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 低年级
  数学是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点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感到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高兴地学习呢?
  1. 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情绪融合的良好气氛
  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教学的基础情势,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轻松高兴的气氛,对学习活动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两点:
  (1)充分与学生进行情绪交换,加强心理来往要注意运用教师的沾染力,在向学生提出请求时,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请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共同在解决问题”,建立一种友爱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往来,重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的传递。但也经常借助于表情、手势、眼神等其它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动都与学生情绪交换有关,自己语气、声调、动作既要有分寸感,又要有风趣感,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即使批评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善意的。师生情绪融合,“爱屋及乌”,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知识传授上“同频共振”,情绪交换上“情绪共鸣”。
  (2)努力建立一个“我们在进步”的学习环境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心坎产生对学习的高兴情绪、体验时,就会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信心更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成果,利用学习成果反馈作用是很有成效的。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信息量得以把持,取得最佳效果。另外,要特别注意为“差生”在心理上创造条件,创造一种善意的环境,激发他的兴趣和进步他的积极性,这样“差生”的自负心就加强了,上课不再担心、紧张,对学习也就感到高兴了。我在课堂上提问,每次设置都有遂进性,让所谓的“差生”多一点机会答复问题,而且指名答复问题时,都让他能答复出来,而后再给以表扬,从而进步他的自负心,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2. 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鲜的内容所吸引,从年纪特点看,因年纪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固、集中意志力比较单薄,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
  (1)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引诱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请求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低年级儿童的年纪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茂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引诱动手操作,诱发求知愿望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以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如在教“0”的认识时,我先走到一位学生座位前,把他的数学书拿走后问学生:“他的位上有没有数学书,没有了用什么表现?”学生自然知道用“0”表示。紧接着,我让大家把自己座位上的文具盒、作业本等放在抽屉里,问同学们座位上什么都没有,怎么表现?从而得出“0”可以表现没有。在讲乘法口诀时,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圆片,自己总结得出2的乘法口诀。
  情势新鲜的练习方法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巧,需要重复多练。我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如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除了大家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外,还可以用打手势算的练习方法。总之,练习的情势要多样化。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比赛外,还可以常搞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比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大大进步了练习的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守一个原则:“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从儿童的年纪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收稿日期:2013-03-13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1. 更新观念,
期刊
“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是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标倡导的当前课堂教学方略。“以学生为主”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前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引”,完全改变过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知识面拓宽,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旧的教学模式限于“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意义;措施和方法  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里,首次提出“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来新的学习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社会
期刊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物理教学方法有了较大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学生内在的智力因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课堂的随意性和课堂效果的低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提问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大胆质疑,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师有效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期刊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认识,怎样才能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有效开展好选修课,实现其真正的课程价值?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并付诸实践。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一是,课程量大,课时不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况且每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根据人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要想上好体育课,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外,还应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遵循现代散文教学的审美原则,创设审美情境,引导美感,感悟作品的美感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现代散文;审美教育;审美情境;审美原则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而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散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
期刊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发展中十分重要阶段,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无论从教育改革、终身体育而言,中学体育教学都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中学生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
期刊
课程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原来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现代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1.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自主探究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融为一个整体的探究,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物理教学的实践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融”而非“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整合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历史性的影响,多媒体的辅助教学(CAI)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教学结构如果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