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先知》 中 “爱” 的理念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o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先知》被世界读者称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在其中用纯洁美丽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哲理,但在《先知》中“爱”的理念是什么?作者给“爱”赋予了怎样的特性?这值得探析。本文通过对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版)28篇问答中出现“爱”这个特性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联系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先知》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先知》中“爱”这个广泛而抽象的理念,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先知》这一文学著作。
  关键词: 《先知》 纪伯伦 爱 理念
  在词典中对“爱”字收入了九种解释,例如喜爱、爱护、爱好、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等等。可见“爱”字含义及应用之广泛,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形而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爱的本质在于给予,伴随关心、响应、尊重和了解等构成性要素。纪伯伦在《先知》中单设一节,用智者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什么是爱,怎样爱。不过爱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其他27个章节中。
  一、因爱而生的纪伯伦
  纪伯伦是一位富有哲理的诗人和出色的画家,也是黎巴嫩文坛的骄子,他与泰戈尔一样是带领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是阿拉伯20世纪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和阿拉伯小说与现代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纪伯伦的身世是不幸的,他饱经背井离乡、爱情坎坷、债务缠身、颠沛流离与疾病煎熬的苦痛。纪伯伦又是幸运的,即使命运诸多不顺,他从心底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用爱作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不管作品的选材如何多样,都对爱做出了最真诚的呼唤。爱是他追求的上帝,因此,在他的笔下一切仿佛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鲜活的色彩。
  纪伯伦赋予了爱十分广泛的内涵,这不仅是单纯的爱情、亲情、友情或者是爱国之情,而且包含对艺术和真理的诚挚不懈的追求。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经过不断的沉淀最后升华到对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博爱,因此他提出人类一体论,呼吁倡导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构一个自由、博爱、平等的和谐社会。
  二、因爱而生的《先知》
  在纪伯伦的所有散文诗中,《先知》被认为是“顶峰之作”,在这本书中,一位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智者向现实中仍处于迷惘中的人们带去关于生命的箴言。通过问答的形式,智者一一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工作,欢乐与悲哀,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谈话,时光,善恶,祈祷,苦痛,自知,教授,友谊,美,宗教,死,逸乐26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人生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讲述了许多平易近人而又深刻隽永的道理,耐人寻味,同时奏响了爱的主旋律,全文19419字中,单“爱”字就出现70次(冰心译本),涉及“爱”的理念有90余处。《先知》可谓是一本教授我们如何爱的哲理书。
  三、《先知》中“爱”的理念缕述
  (一)愛是共鸣是自我的实现
  “在这城围里,我度过了悠久的痛苦的日月和孤寂的深夜;谁能撇下这痛苦与孤寂没有一些悼惜?”作为全书主人公的亚墨斯达法爱这个他生活了12年的城市,爱城里的大街小巷,爱这里的孩子,可分别在即,他无法将这里的一切都带走,于是只能无奈地叹息。而与亚墨斯达法的爱相呼应的,奥法利斯城中的人也爱着亚墨斯达法,在离别之际,城中的长老走上前来说:“你还不要离开我们。在我们的朦胧里,你是正午的潮者,你青春的气度,给我们以梦想。”城里的人希望亚墨斯达法不要离开这里,他们爱他的青春、朝气,他的智慧照亮了城里人的生活。这爱的共鸣颤动人心,让亚墨斯达为之落泪。
  歌德有一句名言“我爱你,与你何干”。而先知中“爱”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他通过奥法利斯城民希望亚墨斯达法留下来,表达的是“我爱你”就是与你有关——即便这份爱可能会让你产生矛盾,会让你痛苦,也始终与“你”紧密相关,我向你倾诉,向你索求,让你明白我的心意,因为我的自我必须在爱的相关性中获得确认。只有相互理解的爱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就如在《论爱》中的那句话“爱别无他求,只求成全自己”。但是这种共鸣并不是占有,“爱不是占有,也不被占有”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就如最后奥法利斯城中的人们还是让他们爱的亚墨斯达法回到了故乡,但亚墨斯达法的思想流传了下去,影响了城中的居民。父母和孩子之间、情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爱者与被爱者精神上彼此独立,又相互羁绊。
  (二)爱是尊重是独立
  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纪伯伦做了具体阐释。他真诚地说:“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以企图让他们像你。”因此,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爱把孩子束缚住,限制他们的爱好、梦想,而是要从心底尊重他们,给他们真正的自由。纪伯伦在《先知》中说:“你们可以给孩子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现实中有很多父母宠溺着孩子,误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其实只是为孩子的灵魂上了枷锁,让他们个性上不能独立。
  “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在《论婚姻》中纪伯伦还指出了婚姻生活中作为夫妻,不能让一方成为另一方的依附,当爱的天平发生倾斜,就会产生不满、争吵甚至导致婚姻的破裂。并且要互相关心,在此基础上又要彼此尊重、彼此独立。纪伯伦说:“彼此递赠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处取食。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饮用。”因为只有这种彼此关心而又彼此独立的爱才更有助于维系夫妻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双方成长,让爱情能够常长常新,焕发生机。就像“那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隐蔽中生长”。
  纪伯伦在《论孩子》和《论婚姻》中都表明了一种独特的爱的理念,爱一个人就应该尊重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性。尊重他人的独立性,这是对爱的一种限制,也是爱本身的要求,是真爱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真正的爱必然包括尊重,否则爱就会变成控制,就会扭曲、变态。
