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来源 :房地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怎么居住的理解,东方人自有东方人的情味。说禅论道,如果显得大而空,那么山水理想,华人自然不会陌生,这是浸润在灵魂深处的美学理想。从山水诗歌、山水词赋,到山水绘画,以及山水城市。
  北京算不算山水城市?至少它曾经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何其美也,何其雅也!然而,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曾经的典雅,燎原之火将过去枝蔓芒草尽情焚烧,山水城市的设想,终究沦为空谈。
  很多人对于“山水城市”这一说法并不陌生,然而却不知这个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提出的。早在1990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提出来,“把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成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的“山水城市”。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担心的事情依然发生了。放眼如今中国的城市,有几个敢称自己是“山水城市”?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都是噪声,水是脏的,天是灰的,没有鸟的歌唱,没有花的芬芳,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大部分的城市,住得毫无美感……山水城市不可得,于是,退而求其次,有实力的财富阶层便要山水之宅,由此掀起了寻根溯源、寻找传统诗意的豪宅热潮。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新燕京八景,因为豪宅并不是属于个人的,建筑是公共的审美对象。如何让一处住宅,成为燕京一景,绝对不可能脱离一脉相承的美学传统。当虚荣浮华的奢靡之风蔓延流行,设计者能做的最底线,就是不去迎合。美学的创造力,从不来自于炫目耀眼的财富感,而在于自然天成的无疆之域,来自空间虚实相生的辩证之中。
  对于居住,华宅广厦,茅屋漏檐,都具有一样的效能。但是如何让建筑成为公共之景?心中有山水自然之境,必然无蝇营狗苟之欲;心中有美学理想之求,必然无矫饰做作之态。当我们能停下来,歇一歇,去描绘一株植物、去观赏一片落叶,去理解一棵树的成长,一团云的形成,内在的力量自然生发,自然能体会活着的美感。这不是技巧,也不是手艺,是理念,是情怀。
  西方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说:“只要我们拓展自己的好奇心,穿越于时空之间,融合各色的文明,或恢弘或质朴,它们皆是人类感受的纯粹表达。建筑当从图版上拔出,当扎根心田和脑海。”“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是最朴素的表述,也是最接近本质的表述。
其他文献
一直高居话题榜前位的北京自住型商品房,如今又惹了新的话题。从6月底7月初之后,几个率先摇号选房的自住房项目,都出现了弃号、弃购的现象。原本一直被外界贴标为“摇到就是赚到”的中签机会,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被弃的尴尬,令人大跌眼镜。  也许是这一快速决策的楼市产物固有内因缺陷,抑或和当前颓靡下行的楼市大势有关。错愕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弃购尴尬背后的原因。  过半的弃购率  自去年10月份北京市住建委推出自
社区药房管理服务要立足于以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人员、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改善药房管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为社区医疗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