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 渗透和美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开展和美教育,首要开发出系列校本课程,并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和美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和美教育要立足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地方区位发展需要,构建起美德、美智、美情、美体、美行与全面发展的人之目标相协调,使和美教育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压力、阻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  校本课程  和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108-02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对人的全面发展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了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因而,和美教育也应势而生,成为了全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保障。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秉承校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内涵,将和美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校本课程,而且还建立起系统化的和美教育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中学特色教育之路。
  一、立足学校特色建设,开发和美校本课程。
  和美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去掉文化虚无主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课程教学中,才能使和美教育的内涵与理念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因而,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和美教育课程体系,是和美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标志。一方面,和美教育不单是纸上谈兵式的审美观培养,更是落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的美学教育,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必然产物。要完善并健全人的品格,就要使和美教育转化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全面促进学生和美品格的养成。另一方面,和美教育有效地打通了多学科的联系,形成了交叉学科下或多学科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推动学生走向综合性、全面化发展,代表了新时代下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的其中一个方向。尽管当前国内有很多学校开展和美教育或和美文化传播,但开发系统化的成熟课程体系,却是一个空白。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和美教育的理念落实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支撑,而这种科学合理性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交叉学科或多学科融合的和美教育理念,不能仅通过现行考核检查标准进行判断,更是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与学习潜能挖掘,才能使之以核心素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注定了和美教育不是“短平快”见效的教育改革或教育途径,只能通过更长远的学生发展指标跟进才能体现出来的。
  第二,和美教育课程必须与学校特色建设相一致,使和美教育内涵与学校发展内涵相协调,才能使和美教育课程被学生所接受。和美教育课堂打破现行学科教育体系,很容易造成教育教学的重复浪费,会引发学生的反感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只有与学校特色建设相融合,形成另辟蹊径的综合教育课堂,才能使学生既联系其他学科学习,又充满热情接受这一课程,从而使和美教育理念得到落实。
  第三,和美教育課程还具有地域性限制,必须与地方发展有机整合,和美教育才能受到社会关注。和美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普世价值观,而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实实在在的课程。只有把地方文明传承融入到其中,引导学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才能构建起富有成效的教育体系与校本课程体系,才能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而取得进展。
  在观澜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就综合考虑了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并树立起以学校特色建设为立足点,开发和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做法。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围绕着学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之理念,首先开发了文学赏析之“我与经典有个约会”——《经典阅读》,引导学生从文学层面解决文化与文明的认知。然后进一步结合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原则,从文学向书画、音乐、戏剧、服装等延伸,把本土传统与流行要素都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经典鉴赏系列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引导,学生在经典鉴赏中感受、理解、接受并体会和美文化,从而使学生在不同视角下对“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学校特色有切身的体会,才能实现学校特色建设与和美教育的协调发展。最后,和美教育课程体系又回归到学生兴趣,把艺术审美与现实审美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和美教育内涵的理解,并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兴趣之路,使学生个体目标与学校特色内涵融为一体。
  二、融入区位发展需要,开展和美教育教学。
  要实现和美教育设计的效果,保障和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展,学校不仅仅要重视相应的措施与时间保障,更要将学生生活环境与和美教育联系起来,形成环境育人下的和美教育教学,推动和美教育走向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而这一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既与教育教学过程息息相关,也与学校区位发展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学校所处的区位与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和美教育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区位发展决定了一个学校办学及特色发展的整体方向,自然对和美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育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人才的培养方向,由区位发展需要来决定的。和美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体现,更应当体现出区位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中学和美教育而言,立足于学校所处的区位来开展和美教育教学,既是现实需要,也是走向特色的发展之计。
  观澜二中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无论是思想潮流、文化发展亦或是审美观念,与很多地区尤其是内陆学校相比有较大的区别。深圳的区位发展不仅仅立足于满足深圳特区的发展需要,更要满足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的人才需求。因而,世界视角与本土文明的融合,创新精神与“智造”产业的发展,都对和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学校的和美教育融入到深圳区位发展之中,使和美教育呈现出独特而有品位的校本化教学风格,才能进一步推动学生接轨本土发展,放眼未来需要。
  当前,学校以深圳特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与发展为切入口,以文化为抓手,以文明传承为载体,将深圳作为未来世界级城市为前提,以“开眼看世界”与“关门看自己”为主题,从世界文学与深圳文学发展的两极,作为一个专题,将学生以兴趣为中心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报告撰写等方式,对比深圳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情况,从而实现学生认识世界文学与深圳文学的目标,渗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而透过文学去看文明与文化,则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兴趣将和美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自主转向自觉探究的方式过程,使和美教育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当然,必须看到中学生受各方面的限制,所做的调研与报告不尽如人意,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和美教育中美德、美智、美情、美行等观念却深入人心,学生对深圳开放的区位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有更清醒、更开放的认识。   三、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完善和美教育体系。
