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腹壁切口改良缝合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行腹壁切口的妇产科手术患者得1500例,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缝合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传统缝合方式。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100%,术后病率3.5%,最长住院时间8天,与对照组甲级愈合率90%,术后病率17.6%,最长住院时间20天,两组比较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取改良方式闭合腹壁手术切口,可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妇产科手术质量,对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 妇产科;腹壁切口;改良缝合;愈合;临床意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65-02
目前女性患者腹壁脂肪过厚给妇产科手术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术后病率增加,伤口愈合不良影响腹壁美观。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伤口甲级愈合率,我院做了大样本资料研究,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对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1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0例。研究组中腹壁横切口650例,纵切口100例,子宫肌瘤手术60例,卵巢囊肿手术38例,宫外孕手术30例,剖宫手术622例,合并糖尿病50例,贫血60例(无重度贫血),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年龄在(20-53)岁之间,平均(32.6±15.5)岁,体重(48-76)kg,平均(58±16.5)kg;对照组中腹壁横切口653例,纵切口97例,其中子宫肌瘤手术68例,卵巢囊肿手术37例,宫外孕手术28例,剖宫产手术617例,合并糖尿病48例,贫血58例,无重度贫血,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年龄在(21-54)岁之间,平均(33.2±13.8)岁,体重(47-75)kg,平均体重(57.5±15.6)kg。两组手术指征、病人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症等方面比较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均选取椎管内麻醉、冷刀切割、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1.2 方法
1.2.1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单号入选研究组,双号患者入选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缝合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口缝合方式,而后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愿意接受实验研究。
1.2.2 缝合方法
1.2.2.1 研究组患者采取改良缝合方式 即连续缝合腹膜及腹横筋膜,对合肌肉,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止血彻底,两侧对合不作缝合,连续美容缝合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各层均需止血彻底,术毕挤出伤口内积血,置无菌敷料包扎伤口,捆腹带72小时及压砂袋6-8小时[1],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并轻轻挤出伤口内积血。
1.2.2.2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缝合方式 即连续缝合腹膜及腹横筋膜,对合肌肉,连续缝合腹直观前鞘,用丝线或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皮内美容缝合皮肤,术后压砂袋6-8小时。
1.3 疗效观察 体温、伤口渗血、渗液、红肿、硬结、伤口裂开、愈合情况、白细胞加分类、最长住院时间。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手术指征、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症、脂肪厚度、手术切口长度等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χ±s )表示,针对患者切口愈合率、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等计数资料比较采取x2检验,在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厚度、切口长度、研究组切口脂肪厚度<4cm560例,>4cm190例,切口长度8-10cm60例,11-14cm690例;对照组切口脂肪厚度<4cm568例,>4cm182例,切口长度8-10cm58例,11-14cm者692例。两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研究组750例中,术后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无硬结、无渗液,白细胞加分类均正常共735例,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共有50例可挤出少量积血,经挤出积血换敷料后加压包扎伤口均能甲级愈合。术后有16例体温升高;5例为乳胀,10例为“上感”,1例为尿道炎,有10例伤口局部有肿胀,用消毒血管钳局部探查见少量水样液体流出,予置小盐水纱条引流换药2-4次。用创口贴将皮肤拉拢对合捆腹带,伤口为甲级愈合(术后2周回访伤口对合整齐无硬结)。无一例需二期缝合。最长住院时间8天。伤口甲级愈合率100%,发生术后病率共26例,占3.5%。对照组750例中,术后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无硬结,无渗液,白细胞加分类正常630例,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敷料有渗血者8例,只有2例有积血挤出,予换敷料包扎捆腹带,术后体温≥37.5℃60例(20例为乳胀,10例为“上感”,2例有尿道炎),70例伤口局部红肿、硬结、渗液(其中18例伴有体温≥37.8℃,白细胞加分类稍升高,予抗炎治疗,白细胞加分类恢复正常)。30例伤口有渗液无红肿,共90例有渗液的伤口经清创换药后创口予蝶形胶布粘合,回访愈合平整良好的31例,有59例伤口中间有凹陷为乙级愈合,另有10例因死腔及窦道较大甚至裂开,予扩大清创拆除整个伤口缝线换药14天后行二期缝合,最长住院20天。此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0.8%(681例),乙级愈合69例9.2%,术后病率17.6%。研究组伤口甲级愈合率、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 论
