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论是在精神分析内部还是纵观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弗洛伊德作出的贡献与其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其中也包括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从教育分支之一的青春期教育这个侧面, 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青春期心理发展;教育方法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指11、12~15、16岁这个阶段。正是由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结构,尤其突显出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留下一些论述教育的专著, 而且他自己也曾谦称: 教育是他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一,但是, 弗洛伊德仍然提及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 而且,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下面,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人格中一个永存的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特殊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弗洛伊德一生中不同学术阶段对心理动力的解释,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四)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0~1岁左右)、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性器期(12岁以后),又称生殖器期。
(五)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力比多,一旦它找不到正当的发泄途径,就会变成焦虑。后来,弗洛伊德也看到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于1926年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与焦虑相对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类似于"皇帝的新衣"。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3、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情绪变化特点表现为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
(二)青春期教育方法
正如许多与弗洛伊德思想产生共鸣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们做出的努力一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方法。
1、将"快乐原则" 与" 现实原则"应用于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系统, 第一种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其特点是顺从本能冲动, 是绝对自由的。第二种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之后,特别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社会习俗和教育影响的加深,使人懂得要克服某些本能冲动, 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 弗洛伊德指出, 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 不能没有禁律和约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淡化冲突, 而不是抑制冲突。西方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 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这种中庸的、宽松的教育中, 青春期的本能应该受到尊重, 同时, 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也未遭摒弃。这些教育家认为, 通过这种教育将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一代。
2、利用宣泄等方式减轻青春期的压力
西方的一些学者反对对青少年过多束缚、压制, 要为青少年提供可发泄情绪的"出口"。弗洛伊德将焦虑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焦虑,指那些焦虑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做出焦虑反应也是符合常理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此原理, 注意帮助青少年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让客观焦虑得到恰当的释放;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自己本能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受到外界的惩罚,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即为神经症焦虑,此时,教师可以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现形式来是青少年儿童摆脱害怕、焦虑及其它消极情绪;第三种焦虑是道德焦虑,指个体的行为与超我的标准相抵触时,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三种焦虑进行客观的区分,另一方面,在青少年儿童从事游戏等活动时, 创造自由活动的气氛, 并观察和记录青少年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
3、遵循教育规律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个体进入青春期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自律性的获得,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习得"、"养成"的过程,他需要青少年儿童从懂事开始就进行一个类似于"宗教戒斋"的培养,即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自主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自控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少年人立志或树立理想的过程。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及督促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在遵循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的阶段性给予及时持久的帮助,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友相待,引导他们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以来,青春期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状,即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每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发展加速现象是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这种青春期普遍提前的趋势给社会和教育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使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及种种危机与困难更加清晰的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一时代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M].科学出版社,2009.
[4]叶浩生.心理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2009,(8).
[6]朱鲁子.论"精神青春期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简介:王莹(1988.1-),女,西北大学,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青春期心理发展;教育方法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指11、12~15、16岁这个阶段。正是由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结构,尤其突显出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留下一些论述教育的专著, 而且他自己也曾谦称: 教育是他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一,但是, 弗洛伊德仍然提及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 而且,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下面,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人格中一个永存的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特殊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弗洛伊德一生中不同学术阶段对心理动力的解释,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四)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0~1岁左右)、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性器期(12岁以后),又称生殖器期。
(五)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力比多,一旦它找不到正当的发泄途径,就会变成焦虑。后来,弗洛伊德也看到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于1926年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与焦虑相对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类似于"皇帝的新衣"。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3、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情绪变化特点表现为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
(二)青春期教育方法
正如许多与弗洛伊德思想产生共鸣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们做出的努力一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方法。
1、将"快乐原则" 与" 现实原则"应用于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系统, 第一种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其特点是顺从本能冲动, 是绝对自由的。第二种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 它形成于婴儿期之后,特别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社会习俗和教育影响的加深,使人懂得要克服某些本能冲动, 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 弗洛伊德指出, 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 不能没有禁律和约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淡化冲突, 而不是抑制冲突。西方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 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这种中庸的、宽松的教育中, 青春期的本能应该受到尊重, 同时, 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也未遭摒弃。这些教育家认为, 通过这种教育将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一代。
2、利用宣泄等方式减轻青春期的压力
西方的一些学者反对对青少年过多束缚、压制, 要为青少年提供可发泄情绪的"出口"。弗洛伊德将焦虑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焦虑,指那些焦虑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做出焦虑反应也是符合常理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此原理, 注意帮助青少年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让客观焦虑得到恰当的释放;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自己本能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受到外界的惩罚,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即为神经症焦虑,此时,教师可以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现形式来是青少年儿童摆脱害怕、焦虑及其它消极情绪;第三种焦虑是道德焦虑,指个体的行为与超我的标准相抵触时,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三种焦虑进行客观的区分,另一方面,在青少年儿童从事游戏等活动时, 创造自由活动的气氛, 并观察和记录青少年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
3、遵循教育规律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个体进入青春期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自律性的获得,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习得"、"养成"的过程,他需要青少年儿童从懂事开始就进行一个类似于"宗教戒斋"的培养,即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自主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自控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少年人立志或树立理想的过程。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及督促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在遵循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的阶段性给予及时持久的帮助,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友相待,引导他们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以来,青春期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状,即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每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发展加速现象是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这种青春期普遍提前的趋势给社会和教育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使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及种种危机与困难更加清晰的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一时代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M].科学出版社,2009.
[4]叶浩生.心理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2009,(8).
[6]朱鲁子.论"精神青春期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简介:王莹(1988.1-),女,西北大学,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与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