  (三)爱是感恩是平等   爱自然的方式除了尊重外是不够的。作者告诉我们,对待自然不仅要尊重更要怀感恩之心。“大地在为你们果实累累,如果你们不明白,就不要捧满双手。你们应当在交换大地的馈赠中体会富裕与满足”。人与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体的。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后的产物。人通过劳动把本身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形成人类社会。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一切变化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命都在同时索取和奉献。人类既然热爱自然、渴望亲近自然,那么就不能肆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索取,而应尽可能少地受心中物欲的干扰,对给予我们生存所需的自然持有一颗感恩的心,过有节制的生活。这当然也是纪伯伦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
  四、《先知》中“爱”的理智性
  《先知》中的“爱”通过智者的言语削弱了其感性的成分,而以理性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夫妻之间的爱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都不能丧失理智,必须有所思考。帕斯卡尔写过一篇文章——《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在天地乃至宇宙之中,我们的身体和万物一样脆弱,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为人会思考,就是因为思考才使得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对待“爱”亦如此。正是因为我们用理智在爱而不是单纯听从身体的本能,才不至于沦为禽兽。
  人是生来就会“爱”的动物,但无法不陷入爱的枷锁中,有的爱得千疮百孔,有的画地为牢,有的以爱的名义肆意破坏。这就是我们把爱只作为本能而产生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如先知所说用尊重独立平等的态度,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爱”。
  纪伯伦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颗明星,正是因为他的文字中饱含爱的哲理。可以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爱”的价值取向,其各阶段的作品都深受影响。正是这种爱的理念,使其作品思想不断升华,不断完美。
  参考文献:
  [1]纪伯伦.纪伯伦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米哈伊努埃曼.纪伯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6.
  [3]东方丛刊[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4]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纪伯伦.纪伯伦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0;KGF-2;又称为角化细胞生长因子-2(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它是来源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群CYP1A1 Exon7和GSTM3基因多态性,同时探讨CYP1A1和GSTM3基因多态性及吸烟与汉族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s-PCR
摘 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硬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有了明显提高,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水平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基于此,本文对同一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且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 双师素质 精品课程 外聘教师  三所高职院校在教师双师素质、科研能力及外聘教师等方面作出了尝试和探索,成效显著。本部分主要分析三所院校师资建设在双
摘 要: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改革,面对农村高中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现象,期望通过发挥农村自身优势,实践高中生物新课改。  关键词: 农村学校 高中生物 新课改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被动接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摘 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然需求,作者通过访谈法了解伊犁州农村小学回族女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一步探析其专业发展的困境,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回族女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直接管理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察尔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简称“两市八县”,伊犁州自古以来是一个民族不断迁徙与多元
摘 要: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加重,受到不少外界的关注。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还使其失去对教学的热情,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缓解对策尤为重要。文章探讨影响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 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缓解对策  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含义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在所在的环境里,不论是在精力、体力还是能
摘 要: 教师使用教材就如画“中国画”。中国画有个传统的艺术特色就是留白,细腻的艺术家在空白处随意境题字。教材中也有这样的留白,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可进行读写链接的留白点,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开展读写链接训练,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教材 留白 读写链接  教师使用教材就如画“中国画”。中国画有个传统的艺术特色就是留白,细腻的艺术家在空白处随意境题字。教材中也有这样的留
摘 要: 本文以爱尔兰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调研成果为基础,从组织结构、师资要求与培养、行业导向作用、专业与课程开发、考试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对都柏林理工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借鉴爱尔兰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成功经验,提出由专业开发、专业实施和专业评估三个阶段组成的循环结构专业建设流程,实现专业建设的教育质量保证。  关键词: 教育质量保证 专业建设 考试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