女性患者,由于脂肪分布所具特点,使得妇产科下腹部切口经常会因皮下脂肪厚以及一些其它因素而诱发非感染性裂开,对切口的愈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愈合不良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极度营养不良,如贫血、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局部组织愈合力发生明显减弱而影响愈合效果[2]。②外力性因素如腹压增加致切口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切口愈合;③缝合材料同样能够对切口的愈合产生影响。以上因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例中统计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④临床上认为皮肤、皮下组织的缝合方法是影响伤口愈合的关键因素[3]。下腹壁皮下组织内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即腹壁浅动脉和外侧的旋髂浅动脉走行于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彼此相互吻合成网络[4]。因上述特点:任何方向缝合腹壁切缘皮下组织,都必然阻断血管网,影响组织血供,使静脉淋巴四流受阻,引起组织水肿,有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引起切口肿胀渗液,缝合太浅,造成皮下死腔,缝合太深,则皮肤内陷。过去一段时间用丝线传统缝合腹膜腹横筋膜,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以及皮肤,在皮下组织内会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会产生较大的刺激,若缝合针数相对较多,就易对局部血液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了红肿、硬结、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病率,一旦感染换药时间延长,切口不易愈合,且会形成窦道、窦管,影响治疗效果[5]。本项研究资料显示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方法缝合切口各层,有些病例出现了上述伤口红肿、硬结、渗液、死腔、窦道、窦管、伤口裂开等现象,导致伤口乙级愈合及术后病率(17.6%)增多,有的需做二期缝合。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改良缝合腹壁切口即皮下组织彻底止血不缝合,减了组织的缝合,可消除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血供的影响,减少异物存留,减轻组织水肿,术毕捆收腹带可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压砂袋可减少伤口渗血,促进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术后病率低3.5%,无一例需二期愈合。
综上所述,改良缝合方式具有以下特点:①皮下组织不缝合只需止血彻底,其它层次缝合同常规用可吸收线缝合。不影响皮下组织血液淋巴回流。②术毕加压包扎伤口减少伤口渗血。③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并挤出伤口内积血避免残留于伤口内继发感染。本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达100%,减少了术后病率的发生(3.5%),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改善了腹壁切口愈合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了住院时间),对提高妇产科手术质量,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坚,薛文群,许倩.腹部横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层缝合方式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01):52.
[2] 肖长凤,杨春燕,向红云,等.腹壁等切口美容缝合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9(24):987-989.
[3] 陈革,唐健雄,腹壁切口的缝合方法和缝线的选择.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06):897-898.
[4] 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104.
[5] 陈夏兰.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26):435-436.
【关键词】 妇产科;腹壁切口;改良缝合;愈合;临床意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65-02
目前女性患者腹壁脂肪过厚给妇产科手术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术后病率增加,伤口愈合不良影响腹壁美观。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伤口甲级愈合率,我院做了大样本资料研究,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对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1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0例。研究组中腹壁横切口650例,纵切口100例,子宫肌瘤手术60例,卵巢囊肿手术38例,宫外孕手术30例,剖宫手术622例,合并糖尿病50例,贫血60例(无重度贫血),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年龄在(20-53)岁之间,平均(32.6±15.5)岁,体重(48-76)kg,平均(58±16.5)kg;对照组中腹壁横切口653例,纵切口97例,其中子宫肌瘤手术68例,卵巢囊肿手术37例,宫外孕手术28例,剖宫产手术617例,合并糖尿病48例,贫血58例,无重度贫血,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年龄在(21-54)岁之间,平均(33.2±13.8)岁,体重(47-75)kg,平均体重(57.5±15.6)kg。两组手术指征、病人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症等方面比较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均选取椎管内麻醉、冷刀切割、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1.2 方法
1.2.1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单号入选研究组,双号患者入选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缝合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口缝合方式,而后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愿意接受实验研究。
1.2.2 缝合方法
1.2.2.1 研究组患者采取改良缝合方式 即连续缝合腹膜及腹横筋膜,对合肌肉,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止血彻底,两侧对合不作缝合,连续美容缝合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各层均需止血彻底,术毕挤出伤口内积血,置无菌敷料包扎伤口,捆腹带72小时及压砂袋6-8小时[1],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并轻轻挤出伤口内积血。
