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它们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互交叉。通过考察内化与外化的起止点,得到内化的第二阶段相交于外化的初始阶段的结论。对待这个特殊的阶段,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使各种因素以最适当的方式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化;外化;交叉
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性质和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化与外化是两个绝对彼此独立、前后相继的过程。相反,内化与外化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互交叉。确认并研究内化与外化的交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与具体实践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要找出内化与外化的交叉部分,需要先分别考察内化与外化起止点。
一.内化过程的起止点
所谓内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一次飞跃,即将社会发展所许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内化主要是一个认知主体对外界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内在认知过程。内化的起点和终点也就分别是对道德规范认知过程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阶段,简单来说就是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到自知。具体到对思想道德价值体系的认知可描述为:首先从对“思想政治价值体系或某项具体规范”这个认知对象的毫无体验,到对其全面了解;再从全面了解发展到自我接受。第一个阶段是对价值体系的认识,完成了在主观世界中构建一个相应价值体系的工作,但这个新构建的价值体系和认知者原有的价值体系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在这个阶段认知者的价值观还是受原有价值体系所支配,新的价值体系与其说是价值体系,不如说是一个知识体系。因为它不起价值判断的作用,而是用来判断“使用这个价值体系的人”是如何判断的。它解决的问题是:“他们认为这是好还是坏”,而不是“我认为这是好还是坏”。
第二个阶段就是把这个新构建的价值体系转变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描述的重新构建“图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者的原有价值体系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被打破、抛弃、重组,新的价值体系取而代之,并开始支配认知者的价值观。实现了从“他们认为”到“我认为”的飞跃。到此为止,认知过程才算终结,内化结束。
因此,内化过程起点是认知者主动或被动的对未体验过的目标价值体系开始进行主观构建行为时算起。在构建完成后,经过一系列主观认知结构的改变,最终到全面接受目标价值体系,使之指导自己的价值观为止,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完整的内化过程结束。
二.外化过程的起止点
所谓外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二次飞跃,即将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 既是“将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对于外化过程的开始阶段而言,它就传达了两个信息:首先,受教育者已经产生了新的思想道德认识;其次,这种道德认识还未转化为实践。所以,外化可以大致以受教育者的“有知无行”的状态为起点。相应的,外化的终点也就是将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时候。但这样界定未免过于笼统,究竟是在什么条件下,何种程度上做出的实践才能被认为是外化的完成,是偶尔作出的行为还是在社会压力下的产物?
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收尾,主要是研究如何才能将一定的思想品德外显为行为习惯。人们做出某种行为都是出于一定的动力。影响人们产生行为的力也可分为两种,即外力与内力。
外力即是某种强迫力,强迫某人去做出自然情况下他不会去做出的行为。屈从外力,这时他的个人利益就会有所侵害;抗拒外力,自身利益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威胁。如果设想的抗拒外力之所失要大于服从外力之所失,人们就会去依外力的指示做出行为。这时外力就起作用,行为的动力就来自于外力。法律、舆论压力、命令等都算做外力。内力则指出于对自身某种利益的追求而自觉产生的主动行为。如感到屋子杂乱而打扫房间的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整洁的需求,是出于内力驱使下的行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外力或内力的源动力。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导致各种行为过程与动机的互相交错,因此大部分的社会行为均来自于外力和内力合力的作用。没有力就不产生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也就是要在受教育者身上激发出某种内力,在与舆论外力的合力下,使其做出预期的行为。这种内力也源于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追求,一种满足。它来自一种对人皆有之的自我完善、人格升华的渴望与追求。就是这种内力与外力共同将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了实践行为。但在外化的不同阶段中,组成合力的外力与内力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大致是从外力主导逐渐变为内力主导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在内力的主导下自觉的实践思想道德。由内力主导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保证,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强调的,良好的道德是一种社会资本。因为一个社会的总体力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恒定的,用于驱使人们道德实践的力量多了,自然用于其他方面的力就少了。如果每个人都以内力为主导实践思想道德,那么省下来的外力就可用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使整个社会的效率上升。而且内力作为动力也远比外力强迫可靠的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外化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最终把完善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实践思想道德的内在主导动力,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
达到这个要求,外化才能算结束了。因此,外化的终点就是使人们最终以内心的驱使来实践思想道德。
三.内化与外化的交叉
