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的一个十一月初,日本的文化节期间,学校休假,在家读村上龙。在日本,他与村上春树并称“两村上”。
  读他的《希望之国》,用了整整两天。《希望之国》作于二○○○年,写的却是二○○一年到二○○七年的近未来。村上在小说中虚构了这样的事实——二○○一年,日本将近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开始不去学校上课。一个周刊杂志的记者,通过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其中的一个中学生,故事由此展开。
  小说是从周刊记者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叙述。如果指望从中看到曲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或动人心魄的矛盾冲突,一定会十分失望。这些小说通常的构成要素该书一概没有。
  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式颠覆了中国人通常对小说的认识。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然而,对日本人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恐怕并不陌生,就是通常的政经小说。政经小说,是透过小说的方式,来表达作家对政治或经济的认识。把小说中稀薄的故事情节剔除,《希望之国》甚至可以成为一部关于日本政治、经济还有教育的研究专著。这样的小说很难读,要当作研究著作来读,需要边读边思考,小说中的情节不过是作品的调味料。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与他的经济记者女友的对话,以及自我叙述、与其他人的对话,对国际金融格局下的日本经济做了深刻的分析。
  大量中学生为什么要离开学校?出于对教育的深深失望,出于对大人规范的逆反。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在各地组成了地下团体,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几十万可以动员的中学生,创建了庞大的信息产业。他们的眼光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日本。新的媒体运作,让他们拥有了数以兆计的资产。他们雇用大人办学校,来进行自我教育。他们的信息调查数据的发布,甚至在突至的经济危机到来之际,挽救了日本。
  最后,他们移师经济不况的北海道,买下土地,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完全环保型的城市,风力发电,使用电动车。还发行电子货币,与国际经济紧密结合。自己发行债券,不要国家的一分钱财政补助,并且还帮助了北海道的其他城市。城市八百多名警察中,有六百多人曾是他们团体中的特别行动队成员。这些警察还驱逐了不请自来的不受欢迎的人。这预示着他们拥有军队武装。孩子们建立的这座城市,俨然成了日本的国中之国。小说的最后说,已经从孩子长大的年轻人又准备前往冲绳开拓。
  小说虚构得很真实,宛若一篇报告文学。在大量的议论之中,小说若隐若浮的线索,牵引着读者往下读。
  小说的价值超出了虚构故事的本身。其价值在于深刻地剖析了日本经济结构的缺陷,透露了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日本经济的困境,揭示了这一曾经是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停滞与没落。对于富裕的日本来说,村上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了振聋发聩的话语:“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
  村上实际是想通过这部小说给日本如何走出困境开处方,提示应当改革教育,重视发挥年轻人的潜力。“一个十二岁少年发射出的子弹,同样可以使人致死”,作者还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运用经济手段,使用先进技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超越国境,纵横捭阖,建立一个独立而又与外界充满联系的理想国。这可以说是小说作者的希望。
  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如是感叹。没有达到什么都有的社会,人们更不能丧失希望。希望在脚下,希望更在不拘一格成长起来的下一代。这对任何地域的人来说,都同样重要。人为希望而活,希望就是梦。丧失了希望,除了绝望,还有麻木。没有希望的人生,形同行尸走肉。希望是朝阳即出的一缕霞光,希望是黑夜中扑奔的一星灯火。
  村上龙在日本很红,我的两个孩子说,他红得莫名其妙。读了这部《希望之国》,我知道了,村上龙红在人们渴望找到希望上。
  这部小说已经出版了十多年。二○○○年,互联网刚刚普及不久,那时我也才三四年的网龄。书中讲到的电子貨币以及信息交流,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事物,那时还多数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村上的意识很超前。
  《希望之国》的中文版,译者是友人赵晖老师,她翻译过多部日本的文学作品,颇得好评。前几年的一个春天,临近开学,我从国内讲学归来,在成田机场巧遇,她匆匆塞给了我这本新译著。很惭愧,时至今日,刚刚阅读。
  由于小说充满了经济金融等专业知识,翻译起来一定相当困难。然而流畅达意的译笔为中国读者扫除了不少阅读障碍。并且,中译本比原著有了增加。不过不是小说的内容有了增加,而是译者增加了不少注释。对于作品母语国读者不言自明的常识,外国读者就可能产生阅读障碍。对这些方面,知识丰富且熟知日本的赵晖老师为小说添加了不少注释。感谢赵晖老师把这部小说翻译出来,介绍给国人,让国人一起思考希望。除了思考希望,还有方法上的启示,思想乃至学术还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
其他文献
