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典识“玻璃”——兼谈古代印度宝石学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 :西域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是古印度俗语“phaliha”或巴利语“phalika”的音译.该词大约在三国时期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多写作“颇梨”“颇黎”“玻瓈”等,唐代开始出现“玻璃”的写法.它最初是指水精似的无色透明宝石,后来也指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等颜色艳丽且莹澈通透的彩色宝石,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来称呼硅酸盐类人造材料,也即今天所说的玻璃.今天的人造玻璃在古代通常被称为“琉璃”,只是宋元时期“琉璃”渐成釉陶制品专名,而人造玻璃与宝石“玻璃”通透的性状相似,因此其名称就由“琉璃”渐变为了“玻璃”.从“玻璃”和“琉璃”等词汇传播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宝石学知识如何以佛教为载体渗透到古代中国的.
其他文献
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因两座大型墓地——塞伊玛墓地及图尔宾诺墓地的发掘而得名,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遗存因发达的金属铸造工艺及辨识度极高的金属兵
伴随汉匈战争及汉王朝西北拓境,"单于益西北".为防止匈奴"兼从西国",武帝坚持用兵西域.伐宛之后,武帝不仅在仑头屯田,而且初步建立起"酒泉都尉—使者、校尉屯田—使者"的西域经营体系.征和四年,李广利败降匈奴,臣服车师后的西域经营是否继续,引发争论.武帝下轮台诏,详陈得失,实行了政策转向.昭帝时,霍光仍行西域收缩战略,巩固边塞后屯田伊循,加强对西域门户的控御.宣帝亲政,多"修武帝故事",郑吉屯田渠犁,数争车师,武帝西域战略开始恢复.以日逐王降汉为契机,郑吉以轮台、渠犁为中心立西域都护,并屯田车师,后者至元帝
法权说的核心内容由权利、权力、剩余权、权、法权、义务、法等7个基本概念、若干基础性命题和相关分析模型构成.用法权一词实因别无更好选择.义务的重要性、常见性低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