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由内化与外化共同构成的。内化的起点也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外化的终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终点。内化的终点也是确定的,它以受教育者全面接受目标价值体系而终结。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再确定了外化的起点就可以回答内化与外化是否交叉,在哪交叉的问题了。但外化的起点却难以准确的界定,“有知无行”指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有知”就代表对目标价值体系至少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根据上文论述,“有知”状态最迟应从第一阶段结束开始,存在于认知过程的整个第二阶段。那么明明“有知”为何“不行”呢?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有知”还没有转化为“自知”,即目标价值体系尚未转化为自我的价值体系。所以,“无行”状态完全可以存在于内化第二阶段完成之前。也就是说,外化的起点——“有知无行”这个状态应该存在于内化的第二阶段之中,既然外化的起点早于内化的终点出现,这就说明内化与外化是相互交叉的,且交叉于内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有知”向“自知”的转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与外化同在。内化在朝着“自知”的转变中,对目标价值体系的理解和体验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被接受;与此同时,随着内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外化实践的次数也由少到多,频率由低到高。相应的,随着实践的增多,体验的增强,受教育者对目标价值体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这里要说明一点,在理想情况下,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是一致的。某些价值体系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准则,例如含蓄低调的价值观就可直接输出含蓄低调的行为。但某些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价值体系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准则可能滞后于价值体系的发展,出现了行为与思想不符的现象。例如认为乱扔垃圾是错误的,但仍懒于执行正确的行为。公共道德的践行必然会有所牺牲于个体单位的利益,如果行为个体经过价值判断认为其获益无法弥补牺牲时,价值体系就难于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而问题就出在个体对其潜在获益的评估错误上,因为一套成熟完善的公共道德体系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损益比一定小于1,因此,如果正确评估了损益比,价值体系就很容易转化为行为准则。而价值的正确评估则建立在深入完整的理解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好的内化的基础上,因此,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无法割裂内化与外化的,它们彼此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外化的参与,加速了内化的完成;另一方面,内化的不断深入又激发出外化的火种。
综上所述,内化的第二阶段与外化的初始阶段是相交叉的,这个阶段是思想认识逐步深入、实践行为初步产生的重要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并研究这个阶段,对确定实施内化外化相应措施的时机具有重要意义。对待这个特殊的阶段,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使各种因素以最适当的方式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岸出版社,2001.
[6]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作者简介:李沛,(1983--),漯河召陵区人,河南财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内化;外化;交叉
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性质和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化与外化是两个绝对彼此独立、前后相继的过程。相反,内化与外化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互交叉。确认并研究内化与外化的交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与具体实践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要找出内化与外化的交叉部分,需要先分别考察内化与外化起止点。
一.内化过程的起止点
所谓内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一次飞跃,即将社会发展所许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内化主要是一个认知主体对外界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内在认知过程。内化的起点和终点也就分别是对道德规范认知过程的起点与终点。
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阶段,简单来说就是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到自知。具体到对思想道德价值体系的认知可描述为:首先从对“思想政治价值体系或某项具体规范”这个认知对象的毫无体验,到对其全面了解;再从全面了解发展到自我接受。第一个阶段是对价值体系的认识,完成了在主观世界中构建一个相应价值体系的工作,但这个新构建的价值体系和认知者原有的价值体系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的。在这个阶段认知者的价值观还是受原有价值体系所支配,新的价值体系与其说是价值体系,不如说是一个知识体系。因为它不起价值判断的作用,而是用来判断“使用这个价值体系的人”是如何判断的。它解决的问题是:“他们认为这是好还是坏”,而不是“我认为这是好还是坏”。
第二个阶段就是把这个新构建的价值体系转变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描述的重新构建“图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者的原有价值体系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被打破、抛弃、重组,新的价值体系取而代之,并开始支配认知者的价值观。实现了从“他们认为”到“我认为”的飞跃。到此为止,认知过程才算终结,内化结束。
因此,内化过程起点是认知者主动或被动的对未体验过的目标价值体系开始进行主观构建行为时算起。在构建完成后,经过一系列主观认知结构的改变,最终到全面接受目标价值体系,使之指导自己的价值观为止,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完整的内化过程结束。
二.外化过程的起止点
所谓外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二次飞跃,即将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 既是“将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对于外化过程的开始阶段而言,它就传达了两个信息:首先,受教育者已经产生了新的思想道德认识;其次,这种道德认识还未转化为实践。所以,外化可以大致以受教育者的“有知无行”的状态为起点。相应的,外化的终点也就是将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时候。但这样界定未免过于笼统,究竟是在什么条件下,何种程度上做出的实践才能被认为是外化的完成,是偶尔作出的行为还是在社会压力下的产物?
