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主要面临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组织管理不规范、大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应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基本内涵,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多样化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管理法治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全面从严治党 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顶层设计,是党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性产物。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融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不仅是教学改革视域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求,而且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思政理论课的指导意义
1.提供法治与德治内涵并重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思政理论课在强调培养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内涵可以从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进行解构,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标准,依托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以道德为准绳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能力、廉洁意识加以规制,借助道德力量对党员行为加以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法治的高度对党建工作施加强制性约束力量,将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于党章党规的严格要求中。这就有力地惩戒了党内违法乱纪行为,杜绝了执政无为、执政乱为等现象。因此,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渗透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定位德、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具有显著意义。
2.坚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在面临一系列突出問题时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契合。思政理论课在承载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高校作为培育现代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认知党建工作中关于廉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常识,进而在长期的思想熏陶中逐渐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和思想潮流不断交融,少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可能出现扭曲与异化。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渗透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多元文化的侵袭,坚定爱党、爱国和爱社的主流价值观。
3.优化蕴含党建内容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政理论课不仅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要服务于党建工程。当前,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执政党的信赖和信仰,是思政理论课的责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渗透到思政理论课中,能够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执政党的廉洁形象、担当意识和核心意识,提高大学生对执政党的历史认同感。这无疑会推动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使思政理论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可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教学体系,推动思政理论课与时俱进。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丰富,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内化不足。
思政理论课教材改革滞后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已经在各级党组织建设中得到普遍落实,但并未全面融入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导致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式与内容很容易脱离于课程体系。目前,有限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显然难以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作深入阐释,纵然教材有少量的理论基础支撑,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及鲜活生动的案例,再加上有限的课时,课堂教学难以深入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体系。
2.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深刻阐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当前,高校已经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但教学形式创新不足,教学载体有效性下降仍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系统阐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伟大工程,涉及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课题。丰富的党建内涵绝非单纯的理论讲解就能全面把握的,需要依托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内化。
3.教学管理规范性不强,弱化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有效渗透。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集聚了党建诸多方面,彰显了中国梦视域下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实践探求,其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常态化教学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缺乏规范性,教学管理模式陈旧,教学组织不严等现象不在少数。有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管理,还没有完全从制度层面对实践教学、教师培训、经费支持等方面落实政策。这就意味着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与时俱进,在课堂讲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相关内容时感觉吃力,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4.一些大学生党建认知意识薄弱,缺乏学习能动性。
长期以来,由于思政理论课没有在课堂有效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大学生存在考试过关的学习观念。思政理论课的党建内容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对接不够密切,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大学校园有效贯彻缺乏现实针对性。虽然大学设有基层党组织、党校,也有学生党员,但学生党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必然会忽视多数大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及参与意识,体现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则是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明,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1.扩展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理论课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应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全方位融入其教学内容。其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深入基层群众为路线,以满足群众所需为导向,以接受群众监督为手段,将党的建设全面统一到群众路线上。其二,教学内容应突出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对党建发展的负能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一些负面观念扭曲了党的形象,成为党执政环境中的污流,思政理论课应担当教育好大学生自觉抵制这些不良现象之责。其三,教学内容应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优良传统。党正是在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总结经验教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其四,教学内容应强调党的制度建设。只有从制度层面强化党员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行为,从法治的高度规制党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才能更加有效地打造公正廉洁、勇于担当的执政环境。 2.创新双向思政理论课教学阵地。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现存问题、实现路径等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与党情,认识现阶段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严峻挑战。教师还应注重对课堂讲授方式加以创新,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情特征,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精选视频、动画、音频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其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阐释更具深刻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单独就党建的某一方向开展专项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党建实践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个性化解读,形成生动活泼、理性严谨的良性互动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邀请党组织领导干部或党建理论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分析黨建典型案例。同时,多渠道挖掘实践教学平台,增强感性认识。
3.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制定课程教学权责归属条例。一方面,完善现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通过举例子、图示等方式,明确思政理论课管理制度对教学活动的监管效能。同时,结合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制度中细化各教学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对不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进行改革,突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主体性,激发教师讲授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动意识。
二是加强对参与教学活动的部门监管。要想克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随意性、不规范性,就要杜绝教学制度监管流于形式化,部门监管妥协人情化。为此,要明确教学无作为现象的教学事故责任,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实行双向追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监督、评价当中,倒逼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
4.培养大学生党建参与意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核心价值,培养大学生党建参与意识和思政教育自律意识,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担当。尽管党员大学生的占比不高,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观念的养成,都需要依托高校思想文化传承环境,因此,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息息相关。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一直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也不例外。只有充分发动大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中,参与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传承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此,要运用好思政理论课教学平台,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成才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以后的工作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性。
