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的伤害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童年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0-6岁称为“精神胚胎期”,认为这段时间是人的敏感期——距离自己天性最近的时刻。虽然长大后对童年的记忆只是一些片断,但那种沉在心灵深处的淋漓尽致,可能成为让人奋发向上或陷入崩溃的力量。
  故事:
  林凡出生在鲁西北平原一个城市的干部家庭,有个大她3岁的姐姐。那个年代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母亲十分想要个男孩,对于林凡的出生特别期待。林凡的到来让母亲很是失望,特别是林凡出生3个月后,母亲患了肝炎,医生建议林凡父母不能再要孩子。自那以后,林凡仿佛就成了母亲不能如愿的罪魁祸首。
  在林凡的记忆中,母亲从没有给过她好脸色,常常爱答不理,还动辄打骂她。长大后的林凡才知道,母亲本身就是重男轻女和家暴的受害者,性格暴戾的外公因为外婆生了两个女儿抛弃了外婆,同时也抛弃了母亲,这在正值少年的母亲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
  当年,患了肝炎的母亲找盲人算命,算命先生说林凡克父母,从此,母亲再无心养育这个小女儿,打骂都不够解气,一直盘算着将她送人,如果不是父亲和外婆的阻拦,林凡可能早就被送人了。外婆和父亲性格懦弱,脾气温和,很迁就林凡的妈妈,这个家里只有母亲说了算。所以,林凡在这个家里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母亲用眼睛瞪一下,林凡都会不寒而栗,赶紧躲开。
  林凡5岁时,母亲真的把她送人了。那天,有个熟悉、喜欢林凡的阿姨来到家里,和母亲讲了许多话,因为看惯了母亲的脸色,林凡觉得谁都很亲切。阿姨和蔼地让林凡跟她回家,那时的林凡一脸茫然,木然中带着惊恐,看着大人们的脸。母亲依旧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去吧!以后她就是你妈了!”林凡心想,到了阿姨家就不会挨打挨骂了吧。林凡背着小书包被阿姨带回了家。大人们本以为林凡会哭闹,却想不到5岁的孩子竟然这般平静。父亲出差归来后,坚持把林凡接回家。这件事对林凡伤害很大,从此,她一直担心母亲随时会把她送人。
  渐渐长大的林凡,面对母亲的谩骂,仍旧不敢顶嘴,没有胆量与母亲讲道理,她总是躲在没有人的地方对自己说:我是仙女的孩子,听不懂那些肮脏的话。林凡一直保持自己的善良与和气,总是紧紧包裹着自己的情绪,谨小慎微地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同事朋友总说她放不开。
  父亲的去世对林凡是又一次很大的打击,家里最后一个喜欢林凡的人也走了。林凡整夜睡不着觉,吃安定片都没有用,她患了抑郁症。她对一切事物都毫无兴趣,甚至想到了自杀。后来医生建议林凡换个环境工作生活。于是,林凡到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边做心理调整一边试着做有挑战的工作。慢慢地,林凡喜欢上了心理学,她所有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她的心情好了起来。
  长大的林凡还是理解母亲的,是母亲的态度让林凡很小就开始思考,怕挨打所以才不敢犯错,别的小孩可以调皮、可以打架、可以闯祸,林凡不可以,她太怕看到母亲发怒的样子。所以,林凡一直是个乖乖女,虽然母亲的伤害一度使林凡内心纠结、痛苦、挣扎,但也受用。因为从母亲那里林凡明白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林凡的经历似乎也应验了那句话:感谢伤害你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照见别人,也照见自己。林凡一直暗暗地要求自己,一定不要再犯父辈的错误,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自己曾经生活在压抑、不安的环境里,一定要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现在的林凡过着很平静的生活,先生能干,儿子优秀。
  分析:
  肖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童年的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界感到困惑的一个课题。因为大脑对记忆有着多种形式的遗忘,保留在我们大脑中的童年记忆便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甚至可能严重偏离真相。特别是关于童年的痛苦记忆,很可能会发生以下两种失真现象:一是求助者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压抑自己童年的诸多快乐而只呈现痛苦,以便为自己无法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寻找到所谓“合理”的解释。另一种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交谈时,咨询师可能会向求助者灌输痛苦的记忆,因为咨询师往往会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求助者现在的痛苦体验一定和童年的痛苦经历有关。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林凡正是一个有着求助经历的人,她所说的“所有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很可能只是想象中的痛苦的答案而已。
