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时代”里观云识天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观云识天”。在气象日来临之前,中国气象局主办了一场“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活动中,多位专家向公众介绍了在“云时代”,当气象云遇上数据云,如何用高新技术来观云识天,如何用云计算来计算云,可谓让人眼界大开。
  天地互通观测云
  “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没腰”……我们的祖先曾经通过人工进行观云识天,并根据经验总结出许多天气谚语,那是前人智慧的总结。现在观测云、预测天气状况更多是运用可见光测云仪、红外测云仪等仪器设备,人工观测则越来越少了。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说:“现在除了地面观测,更多的观测来自于太空。近几年卫星与雷达的观测手段发展很快,地面观测已经变成了辅助手段。原来我觉得卫星还是有缺陷,结果这次‘风云四号’是真的很给力,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许多以往看不到的东西。”
  据曹晓钟介绍,地面观测和卫星观测其实都有一些局限性,地面观测的范围比较小,但是精度会相对高一些,在卫星上看,观测尺度比较大,范围也比较广,但精度又差一些,因此两者结合效果是最佳的。
  海量数据云处理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魏彩英表示,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没有一个台风能够逃出我们的视野,这就是因为这个“千里眼”站得比较高,在台风还没有编号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卫星的视野里面,从开始形成一个气旋,我们就开始跟踪观测了。
  据魏彩英介绍,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后,可以在更大范围更精准地进行观测,不仅观测频次大幅提升,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了。与“风云二号”卫星相比,刚刚发射的“風云四号”配备的扫描成像辐射计通道数量增加了2.8倍,达到14个;观测时间分辨率提高一倍,可每15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最高空间分辨率较之前提高了6倍,达到500米。
  随着卫星能力的提升,现在用科学算法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定量产品,比如不仅可以看到云,而且还把云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直观地告诉预报员,这是什么样的云;同时还可以进行降水估计,能了解不同的云里面哪个云有可能下雨,有可能要下多少雨等等。
  不过随着观测精度和数量的提高,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海量的数据处理。魏彩英说,“风云四号”已开发的定量产品种类和数量是“风云二号”的3倍,数据量是“风云二号”的160倍,每天要达到几十个T的数据量,这种海量的数据就需要通过云计算来处理,这可真是气象云遇到了数据云。
  气候变化云响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云有什么特殊变化吗?这种变化又会有什么特殊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继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研究,他的研究结论是气候变化实际上对云已经产生了影响。他举了一个例子,海洋上的邮轮航行时会排放一些烟雾,通过研究邮轮的行驶轨迹发现,在其行驶路线上,云量会减少,云滴会增多。虽然还无法回答气候变化使得云增加或减少了多少,但可以肯定这种变化是存在的。
  而云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是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云的变化非常快,而且地球很多地方被云覆盖,比如海洋上三分之一就被云覆盖,云的生消对太阳的辐射有影响,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大气的温度,只有知道云的形成机理,它的变化趋势,它产生的降水,并有一个预测和评估,才能够对气候变化有一个更加精确的预测和预报。
  孙继明认为,这种影响只有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才能够验证。他透露,目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在建设地球模拟器,希望通过对地球本身物理过程和云模式的模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对云及其他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这样也许再过若干年我们就会对这一问题有精确的答案了。 游雪晴
其他文献
“如果我不能创造它,那我就不能理解它。”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如此说道。在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创造”来“理解”,乃至“改造”生命。  近日,人工合成生命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多国科研机构参与的“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项目”中,科学家们成功用化学方法合成了酵母的5条染色体,这项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  “这是生命科学史上一个重要
期刊
四川省政府新闻办3月20日召开“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宣布:从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取得进展,目前已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本次考古发掘不仅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我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其中采用大量先进技术。3月21日,笔者采访了考古技术支持单位之一的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团队。  “目前
期刊
科学导报讯3月21日,笔者获悉,山西省首家农村土地流轉交易信息服务平台——闹地网已公测上线,单日信息浏览量突破10万以上。  闹地网是山西省电商企业乐村淘今年推出的重磅项目,也是山西省现阶段唯一一家本土土地流转平台,主要通过乐村淘全国近10万村镇体验店对农村土地信息归集,及土地等不动产信息的集中分类、展示和需求方进行对接,线下需求方在村县二级体系人员的服务下达成实际查勘、洽谈、签约、权证流转以及一
期刊
科学导报讯 3月22日,记者从太原市科技局獲悉,2017年太原市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推进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为此,太原市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企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共遴选储备重点创新战略新兴产业项目160余个。这批项目中,包括装
期刊
科学导报讯 3月22日,山西省慈善总会举行“微笑列车”项目宣传活动,明确山西省贫困唇腭裂(兔唇)患者,可到指定的10家医院免费做手术。这10家医院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吕梁市离石区人民医院。  “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和美
期刊
据报道,在安徽省池州市升金湖畔,为了留住过冬的鸟儿,村民们“只种不收”,将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留在田地里,为鸟儿们提供“口粮”,保護区则按时价对湖畔农户实行补贴。湖畔20余亩的良田,成为越冬候鸟们的“食堂”。  表面上看,“候鸟食堂”的确赔本,可从生态大账本的角度考量却着实“划算”。保护候鸟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几亩地几口粮的量化衡量。对生态的忽视,最终会反噬人类的发展成果,“候鸟食堂”的出现,是生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邰丰 3月21日,在农科110热线开通十周年之际,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举行山西农科110开通十周年座谈会。山西省科协副主席郝建新出席并讲话。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董事长石宝新,董事赵国旗、许丽、罗光明、栗争荣以及农科110专家代表,省内主流媒体代表,集团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会上,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主任申红涛回顾了农科110十年来的发展历程。1
期刊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上,主持人现场演示了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存在的安全性漏洞:一张观众的自拍照片,只要通过一定的图像处理和动态合成技术,就能够顺利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登录个人账户。  看到这一段,估计平时觉得“刷脸登录”酷炫十足的小伙伴都会心中一惊。原来普普通通的静态照片,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竟然可以变成动态的3D人脸模型,而且还可以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完成眨眼、右转头、左转头、左右摇头、微笑等复杂
期刊
日前,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农科院水稻所、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合作,经过8年多的努力,利用杂交、回交与分子标记定向选择等技术,成功将优质目标基因的优异等位聚合到受体材料,并充分保留了超高产品种“特青”的高产特性。相关研究成果3月20日在線发表于《自然·植物》。  这项研究结果将极大地推动作物传统育种向高效、精准、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转变。  柯讯
期刊
“用什么技术让种出来的果子更好吃?明年还可以把丑柑卖到哪里去?”两会期间,四川蒲江县朝阳湖镇三湖丑柑专业合作社的活动板房里,一场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  朝阳湖镇镇长吕文说:“这几年,我们镇大规模种植蒲江丑柑,不断改进品种,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已经尝到了甜头。这不,这片林子的丑柑已被新加坡客商抢购了。”在吕文看来,能让小山村里的水果漂洋过海,得益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