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劳动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不断交往、互相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具有道德属性的伦理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师道德的实际状况,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效。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单调,有些枯燥,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又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关系到学生的理论根基,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以德育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者,首先要具备优良的道德价值观,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以才育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能正人何?”《论语.子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教师的内在气质、学识、风度、修养等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身教重于言教”是流传多年的教育格言,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单纯说教深刻的多。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涵养,严于律己,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树立威信、增强凝聚力。尤其是在大学,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深入到雪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
二、用知识的力量感召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能否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我们面临的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面对人才的激烈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师的竞争。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这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知灼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为未来实施终身学习的时代。
传统的观念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单纯看成知识课,看成是学科课程体系,其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仅是理论课,更是养成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 基础就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和枯燥的法律条文,不仅空洞而且枯燥。所以有些学生先入为主,从心里抵触,认为还不如多背点英语单词,多做点习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内设计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说教。讲课时参阅大量材料,对教材内容适当作一定取舍,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自学则自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多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必须用知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只有不断坚持理论学习,用渊博的知识丰富头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也同样感染和影响教师,师生之间形成共鸣,能更好地增进了解,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尽量为学生着想,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这样师生之间容易感情的桥梁,达到彼此心理相容,用平等的对待朋友般的心与学生交往,用朋友般的情与学生沟通。“师人方得为人师,爱生自能受人敬”,爱心是师生情感和心灵的通道,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是开启师生和谐关系大门的钥匙。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正是这样一份坦诚、一些理解、一丝关爱、一点最起码的尊重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很难设想,学生会和一个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之外的老师成为朋友,会把心里话像这样的老师倾诉。没有爱和尊重,师生之间就不会有亲密的交往,更不可成为朋友,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正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把握并利用好这个机会,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尤其对于那些初次远离父母的外地学生和学习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情感上他们往往更需要关爱,特别是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关爱的渴望更强烈。此时对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在不断增进的感情交融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客观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对学生有任何成见。只有诚挚的师爱,此时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往往会成为学生行为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会使学生感到被关怀被信任,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超越自我,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才能赶忙写的师生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最强音。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教学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单调,有些枯燥,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又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关系到学生的理论根基,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以德育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者,首先要具备优良的道德价值观,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以才育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能正人何?”《论语.子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教师的内在气质、学识、风度、修养等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身教重于言教”是流传多年的教育格言,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单纯说教深刻的多。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涵养,严于律己,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树立威信、增强凝聚力。尤其是在大学,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深入到雪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
二、用知识的力量感召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能否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我们面临的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面对人才的激烈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师的竞争。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这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知灼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为未来实施终身学习的时代。
传统的观念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单纯看成知识课,看成是学科课程体系,其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仅是理论课,更是养成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 基础就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和枯燥的法律条文,不仅空洞而且枯燥。所以有些学生先入为主,从心里抵触,认为还不如多背点英语单词,多做点习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内设计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说教。讲课时参阅大量材料,对教材内容适当作一定取舍,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自学则自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多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必须用知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只有不断坚持理论学习,用渊博的知识丰富头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也同样感染和影响教师,师生之间形成共鸣,能更好地增进了解,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尽量为学生着想,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这样师生之间容易感情的桥梁,达到彼此心理相容,用平等的对待朋友般的心与学生交往,用朋友般的情与学生沟通。“师人方得为人师,爱生自能受人敬”,爱心是师生情感和心灵的通道,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是开启师生和谐关系大门的钥匙。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正是这样一份坦诚、一些理解、一丝关爱、一点最起码的尊重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很难设想,学生会和一个冷若冰霜、拒人千里之外的老师成为朋友,会把心里话像这样的老师倾诉。没有爱和尊重,师生之间就不会有亲密的交往,更不可成为朋友,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正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把握并利用好这个机会,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尤其对于那些初次远离父母的外地学生和学习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情感上他们往往更需要关爱,特别是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关爱的渴望更强烈。此时对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在不断增进的感情交融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客观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对学生有任何成见。只有诚挚的师爱,此时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往往会成为学生行为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会使学生感到被关怀被信任,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超越自我,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才能赶忙写的师生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最强音。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教学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