  以上判断只是我的一个假设,然而,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似乎在验证着我的假设。首先,林凡的母亲脾气不好,她不仅是对林凡,对林凡的父亲和外婆,脾气同样不好。不仅林凡害怕母亲,父亲和外婆同样让着母亲。只是林凡母亲对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林凡的姐姐态度怎样,却不得而知。如果母亲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脾气都不好,那么,其中的某个家庭成员(比如林凡)的痛苦体验就会小许多,甚至不会将这种痛苦放在心上了。其次,在林凡的原生家庭中,有三个大人,就有两个大人对林凡好,那么,另外一个人的不好就会因此被淡化许多。
  所以,我认为林凡可能会夸大自己童年的痛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凡的童年确实是有过心理创伤的,比如那次母亲将她送给别人。将林凡送人之后,林凡是什么反应呢?“大人们本以为林凡会哭闹,却想不到5岁的孩子竟然这般平静。”——其实,不哭闹的林凡一定比哭闹的林凡更为伤心,更为害怕,更加没有安全感。平静的外表下往往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父亲把林凡接回家之后,林凡一直都担心母亲随时会把她送人。由此可见,这件事对林凡的伤害该是多么巨大!父亲去世了,那个像保护神一样保护着她的人离开了,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林凡却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心中的安全感一下子失去了依靠,整个人就像掉进了无边的深渊,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也没有了生活的信心,甚至想到了自杀。林凡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就是心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林凡后来通过人才交流到了南方的一个城市,则是通过环境控制来减轻创伤应激反应所产生的痛苦。而真正让她走出这种痛苦的是她终于有了幸福的婚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温暖家庭。只是,今后的某一天,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这种害怕被抛弃的痛苦偶尔还会闪现,但一般不会对她的生活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了。
  是的,有爱的地方就可能会有伤害。感谢亲人的爱,同时也理解父母的苦处,我们提倡这种积极的心态。但是,父母再困苦,也不能以此作为伤害孩子的理由。当今父母几乎不会再将孩子送人了,但有些父母在怒火中烧之时,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呵斥、吓唬孩子,同样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可能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烙下诸多负面的影响。作为父母,不可以不知道,也不可以不避免!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门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打开门,一位低着头、很害羞的四年级女孩,走进了“心语室”。听着她低低的问好声,看着她怯生生坐下的样子,我心里已有了谱。落座以后,她低着头,有意无意的弄着衣角,欲言又止。  我请她抬起头,提醒她看着我说话。她终于说出了投在信箱里写的话:“老师,我上课就是怕发言,所以不敢举手,怎么办呢?”在我为什么不敢发言的追问下,她告诉我,主要是怕说错,怕被同学笑话。在我的笑声里,她有些好奇地
期刊
每当我经过那个葵花园,总会想起她——朱子怡,一个可爱、善良的葵花妹妹。  与这个可爱的小妹妹相识,是在一个清新的夏末。我在小区附近溜达,咦!小路尽头有一片灿烂的金黄,怎么回事?我带着疑问,朝着金色海洋飞奔。哇,原来这里种着一片向日葵!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几十片黄色的花瓣围着花盘,花盘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真是好看!我隔着栏杆看见一个小姑娘在花海之中开心地跑来跑去,便大声地
