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褚时健王者归来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徒手抓鸡粪、摆摊卖水果、背着输液袋在山上奔波……如履薄冰地一步步走下去,花了近20年时间,最终以近90岁的高龄,实现了一代“橙王”的华丽蜕变
  2003年,著名企业家、深圳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来探望褚时健,看到他蹲在山路边和一个铺设水管的工人讨价还价。直到多年后,王石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工人要80,褚老还价说,60吧。”
   那时,王石领导的万科已连续三年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王石一路由玉溪开车到新平水塘镇,又沿着山路一直开到哀牢山。他说他去看望褚时健,是一种致意,也是一种慰问——对一个曾极大贡献于中国经济的改革者的致意,对一个折戟沉沙的改革者的慰问。但他没想到,却另有收获。
   彼时,褚时健的第一拨橙子树刚种下。王石看到哀牢山上新种下的果苗不过一尺多高,漫山遍野裸露的红土仿佛写着两个字:等待。
   他问褚时健:“什么时候会挂上果?”
   褚时健两眼放着光:“四五年后。”
   王石默默算了算,那就是褚时健80岁的时候了。
   褚时健的满头白发与创业豪情,在那一刻触动了王石:“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
  
  亲友们大都反对他“出山”,但褚时健说:“如果闲下来,我会病得更严重”
   从出监狱那天起,褚时健就打定主意要做点儿事情,尽管他的“监外执行审批表”上写着他的病情是: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他已离不开胰岛素,药片必须一天不落地吃。
   亲友们大都反对他“出山”,理由几乎都是年龄。但褚时健说:“如果闲下来,我会病得更严重。”其实他心里也有不甘:巅峰时他被拽下烟厂领军人的位置,还有许多宏图没有完成。马静芬的回答要实际得多:“我们要吃饭,要养外孙女。我还有烟厂发的退休工资,他什么都没有,坐吃山空怎么行?”
   当时,有烟厂邀请他做顾问,一年给出的顾问费不低,他拒绝了:“何苦回头呢?”有人建议他去搞矿山开发。可这是一项高投入的生意,“我哪里有那么多钱”?
  褚时健把心思落到了在监狱时和弟弟谈过的冰糖橙种植上。他认为云南除了天然适合种植烟草外,还特别适合种植水果。云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哀牢山山区,有很丰富且干净的山泉水源。最重要的一点是,“冬天里没有什么时令水果,只有柑橘类算得上新鲜,橙子又算柑橘类价格较高的水果,储存时间也比较长”。
   褚时健和马静芬在市场上买了许多柑橘类水果试吃,最后得出结论:口味都不如华宁和新平哀牢山地区出产的冰糖橙特别。“最主要是这个橙子的口感不酸,又不是很甜,果香重。”
   另外,玉溪华宁的牛山柑橘厂专门研究种植冰糖橙,品种多,价格是其他品种的两倍以上,在2002年前后,批发价能达到5元每公斤,属于档次较高的水果。这符合褚时健“要种就种好东西”的想法。
   “是不是随便搞个三五十亩种种算了?不要搞那么大。”无论是身边的任新民,还是远在新加坡的儿子褚一斌,都是这个想法。他们希望褚时健有点儿事做,没必要来真的,何必累着?
   但褚时健,当然是要来真的,且决心下得很大。马静芬说:“以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说,你褚时健搞烟厂搞得那么好,那是因为政策好,云南烟得天独厚,烟厂交给挑扁担的都成。他想否定这个。”
  
  2003年,借条写得一发不可收拾
   褚时健选定的种植地在新平戛洒旁边的哀牢山上,属于水塘镇的地界。起初,从玉溪大营街的家中开车到山脚,足有200多公里路程,即便是以车技好著称的司机张启学,也要两个半小时才能驾车抵达;不熟悉路况的司机起码要开三四个小时。而且橙林在山上,意味着他还要在不断标示着“小心落石”“小心滑坡”“此处为泥石流路段”等字样的土路上颠簸40多分钟,才能真正到达。这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一件异常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辛苦事。
   從2002年开始,头戴遮阳草帽、身穿白色圆领衫的褚时健,时常出现在哀牢山的橙林中。
   这一年,他筹措了1000余万元,在哀牢山种下了最早的900多亩冰糖橙。
   这一年,他成立了新平金泰果品公司,并为冰糖橙取名为“云冠(云南之冠的意思)”。因身份不便,公司法人和董事长、总经理均由马静芬担当,褚时健只是“顾问”。但褚时健不仅“又顾又问”,而且事必躬亲。
   这一年,他和许多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创业者,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对年轻创业者而言,是人生的全新开始;对褚时健而言,则是人生至低谷,唯有绝地反弹才能重生。谁敢说一定会成功?曾被称为“亚洲烟王”的褚时健,也不敢。站在如此至低点,他也必须如履薄冰地一步步走下去。
   从2002年开始,外界对于褚时健的关注度已慢慢降下来。褚时健早已先于舆论平息下来。他和马静芬一起爬上戛洒镇硬寨梁子,在山上搭了一个窝棚,从此在山里住了下来,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辉煌的过去、别人的议论,都被他抛诸脑后。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种好橙子?
