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炉庵,开创“佗茶”的境界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名寺位于奈良女子大学和奈良县立大学之间,这是一个普通观光客很少去的安静区域。寻找村田珠光的“独炉庵”需要一些耐心与眼力,它虽然座落在奈良老城区不远处,但四周密集的民居留下了从汉唐继承过来的街区格式,走在狭窄的小巷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称名寺不算大的山门。
  奈良的称名寺是在兴福寺的别院兴北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就在兴福寺附近,之后在室町时代转移到了现址。称名寺的名称直到文永二年(1265年),由澄忍上人等三位兴福寺学僧作为常行念佛的道场而创建的。称名寺现在属于净土宗西山派寺院,山号日轮山,寺内藏有药师如来、地藏菩萨立像等寺宝。
  被誉为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晚年在称名寺建立了“独炉庵”(又称珠光庵),仅有三贴榻榻米大小,并开创出了“侘茶”的境界。“独炉庵”的床之间里挂着画有村田珠光像的茶挂,地板采用的是内部比插口稍微宽一些的“洞床”结构。床之间与侧墙间留有较大空间,可以让贵客入座时感受到进深较大,这充分体现出村田珠光在建造茶室时的细心关怀之情。
  茶室设计的巧妙之处还在于:茶室可以分成三贴榻榻米和一贴半榻榻米两个小空間,小空间可以用作侍者的休息间,这真是一种新奇的布局。茶室里面的墙呈曲面状,这样看起来会稍微宽广一些。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体会到村田珠光故意把茶室做得很小,但在各处都做了大工夫,进入这样的茶室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称名寺的山门右侧立着一块“茶礼祖珠光旧迹”的石碑,与村田珠光有缘的寺院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去追根寻访。“独炉庵”曾遭受两场大火的破坏,现存的独炉庵是文化年间(1804~1818年)的作品,被列为奈良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参拜称名寺正殿和茶室,需要有10人以上的预约,事先通过明信片申请获得使用资格。每年5月15日是村田珠光的忌日,在这一天称名寺会举办一些茶事活动来纪念这位“茶道始祖”,“独炉庵”也会对外开放参观。由于一次可以进入茶室的人数十分有限,因此必须长时间排队后才能获得座位。每次参加这样的茶会,在辛苦之余其实也值得回味和难以忘记,因为每位参加茶会者都会获得一个赠送的“珠光庵”茶碗。称名寺的御朱印上则刻有秘藏佛“光烟光佛”字样,石碑印则完全模仿石碑的记号,这是一年中只能在这一天才能得到的宝贵东西。
  在茶室的庭园里栽种着松、竹、柳,听松风成为茶道的美学内容之一,村田珠光的草庵茶正式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在称名寺里,还有与珠光有关的“竹”与“井”,其中一块“珠光手植之竹”的石碑,仿佛让人看到了村田珠光种植时的身影。珠光手植的竹子叫做“真竹”,也被称为“珠光竹”,一直以来都被制成茶杓等茶器供茶人使用。在村田珠光之前,茶杓常用材料是象牙与水牛角,是村田珠光首先发明了竹茶杓,从而为“佗茶”作了更准确的定位。
  “独炉庵”外有一个石塔和珠光石碑。1502年5月15日,80岁的村田珠光去世后被葬在京都大德寺的珍珠庵中;同年7月,部分遗骸又被称名寺分葬到了这里。称名寺的东侧则有很大一块墓地,被称为“干体地藏尊”,实际上却比“干体”还要多,石佛们在一个很小的境区内并排着,成为在奈良市内很难看到石佛群。
其他文献
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茶中有饭,饭中有茶”这句谚语可谓道出了茶在广州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食在广州,茶也在广州。“一盅两件”的广州早茶文化、引领全国的凉茶文化构成了广州茶道的主要形式。广州人喝茶,从早贯穿到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  广州茶楼业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致经历了从“二厘馆”到“茶居”再到“茶楼”的过程。  清咸丰同治年间,一些店家就已经
期刊
“茶禅一味”,茶可以帮助我们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几道茶。今年茗读会四川分会场依旧在蜀州八景之一的天目寺举行。天目寺主持释能照法师带领百多茶友—起祈福,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  茶会现场,才6岁的四位小小茶艺师表演少儿盖碗茶艺。茉莉花茶在小盖碗中翻滚着,小茶艺师们熟练而老到的茶艺表演,一开始就把茶会拉到了高潮。今年四川分会场的主题是“三名读书会