期刊
大家好,我是一元钱硬币,我是硬币家族中的老大。我能给小朋友一根棒棒糖,能让小朋友坐上公交车,能让小朋友献一份爱心……  我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只有6.1克,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呀。你知道我是用什么做的吗?没错,我是用钢芯镀镍做的,所以我有着刀枪不入之身。我还有一个小名叫“钢镚儿”,这个名字很可爱吧。  我的外表很特别,别人爱瘦一些。我却非常喜欢自己的身材,圆乎乎的,多可爱呀,“圆”还代表了团圆呢。我
期刊
一天晚上,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今天我要帮妈妈洗碗。”妈妈听后,立马喜笑颜开,解下围裙“修身养性”去了。  望着桌上一大堆的碗和盘子,我不禁犯难起来:从何下手呢?我决定先从厨房搬来垃圾桶,把桌子上的所有残羹一股脑儿全部倒进去,然后把小盘子套在大盘子上,小碗套在大碗里,小心翼翼地把两摞碗盘一起捧到厨房。  我笨手笨脚地系上妈妈的围裙,戴上塑胶手套,左手抓起一个油腻腻的碗,右手从水池里抓过一块海绵,用
期刊
“哈哈哈……”教室里传来一阵哄堂大笑,原来我们班正在举行有趣的画鼻子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卡通人物三毛,但却没有鼻子。老师笑眯眯地说:“你们来给三毛画个鼻子,好吗?”同学们兴奋地举起手来。  第一个上台的是许田辉。他慌慌张张地走上台,看了看三毛,似乎在说:“对了,就在这里。”然后,老师就将他的眼睛蒙上,让他转三圈,再让他去画鼻子。他有点不知所措,试探着往前走两步,边自言自语“是不是这里”,边随手一
期刊
每次写作业,遇上难题时。我总会拿个东西在头上挠来挠去。今天,一道难题又让我犯难了,不经意间看见桌上有一把塑料尺,就习惯性地抓起它往头上挠,直到想出答案才把它放在纸上。  可就在那一瞬间,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吸引住了,因为尺子的一头吸住了桌上的纸。嘿,真是神奇!这把普通的尺子是怎么做到的呢?可能是上面有水或我看错了?  为了验证,我从头到尾地把尺子检查了一篇,可什么都没有。于是我又想:是不是我看错了?
期刊
美国学者吉姆·科恩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到达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当蕴藏着人生哲理、妙趣横生的教育故事走进了家庭教育,它不仅启迪孩子的智慧,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更能激发起孩子求真、向善、尚美,滋养他们美好的品德。  勇敢的好孩子  那年,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一天,我们发现他牙齿坏了,就带他去医院看牙。儿子生性胆小,爱哭。一见医生拿起牙钳
期刊
1  四年级的中途,儿子的同学沈一眉转学了,去了另一座城市的私立学校。  一转眼,孩子们期末测试已经完成,就等着领取《素质报告书》宣布放暑假了。  登分,学期终结阶段的各种先进选举,还有64本《素质报告书》等着填写……我忙得像个飞转的陀螺,没有闲暇关注儿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都捣鼓些什么,当然,也的确有心想放纵一下这个顽皮又可爱的倔小子。  晚饭的时候,努力拂去一脸的疲惫,轻松平和地与儿子对面而坐,共
期刊
一  2014年8月下旬,我参加了初一新生军训。班主任何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军训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将经历烈日的暴晒和纪律的考验,她教导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坚持了,就不会轻易失败。”我信心满满地投入到三天的军训。  王教官带我们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站军姿。别看这个动作简单,要求可不简单。两脚分成八字步,身体要一动不动像棵松树,脸上即使有汗也不能擦。光练军姿就是一上午,烈日高照,我们个个汗如雨下,几
期刊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我和妈妈开心地来到梁丰生态园,参加了一次以英语游戏为主题的亲子活动。  活动的项目是用呼啦圈传递单词,我们分成三个小组,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活动结束后,还有奖品等着我们呢。  裁判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我和妈妈手拉得很紧,就怕不小心分开了。眼看着呼啦圈马上要传到我这里了,我的心扑通扑通地直跳。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不用害怕,重在参与。加油!”呼啦圈一下子落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