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之间的年龄差异客观存在。3~4岁幼儿动作的迅速发展、认知行动的依赖、想象的无意性和夸张性、思维的“拟人化”等特征表明,游戏是最适宜他们的活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体现了对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尊重,同时也是实现小班教育目标的适宜途径。
关键词:年龄特征;小班;游戏化一日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学前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之间的年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的课程模式是以年龄班为基础建立的,因此,各年龄班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我们认为,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依靠“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来实现。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对小班幼儿年龄特征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小班来说是适宜的,它可以使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一、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征及对“游戏化一日生活”教育的启示
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表现在:
1.动作发展快。小班幼儿处于身體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并且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
2.认识靠行动。刚刚走出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这种做法就没有很好地尊重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说边做”或“先做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
3.情绪作用大。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爱模仿。爱模仿是3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模仿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
5.常把假象当真实。幼儿常把自己的假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事情,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根据这一年龄特征,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使我们的教育变得非常自然。
二、“游戏化一日生活”的含义
在研究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实现小班教育目标的适宜途径,即小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都需要游戏贯穿。“游戏化的一日生活”要把游戏作为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来安排,不能作为过渡环节或课后休息来安排;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游戏化的一日生活”追求的是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小班幼儿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初步发展时期,游戏与生活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
三、“游戏化一日生活”的具体策略
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关注些什么,又应该如何做呢?
(一)幼儿自由游戏对其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幼儿游戏就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在自由游戏中,幼儿享有最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材料、选择活动内容、选择游戏伙伴,因此,自由游戏中幼儿最容易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二)师生共同游戏是小班游戏活动的主要特征
3岁幼儿对成人的依恋很强烈。他们在家依恋父母,到了幼儿园后,教师就往
往成了他们依恋的对象。因此,“和老师一起玩”是使小班幼儿产生愉快情绪的重要活动。一般来讲,“平行游戏”在小班自由游戏中占的比重较大,师生共同游戏能促进3岁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幼儿发起游戏,教师在平等参与中引导。过去,小班的集体游戏往往都由教师发起,现在我们更多主张把游戏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孩子,这时教师的职责应是: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并在与幼儿共同游戏中加适当的引导。
2.教师发起游戏,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否定教师的教育责任。相反,作为师生关系中平等的一员,教师同样有发起游戏的权利。教师发起的游戏,应该成为教育目标需求化的手段。对于教师发起的游戏,幼儿同样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是游戏的发起者,并不等同于游戏的导演者。幼儿是否获得了兴趣性、自主性及胜任感、幽默感等游戏体验,是教师在游戏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并使游戏与他们新的兴趣需要巧妙结合,以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关注游戏以外活动的价值
“游戏”是实现小班教育目标的基本活动,却不能代替小班幼儿的全部活动。事实上,许多游戏以外的活动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有很多可以把握的教育契机。一些事虽发生在游戏中,却不一定用游戏的口吻解决。关键是教师要有教育意识并善于发现、抓住和挖掘。“游戏化的一日生活”并不意味着小班幼儿时时处处都要游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也要为从“玩中学”到“学中玩”的逐步过渡做准备。
总之,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又最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情绪。而生活对小班幼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通过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
关键词:年龄特征;小班;游戏化一日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学前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之间的年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的课程模式是以年龄班为基础建立的,因此,各年龄班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我们认为,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依靠“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来实现。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对小班幼儿年龄特征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小班来说是适宜的,它可以使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发展。
一、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征及对“游戏化一日生活”教育的启示
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表现在:
1.动作发展快。小班幼儿处于身體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并且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小班的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
2.认识靠行动。刚刚走出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这种做法就没有很好地尊重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边说边做”或“先做后说”的行为,给他们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
3.情绪作用大。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爱模仿。爱模仿是3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模仿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
5.常把假象当真实。幼儿常把自己的假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事情,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根据这一年龄特征,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使我们的教育变得非常自然。
二、“游戏化一日生活”的含义
在研究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实现小班教育目标的适宜途径,即小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都需要游戏贯穿。“游戏化的一日生活”要把游戏作为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来安排,不能作为过渡环节或课后休息来安排;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游戏化的一日生活”追求的是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小班幼儿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初步发展时期,游戏与生活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
三、“游戏化一日生活”的具体策略
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关注些什么,又应该如何做呢?
(一)幼儿自由游戏对其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幼儿游戏就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在自由游戏中,幼儿享有最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选择材料、选择活动内容、选择游戏伙伴,因此,自由游戏中幼儿最容易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二)师生共同游戏是小班游戏活动的主要特征
3岁幼儿对成人的依恋很强烈。他们在家依恋父母,到了幼儿园后,教师就往
往成了他们依恋的对象。因此,“和老师一起玩”是使小班幼儿产生愉快情绪的重要活动。一般来讲,“平行游戏”在小班自由游戏中占的比重较大,师生共同游戏能促进3岁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幼儿发起游戏,教师在平等参与中引导。过去,小班的集体游戏往往都由教师发起,现在我们更多主张把游戏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孩子,这时教师的职责应是: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并在与幼儿共同游戏中加适当的引导。
2.教师发起游戏,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否定教师的教育责任。相反,作为师生关系中平等的一员,教师同样有发起游戏的权利。教师发起的游戏,应该成为教育目标需求化的手段。对于教师发起的游戏,幼儿同样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是游戏的发起者,并不等同于游戏的导演者。幼儿是否获得了兴趣性、自主性及胜任感、幽默感等游戏体验,是教师在游戏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并使游戏与他们新的兴趣需要巧妙结合,以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目的。
(三)关注游戏以外活动的价值
“游戏”是实现小班教育目标的基本活动,却不能代替小班幼儿的全部活动。事实上,许多游戏以外的活动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有很多可以把握的教育契机。一些事虽发生在游戏中,却不一定用游戏的口吻解决。关键是教师要有教育意识并善于发现、抓住和挖掘。“游戏化的一日生活”并不意味着小班幼儿时时处处都要游戏。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也要为从“玩中学”到“学中玩”的逐步过渡做准备。
总之,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又最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识事物、保持愉快情绪。而生活对小班幼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通过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