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以受众为中心的高校信息传播生态建设研究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vp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传受体关系、传播内容、语体环境等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高校应建设以受众为中心的健康高效的信息传播生态,活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平台,改善语体表达,提高媒介素养,以增强校园媒介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信息传播;生态研究
  一、高校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
  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人、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信息传播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的循环,在维持传媒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社会和企业不同,高校信息媒介生态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传播对象的单一性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媒体传播对象基本都是“三观”处于成熟期的青年学子,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个性认知基础,但是在校园媒介传播中往往处于无选择被动接受的一端。
  (二)传播内容的特殊性
  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實“全员育人”,培养素质全面、能堪重任的社会建设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传播内容只能以主流价值观、正能量典型宣传为主。
  (三)传播方式的公益性
  不同于社会和企业媒介,学校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校园媒体传播往往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在传播校园资讯、活跃校园生活、提供文体园地、传达学生心声方面具有鲜明的服务性功能。
  (四)传播队伍的流动性
  学生是校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校园信息传播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因为学生具有流动性特点,校园媒介业务建设始终是进行时,需要长期坚持和加强。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为急先锋的媒介融合呼啸而至,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语体互动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已发生改变,高校信息传播的传播方式、语体环境、主受体关系等也进行着彻底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传播方式上,线上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传播内容上,视频、图片、短文字等表达方式,因其直观易感、轻松简洁等特点,日益受到大学生推崇;在传播方向上,从点对点的线型传播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多向传播特点;在语体环境上,居高临下、强弱分明的话语体系过渡到开放平等的话语体系。传播媒介的“把关人”角色转变为信息生产的参与者角色。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生态
   失调的表现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很多高校优化媒介信息传播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也存在平台过于单一化、过于关注官方媒体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一)从信息的传播者(发布主体)角度看
  很多高校采用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模式,无法鼓励并满足受众的参与感以及互动需求;在传受关系上,过分注重媒介“把关人”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理的诉求渠道,导致学生在信息传受中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参与。有些学校过多关注于新型传播媒介形式的追逐,而忽略了媒介的融合发展、内容更新和专业建设,或者只满足于日常信息的通告,而疏于政策解读和前沿理论引导,专业建设上缺乏时效性和政治宣导的严肃性。
  (二)从信息分解者(渠道)角度看
  对外,学校对社会媒体渠道选择较为单一,缺乏整合和系统化;对内,高校的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介尚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和交融,往往各自为政,分散发力,不能在一个统一有力的信息传播机构实现总体策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三)从信息的消费者(受众)看
  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尚处于“三观”成熟期,媒介素养不高,对待事物的认知缺乏客观理性批判和对是非虚实的判断,过度依赖网络媒体和意见领袖。由于长期浸淫网络虚拟环境,有些学生拒绝面对现实生活,对事物的判断缺少深思熟虑,往往以热血取代理智,以行动取代说教,而我们很多高校尚没有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专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之部分媒介机构行为失范,不利于构建健康的媒介素养环境。
  (四)从与外界信息交换(互动机制)看
  校园媒介与外部社会媒介相对独立,高校与社会媒体没有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互动机制,没有把自身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生态环境,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不够,沟通和互动机制不健全,不能跳出学校,联合社会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有的放矢地进行战略规划、舆情应对,发掘和形成系统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策划。
  此外,高校媒体经营者热衷于信息发布,对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现场交流有所忽视。拘于官方媒介的灌输式宣传的习惯,校园媒介鲜于线下与线上语义表达的交流互动,致使网上信息传播渠道难以保持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与均衡性,导致大学生网上与网下的行为出现强烈反差。
  三、建立高校信息传播生态的路径选择
  整合提升校园媒体,建设以受众为中心的高效健康的信息传播生态,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校园与社会媒体的互动传播,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信息传播生态建设,必须到回归到大学生这一受众主体定位,系统考虑媒介融合的体制再造、渠道建设、语义表达等等。
  (一)在平台建设上,建立交融互济的信息采编平台
  改革学校现有媒体的管理体制,变直线型管理为矩阵式管理,打破现有各级、各类媒体共存的混乱局面,成立校级新闻采编中心或者新媒体中心,建立规范有序的新媒体阵营,包括:校报、校刊、电视台、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和渠道上实现优势互补和交融共进。
  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在学校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建立新媒体联盟,新媒体之间资源共享、阵地共建、信息互通、集中发声,事前统筹规划,事中优化流程,任务分解实施,做到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和全媒介推送,并根据不同信息属性、媒介特征和受众个性,采取差异化编写、制作和传播策略。   (二)从传播的受众上,要把握中心、有的放矢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意识强,对新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接受能力。学生是高校的受众主体,高校信息传播要基于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接受偏好,来设定议题,选择传播方式,制作新鲜活泼的信息产品。要积极创造平等、民主、友好的信息互动氛围,真切反映大学生思想情感、未来发展、生活起居等问题诉求,在高层决策者和学生之间架起感情互动的桥梁,增强校园媒介在学生群体中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三)在内容生产上,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产品
