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适应电力体制的改革,促进“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实现,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向高效、开放和精细转变,这种转变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必然的要求,那就是实现信息化。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目前,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流行词,但在会计领域却大多还在提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不仅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也忽视了财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而电力企业的改革要求财务工作要为电力系统的经营战略、经济活动决策提供高效的服务,因此,财务部门的工作势必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变。笔者从所在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入手,谈谈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泉州电业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泉州电业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2006年8月起开始探索从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的转型,先后历经了基本需求讨论、原型设置、二次开发任务确定、系统开发、数据整理、系统功能测试等工作。目前已逐步向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优势也日渐凸显。
(一)结束了以核算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阶段,基本实现预算、资金、核算三位一体的架构。
预算系统实现了从业务部门编制业务计划汇总至业务预算、再从业务预算汇总至财务预算的层层汇总编制过程;预算管理从事后提到事前、事中管控;实现了预算执行数的实时查询功能以及超预算的刚性控制。
资金系统实现了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申报与审批;各项业务支出现金流量得以控制;实现了与银行联网动态监控银行存款,可动态查询银行账号的交易记录、余额状态;与中电财实现了单位款项集中支付,通过网银实现电子支付。
核算系统实现了会计凭证的自动产生,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的自动汇总生成;实现了业务凭证的追根溯源,实现了财务专业查询、业务归口查询等,可以产生一定的财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实现对业务处理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用户直接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电子审批,签署审批意见,系统能将各节点的审批意见、修改删除痕迹进行如实记录,使各项业务处理过程有迹可循。业务流程全部实现网络审批,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事务处理速度。
(三)实现手机移动办公。
尝试使用手机移动办公,选择将部分重要业务的待办事项通过移动办公平台用短信通知的方式发送至手机,手机通过GPRS上网链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手机界面可以直接处理系统中的待办事项,并将处理结果直接发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此项功能的实现使得对业务事项的审批与关注不再局限在办公桌上,使用者可随时随地参与信息管理,大大提高了业务事项的办理效率。
(四)实现对工程项目和成本对象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
通过对工程、合同、往来单位、电话费和车辆等对象的精细化核算,保证了工程概预算执行的精确度,实现了对成本费用各业务事项的数量、标准、金额的预算控制和二级台账管理。
(五)实现了对往来单位的分层管理。
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核算库中的往来事项进行分层管理。第一层是往来单位,第二层是业务事项。大部分往来单位与业务事项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往来单位以“税务登记号”作为标识,确保其唯一性。往来事项的分层管理既规范了往来业务的账务处理,也方便日后往来账款的清理。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人员的认识问题。
部分参与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充分,未能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对财务人员的理解还停留在“账房先生”的思维。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和惰性,倾向于对原有系统的偏好,有些参与人员不太愿意主动接受新生事物,而是被动地接受。再者,在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调整了一些业务流程、对部门权限进行一定的整合,也涉及到大量的初始工作量,使得参与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体会不深,短时期看到的甚至是更多的麻烦。
(二)制度建设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原有的核算系统在流程审批、权限设置、原始凭证的要求上更精细、更刚性,原有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障碍。
(三)人才缺乏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它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无疑对所有参与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虽不乏有各类技术人员和专家,但缺乏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综合型人才也不多见。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与财务管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进程。
(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查询功能虽庞大,但不易操作;预算模块虽已建立,但仍只由财务人员搜集资料进入系统进行申报、下达;资金模块的应用不是很好,还未实现银行自动对账功能;与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链接仍有待开发。
三、推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高度、树立全局意识;转变观念,树立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将财务信息化工作从部门管理需要提升到整个企业管理需要的层次上来,打破传统流程,将财务管理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起点,基层经办人员要树立全局意识、对业务事项全程负责,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要明确树立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物资、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 和数据共享, 真正为决策服务。
(二)修订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制度。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财政部于1996年6月7日发布的,是针对手工会计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条件制定的,并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为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性,财政部门有必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修订。
原有核算体系下的规章制度大多已不适应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修订或制定企业内控制度也势在必行,如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规范制度、系统安全维护管理等等。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逐步由原来封闭独立的系统发展到与企业整体经营完全融合的一体化系统。这不仅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而且要懂业务;也要求非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甚至要改变日常工作管理方式。为此,必须重视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在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非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知识的系统培训。
(四)继续开发、完善和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通过继续开发和完善查询系统的功能,实现多角度、多层面为用户需要的各种管理信息提供全面、方便、快捷的查询,特别是为领导层决策、管理层分析提供业务数据支持;实现根据用户的角色为其量身订制不同的查询方案以供使用。做好预算模块的推广应用及预算的动态查询、分析、决策功能;与软件公司共同制订人才培训计划,培养系统分析师为高级信息决策者服务。完善资金模块,实现所有银行账户的动态监控、资金调度、电子支付和自动对账功能。做好与办公自动化的接口,使所有用户在办公自动化窗口就可以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待办信息,有助于提高业务的处理速度。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
如今,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已着手建设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建议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与ERP采用接口方案实现集成,利用系统预算、资金、核算三位一体模块,在ERP中内嵌小财务模块,将项目、物资、设备、人资等模块中的业务信息实时传递到系统中进行处理,各业务模块集成起来,实现财务与业务高度集成、业务流程化控制、信息共享、运行高效、为企业各层面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一个平台,从而逐步形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总之,继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一个规范、高效、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将促进“一强三优”现代电网企业的早日实现。这一项任务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必须得到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企业员工要上下齐心协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尤其是财务人员更要在观念上先行一步,支持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电业局)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2009-03-11.
[2]彭延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探讨.2008-04-16.
[3]李平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企业管理.2006(1).
