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健康关键词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好几年的健康编辑,不了解的人一定以为我的生活很健康,也明白如何让身体越来越好,让生活充满健康元素。可是说实话,我的生活还算不上很健康——整天对着电脑屏幕,运动量偏少;工作有压力,心态不是很“环保”;早上很慵懒,有时会不吃早餐……倒是今年的一些健康事件,让我有机会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观,细细思索之下,还顿有些心得。
  
  关键词1 健康真知
  
  今天,人们接触到的健康知识“李逵”、“李鬼”难辨,图书、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宣传册……铺天盖地般吸引着人的眼球,如果来个健康知识秀,一定能评出哪个更惹眼、哪个最雷人、哪个最爆炸。我想说,今年是健康知识最普及的年份,也是健康科普业的灾难年。因为业内有些人士太不尊重这个职业,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结果搬起石头把这个行业的公信力砸了。
  前两天,看一位自己非常崇拜的中医专家的电视讲座,看着看着,他的观点让我有点瞠目结舌。这是一位中医古籍研究专家,我认为他是出于自己的工作性质与习惯,提出让幼儿园的孩子识汉字、背古诗这一观点的。
  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子孙早早地接触中国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但从幼儿早期教育的角度看,这个提法的正确性值得商榷。首先教育部在幼儿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五岁之前不允许系统地教授文字;再者,让孩子死记硬背地学习古诗,利与弊孰重孰轻也要掂量一下。
  按说这位专家的建议是真诚的,我们不应该过多责怪媒体不负责任,也不该怪专家太敢说话。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到自身阅历以及经验的限制,有时难免出现偏颇。可是这种偏颇的信息如果被观众当作是正确的信息,就会形成误导。这样看来,为了不被偏颇的信息误导,自我的判断就非常重要了。
  别看我是健康编辑,我也上过当。以前,我去西单图书大厦第一件事是看一、二层柱子上的图书排行榜,我也在图书大厦买过用网上摘抄下来的内容编成的保健书。现在我基本不信XX排行榜、XX畅销书、XX专家或者XX验方了。
  但是我还是很关注健康资讯并且从中受益匪浅。我的经验是,看好的健康科普报纸和杂志,这类媒体上的文章许多都是三甲医院的副主任以上医师写的,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对疾病和健康的判断比较客观。
  即便这样,我也不全信,我看的很多,对看到的知识会有所总结,如果有三个以上医师说过同样的话,我会比较认可。
  另外,我还会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经验。毕竟身体是自己的,用别人的观点把自己当成“小白鼠”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健康这件事,其实跟其他的事没什么两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态度。有的时候,我们不必相信别人,相信自己就挺好。
  
  关键词2 运动
  
  这个关键词,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最近做瑜伽的一个体会:
  开始练瑜伽那会儿,其实是带着很大的目的性的——锻炼身体、柔韧骨骼。那会儿,会比较在意“我是不是出汗了”,“我练的时间够不够”,“我这个动作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那时在做每个动作时,能明显感到是我的意志让身体弯曲、伸展、转动,动作做得比较快。呼吸也比较乱。
  一天,在采访一位早教专家时,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成长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是不稳定的,有规律的生活,可以增进孩子呼吸与心跳的和谐,而只有当孩子调整好呼吸和心跳时,才能进行智性思考。”我在想,这一规律是不是也适合成年人?我想是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尝试有意识地体会自己的呼吸。比如说,走路时,我会想,现在我在走路,我的身体是放松的,我的呼吸平稳而均匀。在这么想和这么体会时,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平和,身体也觉得很舒服。我把自己的这一体会用到瑜伽动作中,不再用意念去控制身体,而是体会自己涨的呼吸,让身体自己做出动作,感受身体在做动作时的紧绷、疼痛和酸胀感!哦,原来我的身体喜欢这些的动作,肌肉在通过这种不适感,释放压力,就像我们心里憋闷时,想要放声吼一吼一样。这样做时,动作也渐渐慢下来。
  在做瑜伽时体会到了一种心态,我想,所谓的内心生态,尤其是环保的内心生态,就是应该让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和谐平稳吧。有了这种认识,我更坚定了运动能改变人心态的看法。
  其实很多时候,道理讲起来还蛮轻松的,实施起来却比较困难。像大多数的上班族,整天忙忙碌碌,哪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就算是真正闲下来,也很少有人运动运动,或者仔细体会一下自己的呼吸,更多人会忙着用各种方式消遣吧。现在的生活多了很多复杂,却似乎少了很多简单。
  我觉得人可能只有在简单的时候,才体会到最真实的生命,毕竟我们也是动物,造物主在塑造我们的时候,一定告诉过我们,像动物那样简单的生活就可以了。
  可是,因为我们忙于做—个能人,忘了造物主的告诫。
  
