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带来了冰雪的前奏。世界似乎变得安静了。琥珀色的街道两旁,药店,服装店,咖啡店,都换了厚重的棉门帘子,因为天气寒冷,顾客也少了许多。一些年轻的老板乐得享受这样的清闲时光,也不招揽生意,索性懒洋洋地窝在吧台里,泡上一杯茶,随手翻看一本杂志。
12月伊始,我爱上了班得瑞的音乐。班得瑞的音乐是罗春湖畔的鲜花,更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风声,水声,日落,虫鸣,鸟叫”,大自然神秘与美的歌唱,是任何人类的乐器都无法复制的天籁之音。
我想,班得瑞的音乐更像是献给冬季的赞歌,它适合长时间站在寒冷中的人听。大自然深情的环绕,如同透明的骨骼般从始至终贯穿人类的生命。只有自头到脚都被冻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战栗。
本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兔爷去了圆明园。在这样冷飕飕的时节,坐几十站地铁,到这么一个荒无人烟的园子里去,这其中的缘由,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兔爷说,圆明园是她心底的一个梦。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渴望。
一路上,我和兔爷默默无语,在脑海中竭力勾画着圆明园的模样,巨大的,狭小的,生动的,颓败的——然而,当我们真正置身园中的时候,所有那些猜测都落了空——毫无疑问,圆明园也是商业的,和故宫、颐和园没有任何不同,嘈杂的音乐,成排的小商贩,色彩纷呈的假树,做工低劣的横幅,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圆明园。
那些断裂的石碑还在,雕花的喷泉业已七零八落,高大的石柱被乾坤颠倒了首尾,掉落了头的铜狮再也无法衔起一颗明珠。这是被火焚烧过的圆明园,此时此刻,它在承受着历史上的第二次浩劫。
“我宁愿门票涨到100块,只要圆明园能够清净些。”兔爷弯腰捡起一块碎石,细细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的确,这样的地方,不该有商业。
在通往大水法的林间小道上,我们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这样写着:“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放上异兽,饰以黄金,施以脂粉,饰以珐琅,施以琉璃,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段话来自维克多·雨果。他还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这里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盗贼。”
我和兔爷在石碑前站了一会,四周很安静,没有人经过。不知怎么,我忽然就想起了雨果之死。罗曼·罗兰这样描述雨果的葬礼:“在协和广场,在法国的所有城市,人们都在哀悼。在一束束鲜花一堆堆花圈中,显现穷人的黑色柩车,上面只放着两个玫瑰花环。那是最后一次的对照了。两百万人跟随灵车,从星形广场将诗翁穷酸的棺材送进了先贤祠。”
回想起这段话,再看看眼前的石碑,我几乎要以为这就是雨果之墓了。
雨果有一颗人类史上无以伦比的伟大的良心,这一点,很遗憾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
距离大水法不远,是片开阔的湖面,兔爷说湖中央那个圆形的小岛,就是赫赫有名的蓬莱瑶台。
湖水被冻住了,湖边立着“请勿踏冰”的牌子,兔爷大大咧咧地拍拍我的肩,“我们要不要到蓬莱上去看看?”
“要去你自己去。”我缩了缩脖子,瞅了一眼红色的警示牌,“我还没活够呢。”
“要对咱们的体重有信心。”兔爷拉着我的手,不管不顾地把我拽到了冰上,“那么多人走过去都没事呢。我们过去看一眼就回来。”
“掉進冰窟窿里的都是你这种人。”我苦着脸,满心的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我要是漏下去了,你可得救我。”
“放心,放心。”兔爷大义凛然地答允我,“你不使劲踩就漏不下去。”
我们终于登上了蓬莱。如今的蓬莱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只是一个普通的破败的小岛罢了。
“蓬莱都这样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仙境么。”兔爷重重地叹了口气。
“仙境都在古代了。要么你穿越回去。当个古人也很好。”
“好是好。不过,我可舍不得你。”兔爷死皮赖脸地冲我一笑。
“是舍不得你寝室里那一大堆零食吧。”我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
沿原路返回的时候,天空没有方才那么阴沉了,一点金色的阳光落在冰面上,暖洋洋的。兔爷情不自禁地从背包里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咔嚓一声,世界停顿了四分之一秒。
兔爷的身后,一个小女孩正低头跑过,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她们彼此交错,汇聚成了某种镜像,或者说,是某种幻觉。我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美妙,仿佛此刻并非是在冰上,而是在空中漫步一般。
周四的中国文学课上,C老师讲到了李白,他说,李白是月亮诗人,是谪仙人,他的《静夜思》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仙人对仙境的思念。
我喜欢这样的阐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李白就是我最崇敬的诗人,没有之一。我还记得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读到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刹那间,我被这样瑰丽的想象征服了,我确定,李白的心中,装着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后来,读了有关李白的剧本,更多地了解了李白的晚年,我知道李白也不是彻底洒脱的,归根到底,那个时代的人,又有几个能做到彻底洒脱呢?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样的风景,与名利无关,与他人无关。真正的桃花源,其实就在咫尺之处。