[4]杜佳佳、宋照臣.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科技创刊.2008(1).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目前,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流行词,但在会计领域却大多还在提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不仅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也忽视了财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而电力企业的改革要求财务工作要为电力系统的经营战略、经济活动决策提供高效的服务,因此,财务部门的工作势必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变。笔者从所在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入手,谈谈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泉州电业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泉州电业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2006年8月起开始探索从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的转型,先后历经了基本需求讨论、原型设置、二次开发任务确定、系统开发、数据整理、系统功能测试等工作。目前已逐步向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优势也日渐凸显。
(一)结束了以核算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阶段,基本实现预算、资金、核算三位一体的架构。
预算系统实现了从业务部门编制业务计划汇总至业务预算、再从业务预算汇总至财务预算的层层汇总编制过程;预算管理从事后提到事前、事中管控;实现了预算执行数的实时查询功能以及超预算的刚性控制。
资金系统实现了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申报与审批;各项业务支出现金流量得以控制;实现了与银行联网动态监控银行存款,可动态查询银行账号的交易记录、余额状态;与中电财实现了单位款项集中支付,通过网银实现电子支付。
核算系统实现了会计凭证的自动产生,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的自动汇总生成;实现了业务凭证的追根溯源,实现了财务专业查询、业务归口查询等,可以产生一定的财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实现对业务处理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用户直接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电子审批,签署审批意见,系统能将各节点的审批意见、修改删除痕迹进行如实记录,使各项业务处理过程有迹可循。业务流程全部实现网络审批,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事务处理速度。
(三)实现手机移动办公。
尝试使用手机移动办公,选择将部分重要业务的待办事项通过移动办公平台用短信通知的方式发送至手机,手机通过GPRS上网链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手机界面可以直接处理系统中的待办事项,并将处理结果直接发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此项功能的实现使得对业务事项的审批与关注不再局限在办公桌上,使用者可随时随地参与信息管理,大大提高了业务事项的办理效率。
(四)实现对工程项目和成本对象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
通过对工程、合同、往来单位、电话费和车辆等对象的精细化核算,保证了工程概预算执行的精确度,实现了对成本费用各业务事项的数量、标准、金额的预算控制和二级台账管理。
(五)实现了对往来单位的分层管理。
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核算库中的往来事项进行分层管理。第一层是往来单位,第二层是业务事项。大部分往来单位与业务事项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往来单位以“税务登记号”作为标识,确保其唯一性。往来事项的分层管理既规范了往来业务的账务处理,也方便日后往来账款的清理。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人员的认识问题。
部分参与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充分,未能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对财务人员的理解还停留在“账房先生”的思维。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和惰性,倾向于对原有系统的偏好,有些参与人员不太愿意主动接受新生事物,而是被动地接受。再者,在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调整了一些业务流程、对部门权限进行一定的整合,也涉及到大量的初始工作量,使得参与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体会不深,短时期看到的甚至是更多的麻烦。
(二)制度建设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原有的核算系统在流程审批、权限设置、原始凭证的要求上更精细、更刚性,原有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障碍。
(三)人才缺乏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它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无疑对所有参与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虽不乏有各类技术人员和专家,但缺乏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综合型人才也不多见。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与财务管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进程。
(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查询功能虽庞大,但不易操作;预算模块虽已建立,但仍只由财务人员搜集资料进入系统进行申报、下达;资金模块的应用不是很好,还未实现银行自动对账功能;与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链接仍有待开发。
三、推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高度、树立全局意识;转变观念,树立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将财务信息化工作从部门管理需要提升到整个企业管理需要的层次上来,打破传统流程,将财务管理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起点,基层经办人员要树立全局意识、对业务事项全程负责,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要明确树立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物资、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 和数据共享, 真正为决策服务。
(二)修订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制度。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财政部于1996年6月7日发布的,是针对手工会计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条件制定的,并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为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性,财政部门有必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修订。
原有核算体系下的规章制度大多已不适应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修订或制定企业内控制度也势在必行,如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规范制度、系统安全维护管理等等。
(三)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逐步由原来封闭独立的系统发展到与企业整体经营完全融合的一体化系统。这不仅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而且要懂业务;也要求非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甚至要改变日常工作管理方式。为此,必须重视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在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非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知识的系统培训。
(四)继续开发、完善和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通过继续开发和完善查询系统的功能,实现多角度、多层面为用户需要的各种管理信息提供全面、方便、快捷的查询,特别是为领导层决策、管理层分析提供业务数据支持;实现根据用户的角色为其量身订制不同的查询方案以供使用。做好预算模块的推广应用及预算的动态查询、分析、决策功能;与软件公司共同制订人才培训计划,培养系统分析师为高级信息决策者服务。完善资金模块,实现所有银行账户的动态监控、资金调度、电子支付和自动对账功能。做好与办公自动化的接口,使所有用户在办公自动化窗口就可以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待办信息,有助于提高业务的处理速度。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
如今,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已着手建设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建议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与ERP采用接口方案实现集成,利用系统预算、资金、核算三位一体模块,在ERP中内嵌小财务模块,将项目、物资、设备、人资等模块中的业务信息实时传递到系统中进行处理,各业务模块集成起来,实现财务与业务高度集成、业务流程化控制、信息共享、运行高效、为企业各层面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一个平台,从而逐步形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总之,继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一个规范、高效、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将促进“一强三优”现代电网企业的早日实现。这一项任务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必须得到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企业员工要上下齐心协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尤其是财务人员更要在观念上先行一步,支持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电业局)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2009-03-11.
[2]彭延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探讨.2008-04-16.
[3]李平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企业管理.2006(1).
[4]杜佳佳、宋照臣.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科技创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