期刊
茗讀会上海分会场邀请了茶艺师冯娟娟以及五位茶艺老师给茶友们展示茶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大家一边品茶,老师一边讲解茶叶的知识、冲泡的技巧、从一杯清水开始,一泡一泡的茶,一杯一杯的品。从岩茶、生茶到白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对茶不同的见解。专业茶艺师冲泡之后,在座的每位茶友都轮流冲泡,互相品味出自于每一位茶友之手的茶汤,分享着属于他们自己泡茶的味道。  茶友们纷纷表示,茶会形式很好,对于当下紧张
期刊
成书于秦汉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美国弗兰克·啥德利·墨菲在《茶之精神》一书亦不无兴奋地指出:“她(茶)呼唤我们最深处的自我,并与我们同欢共乐。”  茶,这片源自中国的树叶,竟在古今中外的人心中产生了共鸣!  的确,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健康礼物,它曾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从第一片茶叶被发现、利用,到成为“比屋之饮”,再到传遍全球,茶经历了漫长的
期刊
茗读会台湾分会场设在桃园,由台湾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主持。范老师致力于两岸茶文化的推广,自1 988年起每年至少都会来大陆2~3次,或参加茶事活动,或讲学授课,或参访参观,30多年来往返陆台之间有300多趟。当日茶会,社会各界欢聚一堂,品味福建名茶,大家侃侃而谈,谈话重点集中在茶与健康方面,不仅身体的健康,许多是谈到茶精神修养方面。范老师表示,茶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行,
期刊
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茶叶打开了通往欧洲的路。英国茶行将单一品种的茶与各种香料进行混合,开启了“风味茶”的盛行。而这种调配工艺启发了尊尼获加创始人约翰·获加(John waIker),创立了世界知名调配型威士忌品牌一尊尼获加。  11月30日,在微冷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场茶酒相遇——“知己知味”武夷山福瑞茶酒文化之旅,再次唤起了茶与威士忌的记忆。  行业大咖云集,茶酒臻品齐聚  现场大咖云集,全球
期刊
在中国最美的边境小城丹东,有很多爱茶的朋友时常相聚,自从有了《茶道》茗读会更丰富了我们一年中所有对茶的期待,北方的冬天多了几分暖心的茶香,一份美好的开始。挂满书画和各色民族剪纸手工艺的展示厅,七张茶席慢慢展开,不同风格的茶席应对着不同茶具和精心装扮的七位席主,身穿不同民族特色的服饰,招待着前来参加“茗读会”的茶友落座,席上有赤橙黄綠青蓝紫七位席面,分别搭配着建盏、青花、霁红、霁蓝、白陶、青瓷等不同
期刊
简约的大漆茶器,  是诗意的载体,  也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简,是最智慧与最纯净的美。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漆与茶器  去年某日,在漆盼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漆盼”)里的一次茶叙,话题由席间的大漆茶盘开始。  红色茶盘沉稳有底蕴,讨人欢喜。局部印入的金箔朋.理纹样,使得整个茶盘的构图简单却不单调。金色部分的平涂肌理不是那种细密的,更加简洁直接,像斑驳的历史古籍的文字,又像是竹叶飘落的影
期刊
敦煌,人类文明的心脏,尽管芳华流变,漫漫沧桑,也无法洗去千年亘古的传奇,只因叠沓的经卷,灿烂的壁画,光明的智慧,那是佛陀留给世人的曼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朝圣之地。  在敦煌沙漠上举行一趟茶旅,是体会一场茶境的奥妙,这次感受人文历史的茶旅之行,是与天地对话,与自然相处的一种豁达。  茶境之诱  “美丽的敦煌,神奇富饶。”茶友何逸菲介绍,记得第一天,到莫高窟学堂,看到“日月同辉”的情景,自己高兴得像个
期刊
碧螺春清雅的果香令人想念,传说中有“吓煞人香”,这是江南甜柔春天的气息。在万里太湖,有一座静幽恬美的岛,有一杯天地间最秀美的茶汤。茶碗里的碧螺春清秀果香,分明是一碗春天的清气化成。  年少时看金庸的小说,说到碧螺春的叶片上会有螺旋形的图案,后来知道是“美丽传说”。台湾也有三峡龙井,有“碧螺春”,台湾的“碧螺春”很是粗老,完全不是碧螺春该有的样子,但你就会明白,离家越远,有一些香气和味道越无法忘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