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历史演进与问题导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探讨

来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旨在立足历史与问题导向,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以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方法]研究通过文献归纳法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及村庄规划的演进特征,运用演绎法构建了“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结果](1)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经历了以恢复与稳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一周期(1949—1978年),以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周期(1978—2017年)和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周期初期(2017年至今)。相应地,村庄规划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雏形建构阶段、快速完善阶段、全面建构阶段、精准实用阶段,提升“实用性”成为关键命题。(2)本体论强调培育人地和谐的空间规划价值观,认知论强调村庄规划要深化对“3个关系”以及“5个关键问题”的认知,方法论强调村庄规划要重点做好“三生空间”基本格局与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结论]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需要规划师以乡村发展历史和问题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宏观历史耐心、“紧密联系实际与群众”的中观分析思维以及“精准配置与细部设计相结合”微观技术方法。
其他文献
在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新时代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主动研究问题,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提升安全生产能力成为企业的关键落脚点,本文着力从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责任、问题、举措方面谈一谈思考。
期刊
我国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稳步提高,推动着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但是,由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较晚,仍存在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产业融合主体缺失、部分企业同质性较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县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创新性的对策予以改善解决。
继续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结合对某些乡村实地考察观察发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模式和机制、创新教育内容、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终身职业技能继续教育体系。
通过梳理墙绘艺术价值特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以“艺术改变乡村”活动进行实例分析,提出现阶段墙绘在乡村振兴中应用方法。墙绘能够促进乡村风貌、产业、人文发展,需将墙绘活动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部分,以场地人文环境等为绘制主题,深入乡村提取创作元素,形成符合当地风貌且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墙绘作品,并以墙绘活动为切入点完善乡村景观建设。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承担着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多年来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功能、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经济功能、促公平保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功能以及弘扬和培育劳动风尚的文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过程,既能真正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又能在敬畏自然时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笔者从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保法规、创新网络服务体系、培养环保意识、优化环保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建议,以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优化我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