  从本质上来看,和美教育的目标指向,与全面发展的人之目标是一致的。换言之,学校和美教育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和美教育的目标。核心素养所表现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既是学生综合全面的体现,又是和美教育切入教育教学的契合点。但同时,又要将和美教育尤其是和美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学相区别开来,才能体现出和美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差异性,避免学生产生重复学习、浪费时间的不良印象。但同时,和美教育体系又应当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形成课内课外的延伸,才能使和美教育体系更完善、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前观澜二中实施的实际情况与效果来看,和美教育更多是从学科延伸到课外实践中,使核心素养在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加强,从而完善和美教育课程体系。
  如观澜二中在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中,立足于深圳曾为客家居住之处的历史渊源,将深圳客家文化代表的博物馆物品、生活习俗、房屋设计、音乐艺术及民间艺术等,形成系统化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耕读传家”的人文内涵。还与今天的深圳移民之都现状结合起来,既开设广东地区传统的舞狮、粤剧、粤绣、武术等校本课程,而且还将客家山歌向传统民歌转移、新客族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特区文化与世界潮流融合等融入和美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并形成有特色、有包容的和美教育體系,对当下的深圳特区文化认知更全面。而这种完善,正是通过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培养来实现的。从广东传统出发是立足区位,逐步向中国传统延伸是拓展内涵,最终走向世界背景下的融合与发展,彰显了深圳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动能,及其背后的人文发展之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引领下,又使和美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与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形成呼应,增强和美教育与学科教育联系的同时,又给予学生较自由的空间发展人文底蕴,形成较强的探究精神与较好的学习研究习惯,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围绕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完善和美教育体系,既是将和美教育演绎为交叉学科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又是将学科教育与和美教育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和美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引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增强与发展中去,并以此来完善和美教育体系,形成与学科教学互补的教育模式。
  总之,对于和美教育而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方案,其开展效果既要有长远的课程体系规划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与学生兴趣、学校发展、地区特色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才能使和美教育真正引导学生走向“和美”之路。和而不同,育君子之风;美美与共,促大同之气,和美教育可期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星.基于和美文化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17-20.
  [2]邱元法.扬“和美”文化,拓德育之路——“和美”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工作思考[J].新教师,2019(04):18-19+2.
  [3]马书彬.根植学校文化  润泽和美人生[J].黑河教育,2020(05):4-5.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学习形式,也是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它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和需要而自主选择的活动形式,数学活动是区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数学活动为例,探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期望对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专注、创新、反思和解释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习品质 幼儿 区域活动 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如何依靠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则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内容出发,对比传统教学指导方式分析主题单元教学实践意义,进而探究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单元 教学设计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
期刊
【摘要】幼儿阶段一定要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从目前教育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幼儿发展自身语言能力。因此,当前教育背景下幼儿教育者要想提高教育活动效率需要深入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针对性的语言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翻转课堂已成为教学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语文课堂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让课堂教学逐渐活起来。追求“有效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语文素养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经过岁月的沉淀,内化成为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初中学生要扩大各方面的知识面,而扩大课外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中考当中,名著阅读又是课外阅读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时间紧,学生兼顾的学科又多,他们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而名著阅读的特点是阅读量多,工程量又
期刊
【摘要】“同课异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授课方法要尽量与学生的现状相贴合,这种授课方式与新课标的理念完全吻合,改变了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而课堂提问作为授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有效引导课堂和启发鼓励学生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怎样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课堂提问研究的有效性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课堂提问的现状,最后总结出“同课异构”视角下提升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实践情况,从“小组和做法”“榜样示范法”“趣味游戏法”“鼓励评价法”以及“分层教学法”这五个方面入手,针对初中体育学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旨在总结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方法的同时推动学生体育素养的显著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 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榜样示范法 趣味游戏法 鼓励评价法 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類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问”不仅是“学”之道,更是“教”之道。教师单向针对学生的讲授、释疑、答惑固然重要,但通过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对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大有裨益。这也正是“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BL(Problem?鄄Based Learning)的根本理念。基于此,本文嘗试用PBL教学法设计一堂高校历史专业世界史课程,以期探索一条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
期刊
【摘要】小学体育要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思考体育教学的变革。这就需要重构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从重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实践到教学反思等环节,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小学体育教学更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关键词】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提升,特别是对于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切实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