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促排卵和(或)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59%。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3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法;不孕症;临床分析
不孕癥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以上未妊娠者,患者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两种[1]。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16例,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1.2±8.5)岁,其中原发性不孕56例,继发性不孕60例。月经周期不规则者72例,月经周期规则者44例。其中无排卵32例,排卵障碍68例,输卵管阻塞10例,排卵障碍合并输卵管阻塞6例。全部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发育基本正常,并经B超检查排除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同时检查配偶精液,均基本正常。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肾气虚弱型26例,气滞血瘀型3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月经周期、不孕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无排卵或排卵障碍患者于月经周期第5d起给予口服克罗米芬100mg/d,连续服用5d。于月经周期第12d起隔日行B超检查卵泡直径,约18mm时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U。输卵管阻塞患者于月经结束后第3d进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禁止性生活。排卵障碍合并输卵管阻塞患者同时给予促排卵和输卵管通水术两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
中药汤剂以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三七粉(冲服)、生甘草为主方,肾气虚弱型患者酌加淫羊藿、杜仲、黄芪、何首乌、菟丝子、怀牛膝等。气滞血瘀型患者酌加香附、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炮山甲等[3]。上药于月经周期第5d起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服用14d。
1.3 疗效判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59%。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3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1。
表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因素比较复杂,排卵障碍和输卵管阻塞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任何一环发生障碍时均可导致无排卵或排卵障碍,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输卵管阻塞多与人流、手术、盆腔炎症、不洁性生活、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
克罗米芬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可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进入细胞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可阻断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使靶细胞失去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促使卵细胞成熟。同时克罗米芬单独使用时会导致宫颈口分泌物黏稠,子宫内膜变薄,不利于精子通过宫颈口,影响受精卵着床,不利于受孕。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用时可促进卵泡生长发育,维持黄体功能,保持良好的孕激素水平,有利于妊娠 。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生殖,肾中所藏精气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先天不足或后天劳伤均可导致肾气虚弱、阴阳失调,导致不孕症的发生,治则以补肾益气、滋阴养血为法。
本研究中的中药汤剂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功能活血通经、益精养血。加三七粉活血养血,补益气血;生甘草调和诸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肾气虚弱型酌加淫羊藿以补肾助阳;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升阳、助体防邪;杜仲、何首乌、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等。气滞血瘀型酌加香附以疏肝理气、活血定痛;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调经;炮山甲活血通经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芮玲娣,戴果福.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12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417.
[2]孙舸.中西结合治疗80例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74~75.
[3]曹雪梅,张洛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60例[J].中医研究,2011,24(7):45~4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法;不孕症;临床分析
不孕癥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以上未妊娠者,患者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两种[1]。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16例,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1.2±8.5)岁,其中原发性不孕56例,继发性不孕60例。月经周期不规则者72例,月经周期规则者44例。其中无排卵32例,排卵障碍68例,输卵管阻塞10例,排卵障碍合并输卵管阻塞6例。全部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发育基本正常,并经B超检查排除先天性生理缺陷或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同时检查配偶精液,均基本正常。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肾气虚弱型26例,气滞血瘀型3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月经周期、不孕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无排卵或排卵障碍患者于月经周期第5d起给予口服克罗米芬100mg/d,连续服用5d。于月经周期第12d起隔日行B超检查卵泡直径,约18mm时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U。输卵管阻塞患者于月经结束后第3d进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禁止性生活。排卵障碍合并输卵管阻塞患者同时给予促排卵和输卵管通水术两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
中药汤剂以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三七粉(冲服)、生甘草为主方,肾气虚弱型患者酌加淫羊藿、杜仲、黄芪、何首乌、菟丝子、怀牛膝等。气滞血瘀型患者酌加香附、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炮山甲等[3]。上药于月经周期第5d起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服用14d。
1.3 疗效判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59%。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3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1。
表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因素比较复杂,排卵障碍和输卵管阻塞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任何一环发生障碍时均可导致无排卵或排卵障碍,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输卵管阻塞多与人流、手术、盆腔炎症、不洁性生活、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
克罗米芬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可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进入细胞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可阻断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使靶细胞失去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促使卵细胞成熟。同时克罗米芬单独使用时会导致宫颈口分泌物黏稠,子宫内膜变薄,不利于精子通过宫颈口,影响受精卵着床,不利于受孕。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用时可促进卵泡生长发育,维持黄体功能,保持良好的孕激素水平,有利于妊娠 。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生殖,肾中所藏精气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先天不足或后天劳伤均可导致肾气虚弱、阴阳失调,导致不孕症的发生,治则以补肾益气、滋阴养血为法。
本研究中的中药汤剂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功能活血通经、益精养血。加三七粉活血养血,补益气血;生甘草调和诸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肾气虚弱型酌加淫羊藿以补肾助阳;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升阳、助体防邪;杜仲、何首乌、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等。气滞血瘀型酌加香附以疏肝理气、活血定痛;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调经;炮山甲活血通经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女性不孕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芮玲娣,戴果福.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12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417.
[2]孙舸.中西结合治疗80例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3):74~75.
[3]曹雪梅,张洛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60例[J].中医研究,2011,24(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