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收尾,主要是研究如何才能将一定的思想品德外显为行为习惯。人们做出某种行为都是出于一定的动力。影响人们产生行为的力也可分为两种,即外力与内力。
外力即是某种强迫力,强迫某人去做出自然情况下他不会去做出的行为。屈从外力,这时他的个人利益就会有所侵害;抗拒外力,自身利益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威胁。如果设想的抗拒外力之所失要大于服从外力之所失,人们就会去依外力的指示做出行为。这时外力就起作用,行为的动力就来自于外力。法律、舆论压力、命令等都算做外力。内力则指出于对自身某种利益的追求而自觉产生的主动行为。如感到屋子杂乱而打扫房间的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整洁的需求,是出于内力驱使下的行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外力或内力的源动力。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导致各种行为过程与动机的互相交错,因此大部分的社会行为均来自于外力和内力合力的作用。没有力就不产生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也就是要在受教育者身上激发出某种内力,在与舆论外力的合力下,使其做出预期的行为。这种内力也源于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追求,一种满足。它来自一种对人皆有之的自我完善、人格升华的渴望与追求。就是这种内力与外力共同将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了实践行为。但在外化的不同阶段中,组成合力的外力与内力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大致是从外力主导逐渐变为内力主导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在内力的主导下自觉的实践思想道德。由内力主导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保证,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强调的,良好的道德是一种社会资本。因为一个社会的总体力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恒定的,用于驱使人们道德实践的力量多了,自然用于其他方面的力就少了。如果每个人都以内力为主导实践思想道德,那么省下来的外力就可用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使整个社会的效率上升。而且内力作为动力也远比外力强迫可靠的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外化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最终把完善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实践思想道德的内在主导动力,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
达到这个要求,外化才能算结束了。因此,外化的终点就是使人们最终以内心的驱使来实践思想道德。
三.内化与外化的交叉
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由内化与外化共同构成的。内化的起点也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外化的终点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终点。内化的终点也是确定的,它以受教育者全面接受目标价值体系而终结。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再确定了外化的起点就可以回答内化与外化是否交叉,在哪交叉的问题了。但外化的起点却难以准确的界定,“有知无行”指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有知”就代表对目标价值体系至少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根据上文论述,“有知”状态最迟应从第一阶段结束开始,存在于认知过程的整个第二阶段。那么明明“有知”为何“不行”呢?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有知”还没有转化为“自知”,即目标价值体系尚未转化为自我的价值体系。所以,“无行”状态完全可以存在于内化第二阶段完成之前。也就是说,外化的起点——“有知无行”这个状态应该存在于内化的第二阶段之中,既然外化的起点早于内化的终点出现,这就说明内化与外化是相互交叉的,且交叉于内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有知”向“自知”的转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与外化同在。内化在朝着“自知”的转变中,对目标价值体系的理解和体验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被接受;与此同时,随着内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外化实践的次数也由少到多,频率由低到高。相应的,随着实践的增多,体验的增强,受教育者对目标价值体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这里要说明一点,在理想情况下,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是一致的。某些价值体系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准则,例如含蓄低调的价值观就可直接输出含蓄低调的行为。但某些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价值体系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准则可能滞后于价值体系的发展,出现了行为与思想不符的现象。例如认为乱扔垃圾是错误的,但仍懒于执行正确的行为。公共道德的践行必然会有所牺牲于个体单位的利益,如果行为个体经过价值判断认为其获益无法弥补牺牲时,价值体系就难于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而问题就出在个体对其潜在获益的评估错误上,因为一套成熟完善的公共道德体系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损益比一定小于1,因此,如果正确评估了损益比,价值体系就很容易转化为行为准则。而价值的正确评估则建立在深入完整的理解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好的内化的基础上,因此,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无法割裂内化与外化的,它们彼此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外化的参与,加速了内化的完成;另一方面,内化的不断深入又激发出外化的火种。
综上所述,内化的第二阶段与外化的初始阶段是相交叉的,这个阶段是思想认识逐步深入、实践行为初步产生的重要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并研究这个阶段,对确定实施内化外化相应措施的时机具有重要意义。对待这个特殊的阶段,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使各种因素以最适当的方式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岸出版社,2001.
[6]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作者简介:李沛,(1983--),漯河召陵区人,河南财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