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课教学中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教育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che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是大家最先接触的公共课程之一,而且也是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乃至新体系的启蒙课程之一,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授一些具有结构性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些涉及结构性知识的教育中,关于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结构性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它广泛地存在于关于人生价值、家庭美德、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以及生态文明等等方面的论述之中。职是之故,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有所认识,以便更好地对之作批判性地继承和传扬传统思想文化的具体内容,最终达到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受用于学生主体的目的。
  关键词 公共课教学 传统文化 结构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一、何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也展开了传统与现代的分化与转化问题。这一时代课题在改革开放后表现出一股又一股的“文化热”现象。不过,由于此时人们不仅对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各有侧重,而且在认识的方法上也表现得很不相同,所以导致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主干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有的认为是道家,有的认为是儒家和道家,最后有人认为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些讨论无疑是对传统思想文化之结构的认识。通过这些讨论,现在我们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即传统思想文化不应作为单一某家的思想文化去理解,而应该作为多家思想文化的共同体去理解。
  那么这一由多家构成的传统思想文化共同体还有没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互补性和开放性来进行一番说明。
  首先是互补性。人们常说,儒家入世,道家离世,佛家出世。又说,儒家治世,道家养身,佛家修心。这些说法虽然不甚全面,但是道出了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道、佛诸家相比之下的各自特征以及对人类需求的互补功能。事实也是如此,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而服务的。道家的修身则更多是指通过大道之个体的养生来成就顺应自然大道的愿望,所以孟子批评其末流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多是对于今世今生的关照,对于他世别生多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而佛教在这方面则广泛汲取人们的智慧成果,不仅有三世报应之说,还有六道轮回之论,甚至有西方彼岸世界之地。所以,儒佛道三家确实为不同人群及其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着丰富而互补的智力支撑,以至于传统社会中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文化归宿。
  其次是开放性。百年来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开放性。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最早是儒家与道家融合,后来又与印度传来的佛家文化融合,现在我们正在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这些融合都蕴含着一种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正是基于构成传统文化诸家的互补性而来。儒家以家族伦理道德为起点构筑现实礼仪制度,道家则以玄妙大道为前提规划人类发展的自然状态,魏晋玄学则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道家的玄妙大道来为儒家礼仪进行论证,最终提出了“夫仁义者,人之性也”(郭象《庄子·天运注》)这样的命题。至于道家道教方面,则最终出现了以忠孝为特色的净明道派;而佛家则出现了强调“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作为日常修行的禅宗。作为宋明理学的儒家则常常被指为“出入佛老,阳儒阴释”,由此也可见三家在思想文化上由互补而呈现出的开放性地融合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的互补性和开放性共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即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从这一特质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做到知己而定位好自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能更好地为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教育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是大家最先接触的公共课程之一,而且也是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乃至新体系的启蒙课程之一,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授一些具有结构性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些涉及结构性知识的教育中,关于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结构性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它广泛地存在于关于人生价值、家庭美德、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以及生态文明等等方面的论述之中。在这里,笔者主要围绕生态文明来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融为一体。这是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有不少资源可以发掘。
  首先是整体观。我们发现,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的叙述结构都蕴含着深刻的整体观。道家以宇宙大道为根本,以顺应自然为原则,将自身视为小宇宙,希冀物我两忘,达至逍遥自在,这无疑是一种天然的整体观。儒家虽然强调仁义的内在基础性,但是也特别强调要将之发挥出来,由近及远,亲民爱物,最终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佛家既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认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都是为了说明内心与外境也是浑然一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这种在宇宙之境下探索实现自我完善的整体论思维模式,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必然有其深刻价值。
  其次是人文性。我们知道,生态文明之所以今天受到如此的重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根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以生态问题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人自身的问题。俗话说,从哪里倒下,就应从哪里站起来。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还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者的力量。这种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的精神,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直的。儒家孔子云:“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所以宋儒强调儒家实乃为己之学。道家《老子》中亦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強调大道的实现要靠日积月累的点滴努力。至于佛家,即便其有“见性成佛”(禅宗)和“念佛往生”(净土宗)这样快捷的法门,也从未有任何派别放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一个共法,所以中国佛家的诸多派系特别强调要止恶行善,主张先学做人才能成佛。
  笔者在这里只是强调了其中比较具有结构性并且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关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资源还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欲望的节制以及对感觉表象的破除和对真理的追求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会起到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大学学习的特点而增强其中的结构性教育;又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不少内容是涉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所以我们在讲授涉及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同主题时,应该特别注意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性进行针对性的传授。本文认为,根据学术界对传统思想文化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应该增强对传统思想文化乃是多家文化的开放性共同体这一总特点的认识,其次还应当结合具体的课程主题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深度发掘,以达到有益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受用于广大学生主体的目的。
  (作者: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所谓“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在鸦片战争时期于中国相遇后碰撞出了异常激烈的火花,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养护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绿化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绿化塑造了完美的校园环境,也对师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校园绿化
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并且提供相关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简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对加强档案信息
摘要: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已经成为全球的关键词。作为高耗能企业,能源成本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相当大的比重,如何降低能耗、开源节流,成为各企业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已“试水”10年,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节能事业的巨大推动力。但运作起来还是遇到诸如部分企业缺乏诚信、专业人才难寻、融资难、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为此,本文仅从加速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应用、
期刊
在城市发展中,随着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如火如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规划编制审批量也是逐年增加,在相关地块的利用开发方面,“以规划占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且从管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制已经进行了多年,有些国企通过改革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也有相当数量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改制后陷入了新的经营混乱。这很大程度与国企改制过程中的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大量流失有关,从而造成了企业的经营危机。为此,企业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从感情沟通、薪酬内外因素、员工离职识别类型等方面和环节,从制度上防止和预警关键人才的流失,降低企业改制成本,增强企业改制效益。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