋势、国别及省市分布、专利申请类型、法律状态、技术领域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