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也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
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
“地方政府在下水道建设方面不上心,钱投进去都埋在地下,看不到,就不愿意搞。有钱搞摩天大楼,也有钱搞地铁,就是没有钱搞下水道。”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认为,这些年,中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
“7.21”暴雨袭击北京可能倒逼各地加速推进此前进展缓慢的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基于此,将相应带动涉及排水系统改造的管网、泵站及排水工程施工等三大板块投资力度的加大。
日前,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71座下沉式立交桥的雨水泵站,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300公里,总投资将达20亿元。上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00亿元,新建和完善城市28个排水系统。武汉市也出台相应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24.7亿元,新建、改造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甚至有券商研究人员测算,城市排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将开拓750亿元的市场。
排水系统改造升级的市场也许超过人们想象。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制定的《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10-2020年中国每年城市建设中新铺设各种管网长度约为1万公里。有分析人士认为,投资城市排水系统跟修建地铁项目一样,政府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以钢铁,水泥、泵阀、电线、紧固件等产业将直接受惠于城市排水系统修建。
可是,这么多钱砸进下水道,城市内涝就能避免吗?
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艺看来,城市内涝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有投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公众素质、设施使用的问题,这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城市道路、下水道就算修好了,相应的河道不治理,水依然出不去,建了泵站也排不出去,一遇暴雨道路就要断路。
李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划、投资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工程相应基础设施的实施。哪些东西要一起建,谁先谁后,应该给它排一个序。从统筹的角度去解决管理和基础设施的问题是以后解决城市问题、避免城市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前期的统筹安排更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的研究,如果仅是问题发生了才研究解决后续问题,则为时已晚。研究怎么应急抢险更到位,当然也需要,但那是“治病”,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防病”。
北京市规划委基础设施二处徐咏梅称,北京的降雨常见的还是一年一遇的,排水设施标准到底是按照最大的做,还是按平均的做?需要考虑到管道标准和投资有着直接关系,要是都做成10年一遇的标准,投资是承受不起的,建设空间也是问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支持徐咏梅的说法,“不是说降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就要去按百年一遇的标准去修管道,以前可能是一根直径一米的管,百年一遇的管道估计得建一个房子那么大,马路下面也装不下。”
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
“地方政府在下水道建设方面不上心,钱投进去都埋在地下,看不到,就不愿意搞。有钱搞摩天大楼,也有钱搞地铁,就是没有钱搞下水道。”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认为,这些年,中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
“7.21”暴雨袭击北京可能倒逼各地加速推进此前进展缓慢的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基于此,将相应带动涉及排水系统改造的管网、泵站及排水工程施工等三大板块投资力度的加大。
日前,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71座下沉式立交桥的雨水泵站,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300公里,总投资将达20亿元。上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00亿元,新建和完善城市28个排水系统。武汉市也出台相应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24.7亿元,新建、改造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甚至有券商研究人员测算,城市排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将开拓750亿元的市场。
排水系统改造升级的市场也许超过人们想象。中国城市供水协会制定的《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10-2020年中国每年城市建设中新铺设各种管网长度约为1万公里。有分析人士认为,投资城市排水系统跟修建地铁项目一样,政府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以钢铁,水泥、泵阀、电线、紧固件等产业将直接受惠于城市排水系统修建。
可是,这么多钱砸进下水道,城市内涝就能避免吗?
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艺看来,城市内涝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有投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公众素质、设施使用的问题,这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城市道路、下水道就算修好了,相应的河道不治理,水依然出不去,建了泵站也排不出去,一遇暴雨道路就要断路。
李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划、投资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工程相应基础设施的实施。哪些东西要一起建,谁先谁后,应该给它排一个序。从统筹的角度去解决管理和基础设施的问题是以后解决城市问题、避免城市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前期的统筹安排更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的研究,如果仅是问题发生了才研究解决后续问题,则为时已晚。研究怎么应急抢险更到位,当然也需要,但那是“治病”,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防病”。
北京市规划委基础设施二处徐咏梅称,北京的降雨常见的还是一年一遇的,排水设施标准到底是按照最大的做,还是按平均的做?需要考虑到管道标准和投资有着直接关系,要是都做成10年一遇的标准,投资是承受不起的,建设空间也是问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支持徐咏梅的说法,“不是说降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就要去按百年一遇的标准去修管道,以前可能是一根直径一米的管,百年一遇的管道估计得建一个房子那么大,马路下面也装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