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这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理。
一、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理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晚年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构想: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到1881年2月,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马克思说,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它能够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历史已经证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看来,俄国这种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与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而导致的社会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在有待于“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后者是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的社会主义,只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时期,而与资本主义相连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政治形式上可以跨越资本主义,但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却绝不能超越这个历史发展自然程序上的必然阶段。那么,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呢?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二、对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多次提出,要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出发点。1977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要使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技术。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做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做出发点。”第二年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邓小平除了从一般意义上继承马列主义关于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思想外,另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邓小平从现时代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趋势上来论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时代性。他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不可能具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自然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只有调剂余缺,才能满足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是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是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勇敢的开拓意识和彻底的实践品格,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对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一是创办经济特区,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了解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窗口”。二是实行“一国两制”,这不仅是祖国统一的具体途径,也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有效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对外资的利用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2002年十六大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充分说明?我们不仅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且我们要充分利用外资,拓宽发展空间,调整经济结构,要主动“走出去”,对外投资,形成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两个创新。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跨国并购;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目前,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两万多亿美元。人民币“小步缓行”的升值使得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明显提高。
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在对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并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媛,1966年生,山东新泰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理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晚年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构想: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到1881年2月,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马克思说,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它能够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历史已经证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看来,俄国这种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与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而导致的社会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在有待于“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后者是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的社会主义,只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时期,而与资本主义相连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政治形式上可以跨越资本主义,但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却绝不能超越这个历史发展自然程序上的必然阶段。那么,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呢?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二、对马克思跨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多次提出,要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出发点。1977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要使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技术。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做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做出发点。”第二年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邓小平除了从一般意义上继承马列主义关于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思想外,另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邓小平从现时代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趋势上来论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时代性。他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不可能具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自然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只有调剂余缺,才能满足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是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是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勇敢的开拓意识和彻底的实践品格,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对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一是创办经济特区,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了解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窗口”。二是实行“一国两制”,这不仅是祖国统一的具体途径,也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有效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对外资的利用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2002年十六大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充分说明?我们不仅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且我们要充分利用外资,拓宽发展空间,调整经济结构,要主动“走出去”,对外投资,形成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两个创新。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跨国并购;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到目前,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两万多亿美元。人民币“小步缓行”的升值使得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明显提高。
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在对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并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媛,1966年生,山东新泰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