辅导员老师通知我们说,话剧界金狮奖的颁奖典礼将在我们学校召开,到时候,全校师生都要去参加典礼。
我,兔爷,熊猫和娃娃都很高兴,这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
典礼现场,我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袁泉、孙红雷和冯远征,还见到了被轮椅推上来的、已经87岁的老话剧演员郑榕。
郑榕曾在《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角色,我立刻就想起了饰演王利发的于是之先生。很遗憾,于是之先生早已经过世了。他们那一代人,是用生命在演戏。
我曾看过一篇纪念于是之的文章,文章里写道,在表演生涯的后期,于是之由于身体原因,常常忘记台词,台下的观众并没有抱怨什么,依然赋予他热烈的掌声,然而于是之的内心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最后,当所有的表演结束之后,一个女粉丝上台请求于是之留言时,于是之沉吟良久,只留下了七个字——“谢谢观众的宽容。”
这七个字,顿时让我泪如雨下。
我不知道现在大家对于娱乐圈有着怎样的看法,然而,我想说,不止是娱乐圈,这个社会似乎都在丧失一种精神。
热爱自己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把职业当作理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有的事情都在逐渐偏离原本的轨道,我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12月的最后一周,我一个人到国家大剧院看了歌剧《卡门》。
以前弹琴的时候,就很喜欢《卡门》的曲调,尤其是那首《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仅仅是听上一遍,都会觉得心情变轻快了。
那爱情是个流浪儿,从来都自由自在。你不爱我,我倒要爱你,我爱上你,你倒要当心。
卡门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她妖娆,放浪,但同时也自由,决绝。她爱何塞,但她不会为了何塞放弃自己,“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人活在这个世上,永远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相对的自由总是可以获取的。卡门所需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相对自由,她不仅需要肉体的自由,更需要心灵的自由。
我不禁想起梵高和他的《向日葵》,很多人说,向日葵象征着不自由,然而,我觉得,这并不完全准确,向日葵象征的,是一种争取自由的状态,这不是一种平面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立体的,浓烈的,步步逼近的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渴望征服了我,也征服了所有与我同样热爱自由的人。
张牧笛:1991年出生,天蝎座女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梦里有谁的梦》《如烟》《走走停停》《夏日终年》等多部作品,高中阶段曾在本刊开设《高一这一年》《牧笛短歌》等专栏。
12月伊始,我爱上了班得瑞的音乐。班得瑞的音乐是罗春湖畔的鲜花,更是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风声,水声,日落,虫鸣,鸟叫”,大自然神秘与美的歌唱,是任何人类的乐器都无法复制的天籁之音。
我想,班得瑞的音乐更像是献给冬季的赞歌,它适合长时间站在寒冷中的人听。大自然深情的环绕,如同透明的骨骼般从始至终贯穿人类的生命。只有自头到脚都被冻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战栗。
本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和兔爷去了圆明园。在这样冷飕飕的时节,坐几十站地铁,到这么一个荒无人烟的园子里去,这其中的缘由,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兔爷说,圆明园是她心底的一个梦。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渴望。
一路上,我和兔爷默默无语,在脑海中竭力勾画着圆明园的模样,巨大的,狭小的,生动的,颓败的——然而,当我们真正置身园中的时候,所有那些猜测都落了空——毫无疑问,圆明园也是商业的,和故宫、颐和园没有任何不同,嘈杂的音乐,成排的小商贩,色彩纷呈的假树,做工低劣的横幅,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圆明园。
那些断裂的石碑还在,雕花的喷泉业已七零八落,高大的石柱被乾坤颠倒了首尾,掉落了头的铜狮再也无法衔起一颗明珠。这是被火焚烧过的圆明园,此时此刻,它在承受着历史上的第二次浩劫。
“我宁愿门票涨到100块,只要圆明园能够清净些。”兔爷弯腰捡起一块碎石,细细端详了一会,又放下了。的确,这样的地方,不该有商业。
在通往大水法的林间小道上,我们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这样写着:“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放上异兽,饰以黄金,施以脂粉,饰以珐琅,施以琉璃,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段话来自维克多·雨果。他还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这里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盗贼。”
我和兔爷在石碑前站了一会,四周很安静,没有人经过。不知怎么,我忽然就想起了雨果之死。罗曼·罗兰这样描述雨果的葬礼:“在协和广场,在法国的所有城市,人们都在哀悼。在一束束鲜花一堆堆花圈中,显现穷人的黑色柩车,上面只放着两个玫瑰花环。那是最后一次的对照了。两百万人跟随灵车,从星形广场将诗翁穷酸的棺材送进了先贤祠。”
回想起这段话,再看看眼前的石碑,我几乎要以为这就是雨果之墓了。
雨果有一颗人类史上无以伦比的伟大的良心,这一点,很遗憾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
距离大水法不远,是片开阔的湖面,兔爷说湖中央那个圆形的小岛,就是赫赫有名的蓬莱瑶台。
湖水被冻住了,湖边立着“请勿踏冰”的牌子,兔爷大大咧咧地拍拍我的肩,“我们要不要到蓬莱上去看看?”