   有人问褚时健:“以前你种烟的时候,是因为懂烟,可现在种橙子,你不懂橙子啊,原来也没种过橙子。”
   褚时健摆了摆手,笑道:“我对烟也不懂啊。不管是种烟,还是种橙子,重要的一点,就是跟农民搞好关系,让农民拿多点儿。做烟做橙子我都不了解……要靠人,要有人来认真弄。”
   到了2003年,褚时健通过陆续合并周边农户的甘蔗地,承包的面积达到了2400亩,山地兼跨硬寨梁子和新寨梁子两个山头。而他的资金投入已达到2850万元,借条写得一发不可收拾。大营街一位工厂主对褚时健说:“你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了。如果不是当年你帮我们,我今天也没这个钱。”褚时健坚持要写:“帮你们是另外一回事,这个钱肯定要还。”    由于兼并甘蔗地,很多原甘蔗地的农户成了金泰的农户。褚时健跟农户的关系,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他说:“我对农民有感情。”刚加入公司的华宁人郭海东说:“你看褚老板取的名字:‘金泰’‘云冠’,一看就是要做大事的。有人说褚老板70多岁还上山种地,完全是搞扶贫,我看不是。”
   当初做烟的时候,褚时健的目标是做出一种超越美国万宝路的香烟;现在,他开始种橙子,目标是种出一种超越美国新奇士的橙子(新奇士橙是一种价格高、品质好的橙子,以果肉多汁而香甜闻名)。
   当24万棵果苗运到果园后,农户们和几个作业长见识了褚时健的做事风格。他站在货车边,盯着农户们卸下果苗。他并不多说话,但眼睛一直盯着,偶有卸货不小心、摆放不整齐的,他会出言指导。
   有一个农户憋不住,说道:“褚大爹,你去休息嘛。咯是不放心我们(是不是不放心我们)?”
   褚时健笑了笑,递了一杯水给农户,并不回答。谁都看得出来,褚时健的意思就是“不放心你们”。那又如何呢?要得到他的放心何其难。在他眼皮底下做事,唯有认真,没有第二条路。
   直到晚上8时,果苗才全部安顿停当。褚时健这才站起身,准备回工楼去休息,临走时还不忘嘱咐一句:“明天种苗,各自都盯好了。”
   除了24万棵冰糖橙,褚时健还同时种下了5万棵温州蜜柑。蜜柑受欢迎,跟冰糖橙相比,成熟期早、种植难度较小、在市场上的售价较便宜。“老板做事总是留有余地,不像年轻人那样莽撞。”作业长们说。
  
  他常常很恼火、发愁,晚上睡不着觉,半夜12时还爬起来看书,经常到凌晨三四时
   刚开始种树时,褚时健遇到过很多困难。
   土地、农户、树苗都有了着落,水源问题成为第一道难关。2400亩山地,大部分土地板结,缺乏灌溉。
   为了能够将山泉水引到果园,当时褚时健搭建了许多管道,总共花费将近1000多万元。“当时启动时,资金还是很困难。我只有100多万元钱,只能向朋友借。”
  褚时健问帮他的人:“赔不起咋整?”他们说:“你是稳稳当当的,没有把握不会向人借钱。”虽然亲朋好友非常信任褚时健,但是前几年,他自己还是挺担心的——很怕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心里也没底。
   2002年8月14日,新平县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除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外,褚时健新搭建不久的管道也遭受了损失。他拿出几十万,除了修复管道外,又帮助村民们修复了水管和道路。
   新寨村前村支书刀永云曾因枯水期的用水问题找过褚时健。“当时正是冰糖橙要用水的时候,村子里也需要接通6公里的饮用水管道。他们的水不够,我们群众的饮用水也不够。政府解决不了,我就找褚时健,说我们老百姓的困难,并问:‘雨没下来之前,能给我们用一下吗?’他说:‘可以可以。’这对我们新寨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刀永云回忆道。
   褚时健说,种橙有两点最难:一是缺水;二是病虫害。水源问题解决后,最令他头疼的就是病虫害问题了。红蜘蛛、潜叶蛾、锈壁虱、绿天牛……这些病虫害一旦发生,如果制止或防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一旦发现,褚时健就第一时间给化验师打电话,让赶紧杀虫。
