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尊重幼儿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发展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考虑回顾的形式与内容的侧重点时,应该基于教师对本班幼儿的当前兴趣与需求的判断、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年龄特点等。只有始终围绕幼儿的发展,不忘这一初心,只有始终相信幼儿的游戏力,我们方能处理好区域游戏回顾环节的诸多表面问题。
  个体和小组回顾:“让环节流动起来”
  本着“培养生活小主人”这一我园园本课程的大目标,我在大班,常常根据幼儿的当时情况,运用不同的回顾方式,像个别回顾和小组回顾几乎是每天都进行的。
  大班幼儿虽然自控、合作、认知等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是个体差异较大,幼儿游戏的节奏与收放整理的速度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允许速度快的幼儿先去关注一下其他幼儿的游戏、讲述一下自己的活动历程,夸耀或是求助,使分享的空间轻松而快乐。同时,速度慢一些的孩子也会被温馨的气氛所感染,加快自己的脚步,以便跟上同伴的节奏,融入快乐,释放幸福。
  同时,大班幼儿会在游戏后自然产生回忆及与他人交流的需求。所以,我们不再明显分割游戏、回顾环节,“让环节流动起来”,很好地满足了幼儿想说的愿望。宽裕的时间、宽松的空间,给了不同发展特点的幼儿反思自己、关注他人的机会。
  一方面,我们发现,当幼儿带着情感回忆、讲述时,他们会先对刚才的游戏行为进行心理梳理,并根据他们目前的思考方式进行讲述、解释。叙述时,幼儿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也重新梳理了所经历的活动和所获得的经验,促进了新经验的自我建构。
  我们鼓励幼儿不断将想法与结果进行比较,感受计划和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少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强化了做计划的目的性、意识性。
  另一方面,环节的流动,也意味着分享空间的开放。开放的空间使师幼之间、同伴之间更容易自由提问、开放交流,潜移默化中,参与的幼儿从同伴那儿可以分享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们也在幼儿自然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应答的热情,为幼儿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良好的学习心态、优质的学习品质奠定了基础。
  集体回顾:把握共同兴趣和集体力量
  集体回顾与个别回顾、小组回顾相比,更突出幼儿集体的力量,更突出共同的关注点,更突出过程中幼儿的探究与学习,更突出经验在生活中的运用,更突出学习品质在活动过程中的形成与发展……
  至于回顾时,是否会把集体回顾环节顺势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年龄特点、问题冲突、当下的兴趣需求、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等等的认识判断与理解,而绝不是刻意地追求回顾的形式。
  1.集体回顾应基于孩子们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
  因为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原有经验不同,对游戏的关注也各有侧重。所以,孩子个体的问题,能否引起大家共同的关注,形成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继而对孩子的成长起促进作用,与教师的作用密不可分。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当下感兴趣的同一个事物,利用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各自以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发表各自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
  集体回顾时,教师可以结合一段时间对幼儿的观察,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当下需求、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与判断,确立分享的目标、内容与重点,顺势与幼儿互动,进行引导。
  比如,建筑区游戏时,幼儿在有主题地搭建不规则形状的幼儿园大楼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经验、思维、观察、表征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始终各持己见,各搭各的。同伴间都认为对方用积木搭建的幼儿园在形状上有问题,并试图加以改变,即每次先拆掉同伴前一天搭好的建筑,再搭建自己的。持续的相互“拆”引发了接连不断的矛盾、冲突。
  搭建幼儿园的活动是班里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一个分支活动,所以,其他幼儿对建筑区的搭建活动也是有所了解的,具备共同兴趣的基础。
  同时,大班幼儿搭建的目标之一是能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搭建出体现事物典型特征的作品;搭建中出现的观察角度冲突,也是幼儿的新兴趣点,属于最近发展区。
  再有,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各持己见的表现,正是实现互相聆听、有意识地从他人角度思考、学会理解别人想法等目标的好时机;也是促进幼儿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寻找答案、经历探究过程、进行知识自我建构的好时机。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决定以集体分享活动的方式开展回顾,引领幼儿主动学习,提升幼儿经验。
  2.集体回顾应具有自主探索的特征
  分享的内容应该具有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特征,既是部分幼儿发现、尝试、感受到的,也是大家都有过疑问、产生过思考的。所以,分享的活动应该是可以使孩子们在当下或一定的环境中能够自主地探索,寻求答案的问题,注重幼儿的个体感受,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比如,围绕搭建幼儿园的分享活动开始了,幼儿针对总是拆掉搭建半成品的幼儿园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幼儿各自用绘画、肢体语言、讲述等方式,对心中的幼儿园进行表征,并相互对比作品、表达观点、思考交流。这样,幼儿自己发现了新问题,原来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幼儿园都不一样。
  为什么呢?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为了验证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我跟随幼儿来到院子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幼儿园大楼,发现了视角不同、观察结果各不相同。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扩展了视野,达成了共识。
  3.从游戏回顾中寻找集体教学的生成点
  搭建活动从回顾环节自然地扩大到大组活动,作为教师,我始终跟随大多数幼儿的兴趣与问题,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步步深入。
  看似回顾时突然生成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其实并不完全是临时起意。在形成集体教学活动之前,我已做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思考量与日常的预成活动备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生成活动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不是简单的脑门一热,而是基于对幼儿多日生活的观察、分析与判断,发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冲突,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查找资料,制定应对策略。一般,除教学目标以外,我还会思考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第一,一部分幼儿感兴趣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引起其他幼儿的共鸣,如不能激起同伴的学习愿望,就属于个别问题,可个别指导或小组分享。
  第二,生成活动的主题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兴趣需求、原有经验相符,活动内容避免过深或过浅。
  第三,生成活动除了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还要能提升学习品质。
  比如,大班幼儿在亲身体验中,除了感受到自己站立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物体形状就不一样这一经验,还提高了观察、绘画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发现问题后、在好奇心驱使下、充满激情地多角度思考问题,又冷静耐心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情绪化地相互埋怨、争吵不休、盲目行动、随便放弃。过程中,幼儿有了尊重他人想法的意识,培养了喜欢参与活动、尊重事实、接受挑战等学习品质。
  总而言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突出强调了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强调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等。
  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其他文献
角色游戏是指孩子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游戏评价可以帮助儿童整
目的 对13岁以下的儿童用低剂量螺旋CT头颅扫描,以降低儿童在行CT检查时接收的放射辐射.方法总结69例儿童颅脑CT用三组不同参数扫描.结果在管电流80 mAs和100 mAs,对儿童颅脑扫描,图像显示清晰,噪声低,扫描信息完整.在管电流为50 mAs儿童年龄小于3岁时,也能达到上述效果.结论采用低剂量对儿童头颅CT扫描,即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儿童在接收头颅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