四、结语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顺应新时代下党建工作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尽管现有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在融合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教学内容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但经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从高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实践平台等多个层面,探寻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关键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286,SK2015A44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73);阜阳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kytd20170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全面从严治党 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顶层设计,是党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性产物。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融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不仅是教学改革视域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求,而且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思政理论课的指导意义
1.提供法治与德治内涵并重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思政理论课在强调培养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内涵可以从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进行解构,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标准,依托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以道德为准绳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能力、廉洁意识加以规制,借助道德力量对党员行为加以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从法治的高度对党建工作施加强制性约束力量,将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于党章党规的严格要求中。这就有力地惩戒了党内违法乱纪行为,杜绝了执政无为、执政乱为等现象。因此,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渗透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定位德、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具有显著意义。
2.坚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在面临一系列突出問题时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契合。思政理论课在承载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高校作为培育现代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认知党建工作中关于廉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常识,进而在长期的思想熏陶中逐渐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和思想潮流不断交融,少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可能出现扭曲与异化。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渗透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多元文化的侵袭,坚定爱党、爱国和爱社的主流价值观。
3.优化蕴含党建内容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
思政理论课不仅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要服务于党建工程。当前,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执政党的信赖和信仰,是思政理论课的责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渗透到思政理论课中,能够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执政党的廉洁形象、担当意识和核心意识,提高大学生对执政党的历史认同感。这无疑会推动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使思政理论不断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可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教学体系,推动思政理论课与时俱进。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丰富,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内化不足。
思政理论课教材改革滞后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已经在各级党组织建设中得到普遍落实,但并未全面融入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导致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形式与内容很容易脱离于课程体系。目前,有限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显然难以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作深入阐释,纵然教材有少量的理论基础支撑,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及鲜活生动的案例,再加上有限的课时,课堂教学难以深入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体系。
2.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深刻阐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当前,高校已经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但教学形式创新不足,教学载体有效性下降仍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系统阐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伟大工程,涉及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课题。丰富的党建内涵绝非单纯的理论讲解就能全面把握的,需要依托课堂、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内化。
3.教学管理规范性不强,弱化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有效渗透。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集聚了党建诸多方面,彰显了中国梦视域下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实践探求,其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常态化教学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缺乏规范性,教学管理模式陈旧,教学组织不严等现象不在少数。有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管理,还没有完全从制度层面对实践教学、教师培训、经费支持等方面落实政策。这就意味着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与时俱进,在课堂讲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相关内容时感觉吃力,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4.一些大学生党建认知意识薄弱,缺乏学习能动性。
长期以来,由于思政理论课没有在课堂有效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大学生存在考试过关的学习观念。思政理论课的党建内容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对接不够密切,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大学校园有效贯彻缺乏现实针对性。虽然大学设有基层党组织、党校,也有学生党员,但学生党员的比例相对较低,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必然会忽视多数大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及参与意识,体现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则是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明,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1.扩展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理论课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应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全方位融入其教学内容。其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深入基层群众为路线,以满足群众所需为导向,以接受群众监督为手段,将党的建设全面统一到群众路线上。其二,教学内容应突出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之风对党建发展的负能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一些负面观念扭曲了党的形象,成为党执政环境中的污流,思政理论课应担当教育好大学生自觉抵制这些不良现象之责。其三,教学内容应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优良传统。党正是在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总结经验教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其四,教学内容应强调党的制度建设。只有从制度层面强化党员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行为,从法治的高度规制党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才能更加有效地打造公正廉洁、勇于担当的执政环境。 2.创新双向思政理论课教学阵地。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现存问题、实现路径等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与党情,认识现阶段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严峻挑战。教师还应注重对课堂讲授方式加以创新,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情特征,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精选视频、动画、音频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效果。
其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阐释更具深刻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单独就党建的某一方向开展专项讲座,并组织学生开展党建实践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个性化解读,形成生动活泼、理性严谨的良性互动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邀请党组织领导干部或党建理论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分析黨建典型案例。同时,多渠道挖掘实践教学平台,增强感性认识。
3.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制定课程教学权责归属条例。一方面,完善现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通过举例子、图示等方式,明确思政理论课管理制度对教学活动的监管效能。同时,结合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制度中细化各教学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对不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进行改革,突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主体性,激发教师讲授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动意识。
二是加强对参与教学活动的部门监管。要想克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随意性、不规范性,就要杜绝教学制度监管流于形式化,部门监管妥协人情化。为此,要明确教学无作为现象的教学事故责任,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实行双向追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监督、评价当中,倒逼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
4.培养大学生党建参与意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普及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核心价值,培养大学生党建参与意识和思政教育自律意识,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担当。尽管党员大学生的占比不高,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观念的养成,都需要依托高校思想文化传承环境,因此,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息息相关。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一直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也不例外。只有充分发动大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中,参与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传承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此,要运用好思政理论课教学平台,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成才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以后的工作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性。
四、结语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顺应新时代下党建工作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尽管现有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在融合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教学内容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但经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从高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实践平台等多个层面,探寻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关键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286,SK2015A44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73);阜阳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kytd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