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在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8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及12例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中ER的表达情况。 结果:ER在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和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9%和1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青春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中ER的表达增加有关。
  [关键词]青春期;乳房肥大症;雌激素受体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2—0156-03
  乳房肥大症又称巨乳症,多在青春期和妊娠期女性中发病。人们对乳房肥大症的手术治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有关其病因学的研究却很少。迄今为止,乳房肥大症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乳腺作为性激素的靶器官,其牛长发育和功能均依赖性激素的支持,其中雌激素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雌激素是通过靶器官中雌激素受体(ER)介导而发挥作用。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ER的表达情况,并与原发性小乳症进行对比,以期探讨ER与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为揭示青春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病机制积累有益的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实验组:青春期乳房肥大症患者(患者在青春期时发病,出现乳房过度发育,异常增大),选择每侧乳腺切除重量在350g以上者作为乳房肥大症研究对象。术后经病理诊断和病史回顾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①乳腺纤维腺瘤病史:②2个月内有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史:③有妊娠史:④有乳腺癌家族史:⑤乳头溢液:⑥穿刺针吸或切除组织标本中有囊肿、积液或积乳:⑦组织病理学检查有非典型增生。本组共18例,年龄18~25岁,平均21_94岁。病程3~9年。所有病例手术日期均为月经期后的第2~3周。每侧切除乳腺重量368~836g,平均516g。
  


  1.1.2对照组:原发性小乳症经乳晕切口行隆乳术的患者;原发性小乳症隆乳术后效果不佳,经乳晕切口行假体、包膜取出,更换假体的患者。患者均无妊娠史。本组共12例,年龄21~26岁,平均23.4岁,与实验组比较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手术日期同样均为月经期后的第2~3周。
  1.2主要试剂:兔抗人ER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方法:将手术切取的乳腺组织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um连续切片,进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用己知阳性的组织做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sP法参照试剂盒的说明进行。
  1.4结果判定:由两位病理科医生在不知患者分组结果的情况下分别独立观察每张切片,有争议的切片再请其他病理科医生判定。ER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单独胞浆染色不计为阳性。每例标本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进行细胞计数,计算染色阳性的细胞占所计数细胞的百分比,取平均值。按阳性染色细胞的比例半定量分级:阴性(一)为阳性细胞比例<5%;弱阳性(+)为阳性细胞比例5%~25%;中等阳性(++)为阳性细胞比例26%~50%;强阳性(+++)为阳性细胞比例>50%。
  1.5统计方法:使用SPSSll.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之问的比较用Fish—er’s精确检验。
  