  关键词3 低碳
  
  今年媒体说得最多的恐怕是“节能减排”、“低碳”。为此,我们杂志也做了一期“低碳生活,健康先行”的特别策划,我负责撰写了其中的几篇文章,感觉很有收获。下面就来说说自己的低碳生活。
  
  很少去餐馆吃饭
  以前我经常去餐馆吃饭,一是因为餐馆的菜味道好,二是因为方便、省事。我在这期策划的稿件里,提到了餐馆食物浪费的问题,不过我又发现了新问题:我发现餐馆的菜味道都偏重,每次吃完都要喝很多水,而平时在家吃饭则很少这样。
  问了问专家才知道,餐馆做的菜一般油、盐、糖、调味料放得都比较足,经常吃餐馆的菜,很容易让自己摄入过多的能量和盐分,长此以往,对健康不利。再加上媒体爆光“一滴香”、“一次性筷子”“地沟油”等问题,更增加了我对餐馆饭菜的担忧。所以,自从这期策划后,我就很少去餐馆了。
  懒得做饭时,我会煮上一个红薯或土豆,凉拌个西红柿,或者煎一个鸡蛋,打点杂粮糊,再吃个水果。少油、少盐并且尽量让营养全面些,很省钱,也很健康。我会细细品味红薯的沙软香甜。也耐得住土豆的寡淡和噎人,因为平淡的滋味让我的心境很平和,这和大鱼大肉、肥甘厚味是两种风景。
  
  很少吃零食
  女孩没有不喜欢吃零食的,但我对零食的选择很苛刻,而且大有选不出好零食的感慨。超市里的零食虽然很多。但让人讨厌的缺点也很多:薯片、曲奇、蛋挞、威化、面包、饼干、冰淇淋我几乎不吃。因为这些食品里大都含有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容易发胖不说,还会给心血管带来很大的负担;梅类、蜜饯类食品也不会吃,因为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而且盐分过高,对肾脏不好;像肉松、怪味豆,颜色鲜艳的深加工食品,我一般也不会选,谁知道里面加了多少香精、增色剂和防腐剂。最后能选的也只有瓜子、花生、开心果一类的干果可选,但干果一般都是炒货,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平时只是稍微吃点。
  很少吃零食的好处是健康。而且减少了许多食品包装污染,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说,我的碳排放量比爱吃零食的女孩要少很多,这也算是一种环保吧。
其他文献
1月29日,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开幕。在会场上,一位身穿西服、戴红领巾的少年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这位少年名叫柳博,是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此次是作为深圳市青少年代表列席政协会议。深圳团市委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列席人员,柳博主要是旁听会议内容,不参与正式的会议流程。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他自身优秀。  14岁学生列席深圳市政协会议一事,惹来了巨大的争议。有争议就会有压力,而当有些压力慢慢变
期刊
一年又一年,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中飞速地流逝。这一年里,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不奢望一年里发生的事情都能留下记忆,有那么几件事能让自己记忆清晰就足够了。    湿疹    被湿疹折磨了两年多,现在终于基本痊愈。这两年里,看病、熬药、吃药,这在别人看来有些痛苦的过程,却让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8年,在看似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颈部、腿部、腰部的皮肤开始变红、发痒、蜕皮。本以为又是神经性皮炎,
期刊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朱之鑫把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概括为:总体上不再是短缺的,体制不再是僵化的,发展不再是封闭的.
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日渐成熟,目前新时期下媒体行业的发展种类多样,日渐朝着多元化方向进步.这对于现有的广播行业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也给行业
摘 要:近几年,随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老百姓健康防护意识增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系统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更是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沟通信息、服务全局的枢纽作用。只有进一步搞好疾控中心协调配合,服务大局的基础工作,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担负起人民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疾控中心;
据报道,节假日期间是塑料袋使用的高峰期,而“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效果并不明显。为减少使用塑料袋产生的污染,多地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甚至推行“禁塑令”,试图破解塑料袋的难题。  塑料袋的发明的确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如此巨大的消费量,加之塑料袋的难降解特殊材质,形成了“白色污染”。  
2019年5月12-14日,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拉开序幕,“筑梦长三角,创新赢未来”成为本届论坛主题.主旨演讲现场,700多名长三角青年企业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
期刊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也是企业从成立到运行,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种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强化职员之间的凝聚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