   有一次,褚时健在果园看见一个果农背着喷雾剂打药。喷雾器是小型的,树枝有3米多高,喷雾器的喷管根本够不着树的上半部分,而这个果农正“专心致志”地做着喷洒工作。褚时健站在他背后,默不作声地观察了一阵子,然后把这个果农叫了过来,严肃地批评道:“你这不是在喷药,是纯粹地做做样子,你看看,虽然你打药了,但是根本不起作用,你这种做法不但浪费了药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这种事情怎么能开玩笑?哪怕仅仅只有一株没有打药或者打药不到位,就很有可能引发整个山头、整片果园功亏一篑……”褚时健当即叫来作业长,要求换人。
   承包第二年,因营养不足,大多数果子谢了,2400亩地只收了14吨橙子。
   褚时健大部分时间呆在山上,与请来的农业专家和果农共同会诊。专家也没办法,褚时健说,那时他常常很恼火、发愁,晚上睡不著觉,半夜12时还爬起来看书,经常到凌晨三四时。
   在山上,褚时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他没有大规模种植冰糖橙的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褚老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本来从没学过柑橘种植技术,但是,经过看书、在果园里仔细观察,以及现场向作业长和农户提问,仅仅两三年后,他掌握的柑橘技术已经不亚于一些从事了几十年种植的专业户。”凭着这一点,褚时健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并不断摸索,给果树配了一套“独门肥料配方”: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
   有一次,一个卖鸡粪的推销商找上门来,向褚时健推销鸡粪,没想到褚时健伸出手,用力插入一大堆鸡粪中,然后搅了几下,又抓起一把鸡粪,凑在鼻子旁边使劲地闻起来。最后,褚时健摇了摇头,表示这鸡粪质量差,不要。推销商红了脸,只好灰溜溜地把鸡粪拉回去了,因为他在鸡粪中加入了烂泥。
   后来,为了随时观察、追踪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公司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实验室有自己的实验员、化验员。通过对土壤和柑橘叶片的检测,及时为果树补充营养、防治病虫害。化验师这样形容自己的化验工作:“现在城里专门有人给人配营养,我们是专门给柑橘配营养。”
   褚时健说:“我的肥料和果园从来都不神秘,也不玄乎,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不是造原子弹造航母,我们最根本的只有一点:认真。”经过认真研究、实践,褚时健终于种出了口感最适合的被命名为“云冠”的橙子。
  
  直到第7年,褚时健将借的钱全部还清
   然而,褚时健又遇到了销售问题。
   市场上10元钱能买到几斤橙子,而褚时健种出来的橙子,定价比市场上其他橙子高出数倍。怎么卖?曾有媒体拍到过一张褚时健和马静芬在街上卖橙的照片。站在街上促销的褚时健,和其他街头商品销售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刚开始时,橙子并不好卖。
   2005年,为了促销,马静芬想到拉横幅,上面写“褚时健种的冰糖橙”。最初褚时健并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人家买的是橙子,是看橙子的品质,又不是买我褚时健三个字,打我的招牌有啥用?”
   马静芬说服不了丈夫,只好瞒着他打起了广告。
   “褚时健”在云南老百姓中还是有声望的。人们纷纷驻足摊位前,有的观望,更多的是评头论足:
   “这真的是褚时健种的橙子吗?”