  遵循媒介融合背景下學生获取信息的规律,利用好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抖音、B站等校园新媒体,丰富新闻信息形态,坚持需求导向,准确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根据大学生生活环境特点、习惯爱好等,丰富信息作品形式,不断融入时代内涵,深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要提高新闻策划能力,化被动完成采写为主动挖掘新闻热点,精准投放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在信息获取渠道上,可以利用远程直播、视频在现和虚拟仿真等技术获取新闻资源,采用全方位、多视角、纵深式的报道手段,形成更具现代气息、独具风格的高校信息传播媒介。
  (四)从渠道建设上,建立多元、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校媒内部的机构和组织融合反对单方面的垄断兼并。在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的基础上,强调公开透明的区隔化定位,营造多元健康的舆论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信息文化氛围,避免同一高校内跨主管部门合并校内媒体,或者依靠行政力量打压部分媒体发展简单粗暴的做法。制定校园媒体章程或公约,促进各类媒体的个性发展和媒体间的良性互动。
  (五)在传播形式上,采取柔性温情的“微”+“软”表达方式
  针对大学生受众特点,信息传播可采用“微化处理”:以微博、微信、微文、微电影、微视频等轻松愉悦的形式渗透于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里;可采用“软化表达”:通过图文穿插、讲故事、线上线下互动、电子游戏、有奖参与、“轮流主持”等软化表达方式,不断增强媒介亲和力,扩展传播媒介的影响范围,在服务学生理念前提下,建立双线融合、全员联动的新模式。
  (六)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信息鉴别和有效利用能力
  把媒介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与人身自我防护、社会交往技巧、公民责任教育等结合,作为优化信息传播环境、提高学校信息传播力的重要环节。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应加强网络舆情和媒介素养知识的教育,引入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评估,邀请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办讲座,或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媒介素养专业或者课程。同时,应加强社会媒介机构的监管,及时筛选删除不良信息,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网站,引导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体机构所传播的信息资源。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高校应积极应对信息传播新的业态特点,在社会媒介伦理框架下突出校媒特性,担当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要发挥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优化信息产品表现形态,建立媒介简洁有序、顺畅和谐的发展环境,不断研究和制定高效可行的工作机制和应对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媒介融合发展对信息传播的新需求。
其他文献
摘要: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节目意在密切关注时事热点的基础上,以更通俗的语言来传递主流声音。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大量网友的关注,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这次全新的尝试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发声的新形式,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对《主播说联播》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媒介
特别提示:本届比赛不收反转片,不收大中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每个组照不得超过5张照片一、作品分类与内容要求全球500强企业名列前茅的佳能公司,一直致力于摄影文化的推广。12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平台出现,为人们提供服务。通过这些平台,能够为大学生志愿工作凝聚更多的力量。所以,想要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培育,需要重视起新媒体的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树立新的精神理念。  关键词:新媒体;志愿精神;大学生;影响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应该去接受新的事物。在高校教育中,新媒体对大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样,总的历史条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特色选择。近年来,中国在高速发展,笔者进一步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非凡眼光、深邃思想和厚重底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坚持战略定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真正把我党建设成为能够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摘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产业逐渐重组和升级,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通常来讲,传媒相互融合主要就是不同媒体单位、不同媒体形态相互的整合。传媒融合还涉及到了业态、资本、技术、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媒体的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是关于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现状;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MFκB)在大鼠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参与途径.方法:建立大鼠四血管闭塞的全脑缺血耐受模型,将7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缺血预处理组(IP),DTTC(N
摘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職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的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育人方面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文化价值理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短视频的特点和优点,分析了区县新媒体发展优质短视频打造本土文化的优势与重要性,从因地制宜地融合乡土文化、创新短视频内容、加强短视频监管等方面探讨了区县新媒体打造本土优质短视频的方法,旨在为区县新媒体利用优质短视频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一、短视频的特点及优点  (一)短视频的特点  短视频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因此为新媒体运作提供了
摘要:在新闻传播技术浪潮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拥抱不仅体现在互动方式和媒介渠道的革旧维新上,还体现在语言范式逐渐发生着互联网化的变革。近年来,新闻报道的“萌化”语言逐渐成为一道风景线,从国家领导人的漫画形象,到时政微博的跟风卖萌,官方主流媒体一改严肃作风,叙述语言日趋“软萌”。从“洪荒之力”“么么哒”“蓝瘦香菇”到“酸了”,这些新闻语言新趋势显示出,在全媒体语境下,过往主流媒体新闻报道那种故作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