“要去你自己去。”我缩了缩脖子,瞅了一眼红色的警示牌,“我还没活够呢。”
“要对咱们的体重有信心。”兔爷拉着我的手,不管不顾地把我拽到了冰上,“那么多人走过去都没事呢。我们过去看一眼就回来。”
“掉進冰窟窿里的都是你这种人。”我苦着脸,满心的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我要是漏下去了,你可得救我。”
“放心,放心。”兔爷大义凛然地答允我,“你不使劲踩就漏不下去。”
我们终于登上了蓬莱。如今的蓬莱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只是一个普通的破败的小岛罢了。
“蓬莱都这样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仙境么。”兔爷重重地叹了口气。
“仙境都在古代了。要么你穿越回去。当个古人也很好。”
“好是好。不过,我可舍不得你。”兔爷死皮赖脸地冲我一笑。
“是舍不得你寝室里那一大堆零食吧。”我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
沿原路返回的时候,天空没有方才那么阴沉了,一点金色的阳光落在冰面上,暖洋洋的。兔爷情不自禁地从背包里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咔嚓一声,世界停顿了四分之一秒。
兔爷的身后,一个小女孩正低头跑过,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她们彼此交错,汇聚成了某种镜像,或者说,是某种幻觉。我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美妙,仿佛此刻并非是在冰上,而是在空中漫步一般。
周四的中国文学课上,C老师讲到了李白,他说,李白是月亮诗人,是谪仙人,他的《静夜思》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仙人对仙境的思念。
我喜欢这样的阐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李白就是我最崇敬的诗人,没有之一。我还记得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读到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刹那间,我被这样瑰丽的想象征服了,我确定,李白的心中,装着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后来,读了有关李白的剧本,更多地了解了李白的晚年,我知道李白也不是彻底洒脱的,归根到底,那个时代的人,又有几个能做到彻底洒脱呢?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样的风景,与名利无关,与他人无关。真正的桃花源,其实就在咫尺之处。
辅导员老师通知我们说,话剧界金狮奖的颁奖典礼将在我们学校召开,到时候,全校师生都要去参加典礼。
我,兔爷,熊猫和娃娃都很高兴,这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
典礼现场,我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袁泉、孙红雷和冯远征,还见到了被轮椅推上来的、已经87岁的老话剧演员郑榕。
郑榕曾在《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角色,我立刻就想起了饰演王利发的于是之先生。很遗憾,于是之先生早已经过世了。他们那一代人,是用生命在演戏。
我曾看过一篇纪念于是之的文章,文章里写道,在表演生涯的后期,于是之由于身体原因,常常忘记台词,台下的观众并没有抱怨什么,依然赋予他热烈的掌声,然而于是之的内心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最后,当所有的表演结束之后,一个女粉丝上台请求于是之留言时,于是之沉吟良久,只留下了七个字——“谢谢观众的宽容。”
这七个字,顿时让我泪如雨下。
我不知道现在大家对于娱乐圈有着怎样的看法,然而,我想说,不止是娱乐圈,这个社会似乎都在丧失一种精神。
热爱自己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把职业当作理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有的事情都在逐渐偏离原本的轨道,我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12月的最后一周,我一个人到国家大剧院看了歌剧《卡门》。
以前弹琴的时候,就很喜欢《卡门》的曲调,尤其是那首《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仅仅是听上一遍,都会觉得心情变轻快了。
那爱情是个流浪儿,从来都自由自在。你不爱我,我倒要爱你,我爱上你,你倒要当心。
卡门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她妖娆,放浪,但同时也自由,决绝。她爱何塞,但她不会为了何塞放弃自己,“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人活在这个世上,永远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相对的自由总是可以获取的。卡门所需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相对自由,她不仅需要肉体的自由,更需要心灵的自由。
我不禁想起梵高和他的《向日葵》,很多人说,向日葵象征着不自由,然而,我觉得,这并不完全准确,向日葵象征的,是一种争取自由的状态,这不是一种平面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立体的,浓烈的,步步逼近的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渴望征服了我,也征服了所有与我同样热爱自由的人。
张牧笛:1991年出生,天蝎座女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梦里有谁的梦》《如烟》《走走停停》《夏日终年》等多部作品,高中阶段曾在本刊开设《高一这一年》《牧笛短歌》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