   “褚时健在哪儿,我们想看看……”
   “褚时健搞的烟我们都知道,那可是顶呱呱,只是这橙子不知道……”
   面对议论,马静芬能答就答,不能答的就劝大家买橙子。她端出切好的橙子,送到围观者面前,请他们品尝。大家一尝,觉得味道不错,再加上马静芬的推销,一传十,十传百,销路就慢慢打开了。很多人听说“褚时健种的橙子”,纷纷前来买,橙子很快销售一空,“褚橙”就此传开。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第二年、第三年……年年都有新问题:储存期过短、自然灾害、标准化问题等等。褚时健事必躬亲,一个个地解决问题。他的身体并没有恢复得太好,常把胰岛素输液袋背在身上,随时打着点滴,在山上各处奔波。
  直到第7年,果园的经营才步入正轨,也是在那一年,褚时健将承包果园时借的钱全部还清。随后,果园开始盈利。
   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也在改善。褚时健晚年与人谈得最多的,便是果园、果农。褚时健说:“我们做事的人,事做好了大家都有份。大家受益,社会才会稳定。”
   如今,在硬寨梁子和新寨梁子的果园里,100多户果农免费住进了小洋房,拧开水管就有自来水,每家每户每年都有平均七八万元钱的结余。他们习惯性地称褚时健为“老板”,说“老板是一个好人”。
   与对员工的慷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褚时健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总是穿蓝色的老式塑料拖鞋、宽松的棉布裤子,不会扎领带,一件白衬衣穿得领口泛黄,一根皮带用了20多年,比公司年轻员工的年纪还大。新平县副县长刀文高说:“有一次碰到他在镇上饭馆吃饭,一盘腌菜炒肉末没吃完,他打包带回了家。”
  从“烟王”到“果王”的华丽转身
   2012年10月底,“褚橙”进京,首战告捷——4天里20吨一售而空。这一年被称作“褚橙元年”,“褚橙”成为中国水果第一品牌。至此,褚时健实现了从“烟王”到“果王”的华丽转身。
   远在美国的王石在微博上留言道:“巴顿将军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这条微博被转发了近4000条,评论超过1000条。随后,各界精英人士纷纷写下微博,表达对褚时健的敬佩与支持。
   创业企业家胡海卿前去拜访褚时健。昔日的“烟王”已是地道农民模样:头发花白,微驼着背,白色的圆领衫松松垮垮,上面还沾有泥土。不过,讲到橙子,褚时健立即来了精神,“思路变得很清晰,一点儿也不像一个85岁的人”。褚时健领着胡海卿来到果园,眼前是一条不必迂回往复就可走遍整个橙园的小路。用褚时健的话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不走回头路”。
   2013年,“褚橙”借助电商平台将销路扩大到全国22个城市,成为最抢手的橙子,有人甚至形容其为“史上最牛的橙子”。关于褚时健的传奇,也广为人知,很多人“吃橙子时,想到了褚老,也联想到了自己和身边一些正在奋斗着的朋友,就想多买几箱,送给他们。褚橙已经变成了励志橙”。
   王石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所以,我每次来都不能说是看望他,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的。他一年创造300亿元利税的时候,万科的经营规模才30亿;我们去年才缴300亿元的税,20年前褚厂长就达到这个数字了,这还是20年前的300亿……可以这样说,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如何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2014年,褚时健当选美国《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領袖”,再次书写传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说:“他70多岁开始创业,几乎从零开始,而且完全是靠自己,这是真正的企业家。”褚时健对“真正的企业家”有更深刻的看法:“一个企业家,他的基业一定是要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多创造利益。”褚时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首先是国家富裕,其次才是个人富裕。”
   2014年11月19日,褚橙庄园隆重开业,标志着“褚橙”向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玉溪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等省市县领导人纷纷出席开业典礼,不少宾客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庄园门口几公里山道两旁停满了车辆。剪彩现场,响起了经久不绝的掌声,这是对褚时健夫妇10多年努力的致敬。果园盛况空前。
   褚时健站在台上,发表感言:
   12年前,当我和老伴来这里创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只能种一些产出率非常低的作物,但我们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我相信这片土地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洒上了我和老伴的汗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把荒山变成了果园,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财富,再次实现了我们人生的自我超越。去年为了响应政府建设庄园经济的号召,开始建设褚橙庄园。今天庄园在这里正式落成,是我和老伴不断超越、实现自身价值的新起点。
   当时,我们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们没有犹豫,选择这个地方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我们全身心投入创业中,十年艰辛是不同寻常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这份艰辛的。