一  探讨文艺创作规律的传统途径,是在创作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提升,并以期指导提高创作实践水平。总结提升的方式,在西方,主要体现为文艺理论与批评及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在中國古代,则常常体现为印象式的评点。评点之学,也正是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古代之所以盛行印象式批评,窃以为未必是因为理论思维与术语不发达,而是在几乎人人能诗的士人世界,以诗一般的语言做出评点,更
期刊
自从高晓松发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感叹后,“诗和远方”便成为时尚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种生活指向。尽管将“诗”与“远方”相并列,未免不恰当地拉大了诗与生活的距离,但把诗定义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却不失为一种深刻感悟,对崇尚名人金句的万千粉丝发挥了启沃作用。而当余秀华以农妇的身份,依循“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古老定律发为歌吟,在媒体的合力报道下,一夜间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坛新
期刊
一、未来已来?  二0二0年悄然降临。曾经觉得那是一个极为遥远的年份,而如今我们已经身在其中了。  依稀记得在三十多年前,读过根据叶永烈先生写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改编的同名连环画(杜建国、毛用坤绘,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年)。中国本土的科幻作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憧憬的二十一世纪是什么样的呢?为了怀旧就去上网搜了一下,不料居然发现有人把其中几页翻拍了
期刊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根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平和作品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上映之后,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和编剧迈克尔·坎宁安(也是原著同名小说作者)受到了各界的批评。国际伍尔夫研究学会的副主席甚至感觉受到了冒犯,直呼“我必须捍卫我的领土”。评论界的不满集中在女影星妮可·基德曼扮演的伍尔夫上,确切说,矛头就对准了影片中“伍尔夫”的那只鼻子。平日里因学
期刊
不知是誰把“acacia”率先翻译成“金合欢树”—它的希腊语词源“?κ?”大约意为“棘刺”—无论怎样,汉语“金合欢树”用在《到婚礼去》(To the Wedding)一书里可谓水乳交融。小说中已经失明的叙述者说道:“一只鸫鸟在金合欢树上唱了起来。鸟鸣,比任何一切都更令我想起万物从前的模样。”被古埃及人和犹太人不约而同奉为圣木的金合欢树,高高擎起华盖般的树冠,带刺的枝条向四方伸展,叶呈羽状,开出满树
期刊
翻开摄影师莎莉·曼(Sally Mann)二○一五年出版的自传《留住这一刻》(Hold Still: A Memoir with photographs,中文版2019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前,我从未料想过会进入一个怎样的故事。莎莉·曼这个名字,至少对了解摄影这一艺术门类的人来说,都不会太陌生—一位给自己的孩子拍裸照的母亲,大概很多人对她的了解都停留于此,其中也包括我。事实上,呈现她三个孩子生活
期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紛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当我们读到岑参这首长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唐代边塞独特的风光,宛然在目
期刊
四、苏轼品水之后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从润州(今镇江)到杭州担任杭州通判,经过金山寺,写了《游金山寺》,其中有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提到的“中泠南畔石盘陀”就是扬子江心南零水。宋代王十朋集注《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引程演注:“扬子江有中泠水,为天下点茶第一。”我们不知道苏轼
期刊
吴应箕画像  崇祯年间的复社,与万历年间的东林书院,后先辉映,在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复社成员都是年轻的知识精英,以文章道德气节相标榜,引领时代精神,澄清社会风气,时人誉之为“小东林”。继张溥、张采之后,吴应箕是复社的第三位领袖人物。  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池州府贵池县人。面对岌岌可危的时局,他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挚友周镳说他,“每扺掌时政,奋髯垂涕,悲愤交作”。最令人称颂的是,他顶住压力起草
期刊
一、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研究的价值  我们使用的城市设施、城市环境、工业产品、视觉符号、服务全都与设计相关。我们以前的很多工业产品,技术陈旧,外观不怎么漂亮,色彩也比较单一,没什么个性。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丰富,从大型国家装备、工业装备一直到日用产品,各种各样都有。在色彩方面,也专门有人在研究和设计,实际运用非常多,比如一座城市的标志色彩,上海选取了折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