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课堂教学 语感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理解、消化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理所当然地处于首要地位。然而效果怎样呢?凭心而论并不尽人意,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劳无功者也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感悟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较高的人大都是感悟语言能力强的人。可见,培养加强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语感是经过一定的言语实践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小学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里的形象感是指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意蕴感是指领会文章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和领会其隐含意义。情趣感,是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朗读训练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性认识,并在大量的比较、品位、积累的语言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既丰富全面又规范实用,阅读教材大量感悟汉语词汇、句式、理解词语搭配规则的过程,就是学习感悟语言的过程。三国时代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杜甫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文字的短语、句子、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如能对他们加强诵读指导,必然会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促成他们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自动合成一种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低年级小学生读书往往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注意力不集中,指导他们边读边想,不仅使其在读书时眼到、口到,更重要的是心到,心到才能真正心有所感。因此对学生的形象语感,从低年级就要开始培养。
  1.老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儿童边读边想,把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在朗读中获得语感。如《小小的船》这首优美的儿童诗,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形象美、意境美。我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想象自己来到美丽的太空,摇着弯弯的月牙儿小船,还配上一些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读得十分投入。一张张稚气的小脸洋溢着天真的幻想和愉悦,领会了诗的意境,培养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
  2.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丰富想象,让学生得到实际的感受。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出现: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感悟。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又如教《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大海,没有海的感性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了“金色的海滩”、“珊瑚”和各种各样的海鱼等,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置身于美丽迷人的海滩上,想象朗读。在声请并茂的朗读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得到了喜爱大海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形象语感。
  3.指导学生朗读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真切的感受。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理会文章应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他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山雨》这一课中“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欲后的欢悦。”单凭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雨后初晴山川、田野那种爽目的葱绿、清新和勃勃生机。如果这样启发他们:“在炎热的夏天,小朋友蹦啊玩啊的,到了傍晚,浑身汗淋淋、粘乎乎的,这时候,妈妈让你洗了个凉水澡,你会感觉到什么样呢?”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去,那就比较容易理解文句中所含的意思了。
  二、要培养学生入境品味的能力
  入境品味就是在阅读中透过字面,展开想象,进入意境,并对作品加以品评。对那些精美的文章要细读精思,要做到“语语悟其神”,要去皮见肉、见骨、见骨髓,帮助学生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导学生读名著名篇,要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辨出其意义与情趣。对文章中的精美字词要“咬”,要“咀嚼”,要“品味”。如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初谈,同学们感到很美,但美在何处?学生不知所以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读,反复品尝,才觉其味无穷。“天门中断楚江开”一“断”一“开”,既写出山势的陡峭、险峻,又写出水势的奔腾浩荡。“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回”字写出水势汹涌突然遇到山的阻挡,激荡飞溅,打着回漩,调头转向急转直下的姿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青山挺拔的壮美,也写出孤帆日边处驶来的优美。“出”字用得尤其传神,把静止的天门山写活了。“来”字平易而生动,使人想见“孤帆”远而“日边”而来,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诗人远望的神态跃然纸上。讲张志和的《渔歌子》时,首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强调“身临其境”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再现作者描绘的这篇色彩鲜明生动的山水画。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画面:在葱郁的远山前,白鹭横飞,桃花灼灼,流水碧波荡漾,游鱼历历在目,斜风细雨笼罩之下,钓鱼人绿蓑青笠。画面色彩鲜明而柔和,境界宁静而活泼。悠闲自适的意趣油然而生。然后各人可投入自我情感,而后各有所得各得其妙。
  三、要培养学生联想拓展的能力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想象力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通达未知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進入角色、融入课文,想象再现课文情节,帮助他们感悟、导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
  如讲鲁迅的《少年润土》一文,描绘月下西瓜地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炳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通过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见过的类似景,勾勒一幅活的《少年看瓜》图。学生仿佛置身于意境之中,个个被美丽动人的图画所陶醉,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并且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滋养我们的才气和灵性。”让想象这朵“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进入孩子的生活,进入孩子的学习。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熟读成诵、入境品味、联想拓展三个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呢?对此进行了探讨。体育健康教育有效教学一、小学体育教师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树立生本意识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以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教学根本目标,因此,就
(1)供求指的是商品与货币、买与卖两方面。供求双方既相互对应,又相互联系和依赖。商品交换是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解决生产和需求矛盾的好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供求是市场机制的
探究式教学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难度。在条件落后的地区可借鉴经验,改变教学方式,从学生探究实验入手:充分调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知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和纽带,高中物理中很多知识都与之紧密相连。加速度不仅是一个重要物理量,同时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很多初
从科学分组,各司其职;活化形式,设计任务;优化过程,合理引导;内化效果,多元评价;正视弱点,避免误区五个方面,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谈了几点体会。  小学英语 小组合作 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常见的的组织形式之一。但教学中却发现,无效的小组合作、热闹型的小组合作、瞬间型的小组合作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科学分组,各司其职  一般情况下,我会采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是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的就是英语学习的高效率。语感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对语篇的理解有辅助作用;听和说的活动经常是在感觉的层面上“不假思考”或“脱口而出”,而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语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也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如何根据语文教学这个特点,向孩子传授相应的知识,教会孩子创新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创新思维学生教育和谐氛围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一个民族兴衰存亡,也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学生可在了解课标、
老子说过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都了解。可见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而且更
从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让"信任"成为一种互动;让尊重成为一种需要;巧用幽默五个方面,谈了班级管理中的温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