   马静芬当天也激动万分,她站在台上,哽咽道:“在建设(庄园)的过程中,我想过不管了,直接交给老头子,但这些都挺过来了,今天开业,我非常激动,我相信一句话,坚持坚持再坚持,今天的开业,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
其他文献
91岁的褚时健去世了。这个大起大落,从塔尖到深渊,再从深渊到山巅的男人走完了传奇的一生。曾有人问褚时健“会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什么”。他简短地回答了五个字:“褚时健,属牛。”褚时健并不属牛,而是属兔。他说自己属牛,是因为有牛的精神,像牛那样干了一辈子。   早在1910年,褚时健的家乡就通了火车。坐上火车就能到大城市,每天出门就能看到米其林火车飞驰而过,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孩子甚至城
期刊
时间是个奇怪的事物。我们一边渴望未来,一边又留恋过去。过去的那些不经意间沉淀下来的亲切,总让人感到温暖和怀念。   2019年,《今古传奇》人物专刊迎来了十岁生日。此时,110期刊物整齐地立在身后的书柜里,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吾等十年所植,心血浇灌,今已亭亭如盖矣。”   十年前,初创的《今古传奇》人物专刊如同一棵幼苗被种在渐显荒凉的土地之上,肩负使命,承载冀望;十年间,它汲取同仁们的心血
期刊
绝不动公家一分一厘  在最冷的冬天,部队的同志给父亲送来一套军棉衣,这套衣服伴随父亲度过数个寒暑,夏天把棉花取出来做单衣,冬天把棉花重新塞进去  我(本文作者乌兰夫之女云松)的父亲(乌兰夫,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在全国解放后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用现在的话说,是“高官”,在生活上应该是很有保障的,但是有两次,他陷入真正的经济窘迫之中,节衣缩食,入不敷出
期刊
自从弟弟提了一袋橙子探监后,他就开始在监狱里,用步伐计量果树之间的株距,心里一再盘算一亩地的投入与收成  褚时健的落幕,引发了太多的关注,全国掀起了关于国企领导待遇的激烈讨论。最终,关于国企领导薪制的申请报告被递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办公桌上,朱镕基大笔一挥,从此一改国企领导低收入的局面。   就在褚时健被判刑的第二年,红塔集团新总裁拿到了100万元的年薪,而褚时健当了17年的厂长,他一路打
期刊
新中国扶贫事业的开拓者  他很受毛泽东、周恩来欣赏,相当于党内的“少壮派”。他个性鲜明,对工作人员非常严格,稍微松懈,就会严厉批评。如果对于上级的批评想不通,也会直言不讳  2018年9月13日早上7时零6分,林乎加在农业部期间的秘书、农业部兽医局原局长贾幼陵接到林乎加小女儿林大建发来的短信:“老爸今早4点43分去世了,走得很安详,特告。”   林乎加,原中顾委委员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他临危受命
期刊
全员恶人  财富帝国的“富三代”们,一切皆是与生俱来、唾手可得,既无法体验祖父辈“炮弹下淘金”的艰辛与惊险,也无法感受父辈倾尽全力谋求家族发展的压力  韩进集团,韩国十大财阀公司之一、全球最大的运输物流公司之一,是一个包括大韩航空、韩进海运、韩进重工等12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在内,集海、陆、空各种运输业务为一身的庞大帝国,市值一度高达200多万亿韩元。但近年来,韩进集团丑闻不断,形象一落千丈,甚至一度
期刊
从全国800多名学者中脱颖而出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由一群文质彬彬的学者最先推开。52位赴美留学的学者无一人滞留美国。  回国后,他们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1978年12月26日,52位学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下一张合影。当晚,他们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打开了中美间教育和科学交流的大门,吹响了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号角。   在中美正式建交和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夕,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几乎停滞了20年的大
期刊
“如果中国灭亡了,我还能逃到哪里去”  从1988年到2001年,金信40余次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走遍中国所有省份的韩国人。他曾说:“等我走遍中国时,我要写一篇文章,就写我是一个中国人。”  金九是著名的朝鲜独立运动领袖。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他的政治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孙中山,被誉为韩国“国父”。20世纪初,日本侵入朝鲜半岛,金九流亡到中国,建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各地辗转27年。日本投降后,
期刊
“一辈子都要干事情,任何情况下,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意义”  褚时健东山再起之后,他种橙子的哀牢山成了神圣之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要上哀牢山和褚时健聊聊;都市白领朝九晚五,人生迷茫要来哀牢山问问褚时健;情感受困的年轻人,试图自杀,想来哀牢山听听褚时健的建议;企业家陷入瓶颈,不知如何破局,也来学学这位老前辈的经验……   这个时代的人渴望成功却无比迷茫,褚时健的传奇是一座
期刊
很多人把父亲叫做“国贼”  那个时候,日本人不了解中国,父亲甚至怀疑有可能被人在饭里下毒。父亲从中国回来后,自民党要求他辞去议员职务,甚至要求他剖腹谢罪  日中恢复邦交已经40多年了,两国很多的年轻人都已经把这段往事给忘记了。作为田中角荣的女儿,我(田中真纪子)了解父亲为恢复日中邦交而产生的烦恼,仍然记得那段辗转反侧的岁月。   40多年前,日本和台湾之间有《日华和平条约》。当时,“亲台派”在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