1.2.2.2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缝合方式 即连续缝合腹膜及腹横筋膜,对合肌肉,连续缝合腹直观前鞘,用丝线或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皮内美容缝合皮肤,术后压砂袋6-8小时。
1.3 疗效观察 体温、伤口渗血、渗液、红肿、硬结、伤口裂开、愈合情况、白细胞加分类、最长住院时间。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手术指征、年龄、营养状态、合并症、脂肪厚度、手术切口长度等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χ±s )表示,针对患者切口愈合率、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等计数资料比较采取x2检验,在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厚度、切口长度、研究组切口脂肪厚度<4cm560例,>4cm190例,切口长度8-10cm60例,11-14cm690例;对照组切口脂肪厚度<4cm568例,>4cm182例,切口长度8-10cm58例,11-14cm者692例。两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研究组750例中,术后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无硬结、无渗液,白细胞加分类均正常共735例,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共有50例可挤出少量积血,经挤出积血换敷料后加压包扎伤口均能甲级愈合。术后有16例体温升高;5例为乳胀,10例为“上感”,1例为尿道炎,有10例伤口局部有肿胀,用消毒血管钳局部探查见少量水样液体流出,予置小盐水纱条引流换药2-4次。用创口贴将皮肤拉拢对合捆腹带,伤口为甲级愈合(术后2周回访伤口对合整齐无硬结)。无一例需二期缝合。最长住院时间8天。伤口甲级愈合率100%,发生术后病率共26例,占3.5%。对照组750例中,术后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无硬结,无渗液,白细胞加分类正常630例,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敷料有渗血者8例,只有2例有积血挤出,予换敷料包扎捆腹带,术后体温≥37.5℃60例(20例为乳胀,10例为“上感”,2例有尿道炎),70例伤口局部红肿、硬结、渗液(其中18例伴有体温≥37.8℃,白细胞加分类稍升高,予抗炎治疗,白细胞加分类恢复正常)。30例伤口有渗液无红肿,共90例有渗液的伤口经清创换药后创口予蝶形胶布粘合,回访愈合平整良好的31例,有59例伤口中间有凹陷为乙级愈合,另有10例因死腔及窦道较大甚至裂开,予扩大清创拆除整个伤口缝线换药14天后行二期缝合,最长住院20天。此组伤口甲级愈合率90.8%(681例),乙级愈合69例9.2%,术后病率17.6%。研究组伤口甲级愈合率、术后病率,最长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 论
女性患者,由于脂肪分布所具特点,使得妇产科下腹部切口经常会因皮下脂肪厚以及一些其它因素而诱发非感染性裂开,对切口的愈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愈合不良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极度营养不良,如贫血、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局部组织愈合力发生明显减弱而影响愈合效果[2]。②外力性因素如腹压增加致切口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切口愈合;③缝合材料同样能够对切口的愈合产生影响。以上因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例中统计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④临床上认为皮肤、皮下组织的缝合方法是影响伤口愈合的关键因素[3]。下腹壁皮下组织内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即腹壁浅动脉和外侧的旋髂浅动脉走行于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彼此相互吻合成网络[4]。因上述特点:任何方向缝合腹壁切缘皮下组织,都必然阻断血管网,影响组织血供,使静脉淋巴四流受阻,引起组织水肿,有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引起切口肿胀渗液,缝合太浅,造成皮下死腔,缝合太深,则皮肤内陷。过去一段时间用丝线传统缝合腹膜腹横筋膜,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以及皮肤,在皮下组织内会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会产生较大的刺激,若缝合针数相对较多,就易对局部血液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了红肿、硬结、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病率,一旦感染换药时间延长,切口不易愈合,且会形成窦道、窦管,影响治疗效果[5]。本项研究资料显示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方法缝合切口各层,有些病例出现了上述伤口红肿、硬结、渗液、死腔、窦道、窦管、伤口裂开等现象,导致伤口乙级愈合及术后病率(17.6%)增多,有的需做二期缝合。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改良缝合腹壁切口即皮下组织彻底止血不缝合,减了组织的缝合,可消除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血供的影响,减少异物存留,减轻组织水肿,术毕捆收腹带可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压砂袋可减少伤口渗血,促进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术后病率低3.5%,无一例需二期愈合。
综上所述,改良缝合方式具有以下特点:①皮下组织不缝合只需止血彻底,其它层次缝合同常规用可吸收线缝合。不影响皮下组织血液淋巴回流。②术毕加压包扎伤口减少伤口渗血。③术后第1天检查伤口并挤出伤口内积血避免残留于伤口内继发感染。本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达100%,减少了术后病率的发生(3.5%),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改善了腹壁切口愈合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了住院时间),对提高妇产科手术质量,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坚,薛文群,许倩.腹部横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层缝合方式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01):52.
[2] 肖长凤,杨春燕,向红云,等.腹壁等切口美容缝合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9(24):987-989.
[3] 陈革,唐健雄,腹壁切口的缝合方法和缝线的选择.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06):897-898.
[4] 中国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104.
[5] 陈夏兰.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26):4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