  2结果
  
  ER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见表l。在对照组12例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中职多为阴性染色(图1),其阳性表达率仅为16.67%(2/12),且均为弱阳性。在实验组18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ER的阳性表达率为88.89%(16/18),阳性表达出现于小叶内导管上皮细胞中,均为弱阳性(图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乳腺作为性激素的靶器官,其生长发育和功能均依赖于性激素的支持,其中雌激素尤为重要,乳腺的发育与其密切相关。雌激素在正常乳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促进青春期乳腺导管的生长和妊娠期小叶腺泡的生长,刺激促甲状腺素、泌乳素等其他激素间接作用于乳腺。目前的研究也已经表明雌激素是通过靶器官中的雌激素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根据激素和受体之间消长关系,激素通过丰富受体而起作用,在非恶性乳腺疾病中ER高水平的表达是乳腺组织对循环中雌激素敏感性增高的表现。以往的研究显示,在正常乳腺中ER呈低水平表达,甚至低于所能检测的水平。Silva等研究表明,在正常乳腺中ER的含量非常低(<1Ofmol/rag),但却随月经周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6~7.5fmol/mg)。
  迄今为止,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虽然有人认为可能与雌激素增多有关,但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未发现青春期乳房肥大症患者有高雌激素血症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增高,从而导致对血循环中正常水平的雌激素敏感性增高有关。众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研究结果。Jabs等用细胞液提取物放射性雌二醇技术检测25份乳房肥大症标本中雌激素受体的含量,没有检测到ER(ER含量<3fm01/mg),故认为巨乳症与ER增加无关。Morimoto等用葡聚糖炭吸附技术(Dcc),Noczyn—ska等用免疫组化技术均在青春期巨乳症患者中发现其乳腺组织中ER表达增加。秦映芬等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0例巨乳症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ER的阳性率高达62.5%,而且在乳腺大的患者中ER的阳性率高。因此认为巨乳症的发生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有关。孙家明等在研究中选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单点吸附法测定肥大乳房和小乳房各13例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含量。结果发现肥大乳房组雌激素受体含量为(5.33±5.70)fmol/mg,小乳房组雌激素受体含量为(1.16±O.86)fm01/mg,虽然两组的雌激素受体含量大多均低于10fmol/mg(即WHO制定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诊断标准),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有关。Mo-rimoto等和Baker等认为巨乳的发病年龄越小,手术后越易出现复发,采用雌激素受体拈抗剂三苯氧胺对ER阳性的复发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稳定疗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巨乳症的病因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关。
  本研究观察到,在本组12例原发性小乳症乳腺组织中ER的阳性表达率为16.67%,且均为弱阳性。在本组18例青春期乳房肥大症乳腺组织中虽然所有的ER阳性染色均为弱阳性,但阳性表达率却为88.89%,明显高于原发性小乳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青春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生与乳腺组织中ER的表达增加有关。以往的研究表明,在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病变组织中也存在ER的表达升高,然而乳房肥大并不是这些病变的特征性伴随症状。因此,我们认为青春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乳腺组织中ER的表达增加可能是导致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其他发病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乳腺的发育随年龄、月经周期、妊娠和泌乳而变化,女性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和时期,乳腺各种组织成分的比例也是不断变化的。乳房肥大症多在青春期和妊娠期女性中发病。由于发病时所处的生理阶段不同,不同类型乳房肥大症的病因和发生机理也可能存在着差异。研究显示,溴隐停疗法对于妊娠期发生的乳房肥大症有显著疗效,通常可以减缓或逆转病情的发展。因此,妊娠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对泌乳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关。然而Arscott等用溴隐停治疗1例伴高泌乳素血症的青春期乳房肥大症患者,尽管将其血清泌乳素含量降至正常水平,但却无法控制乳房的迅速增大。由此认为青春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生可能与乳腺组织对泌乳素的敏感性无关。我们在本研究中所选择的病例发病时均在青春期,而且就诊前均无妊娠史,这就缩小了研究范围,增强了针对性,尽可能排除差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至于妊娠期乳房肥大症的发病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编辑/张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医学网络资源的一般获取技巧,以及皮肤病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方法:采用医学专业检索引擎PubMed等,并在此基础上链接其他医学检索引擎,运用正确的检索词和检索方法,获取有关
目的:讨论脊柱损伤患者的优质护理与整体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实行优质护理与整体护理的184例脊柱损伤患者。结果:优质护理与整体护理
股骨头置换术是解决骨折造成的髋部疼痛,纠正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十分确切的手术。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科学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理
摘 要: 湖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推广鲜食玉米—秋瓜—冬肥油菜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减少玉米和西瓜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绿肥油菜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通过采薹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湖南地区早春蔬菜供应的淡季。该种植模式较单纯种植玉米和西瓜的经济效益高,可以在生态条件类似的区域进行推广。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西瓜; 油菜; 高效栽培   湖南
中、日、韩3国地理位置相近,生活习俗与饮食习惯相仿,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使得近年来中、日、韩甜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采用2011—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相关
2018年4月18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杂志社陈新平主任、张莉副主任一行2人赴北京市大兴区考察座谈,《中国瓜菜》编委、北京市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宗光推广研究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