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求。现行小语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应充分钻研教材,凭借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基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宽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是学生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搞“独裁”,而是当好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并积极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给予点拨、指导;当学生质疑问难后,应以表扬为主,及时给予评价概括,给“创造之人”——学生把握好“创造之时”,创设“创造之天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疑是思之始、学之由。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展开质疑,学生们针对课题先后提出了“圆明园在哪里?”“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潜心研读文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常说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与文章的课题不是相互矛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陈所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大赛。通过激烈的辨析、评议,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写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景观,更能激发读者对“毁灭”的惋惜,对于帝国主义强暴罪行的痛恨,引导、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质疑问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抓住关键词语质疑,紧扣标点符号质疑等等。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常常出现提不出问题或问题提得零乱、琐碎,问题质量不高甚至不着边际的现象。对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提问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应加倍呵护,不能简单否定,以免损伤学生积极性,熄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火炬,是智能起飞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月光曲》一文,《月光曲》这首歌曲的内容文章并并没有直接进行描绘,而是借助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而后引导学生一边聆听配有《月光曲》的朗读录音,一边观看教师演示皮鞋匠的联想内容:①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海上景象;②月亮越升越高时海上的景象;③波涛汹涌的大海,展开想象:你站在大海边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从音乐画面的变化中,感受到贝多芬演奏时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而且领略了大海由静而动的雄伟壮美,感悟出了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体会到了自然美和人格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语教材中,有些文章留有许多“空白”。教学时,教师可借助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例如《穷人》一文结尾,耐人寻味。教完这一课,我启发学生想象: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会怎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的生活虽然比以前艰苦了,但夫妻相亲相爱,和和睦睦,孩子们互相关心,情同手足。有的说:两个孩子长大后,接替了渔夫的工作,支撑起这个家,从此以后渔夫夫妇俩整天悠然自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说:早些年桑娜有一个哥哥因生活所迫,离家出走。如今他变成一个大富翁,回到家里,他再也不让善良的渔夫出海打渔,让渔夫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不仅使课文内容得到较好的延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可谓是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做种多样。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只要我们树立创新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基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宽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是学生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搞“独裁”,而是当好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并积极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给予点拨、指导;当学生质疑问难后,应以表扬为主,及时给予评价概括,给“创造之人”——学生把握好“创造之时”,创设“创造之天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疑是思之始、学之由。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展开质疑,学生们针对课题先后提出了“圆明园在哪里?”“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潜心研读文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常说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与文章的课题不是相互矛盾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陈所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大赛。通过激烈的辨析、评议,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写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景观,更能激发读者对“毁灭”的惋惜,对于帝国主义强暴罪行的痛恨,引导、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质疑问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抓住关键词语质疑,紧扣标点符号质疑等等。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常常出现提不出问题或问题提得零乱、琐碎,问题质量不高甚至不着边际的现象。对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提问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应加倍呵护,不能简单否定,以免损伤学生积极性,熄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火炬,是智能起飞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月光曲》一文,《月光曲》这首歌曲的内容文章并并没有直接进行描绘,而是借助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而后引导学生一边聆听配有《月光曲》的朗读录音,一边观看教师演示皮鞋匠的联想内容:①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海上景象;②月亮越升越高时海上的景象;③波涛汹涌的大海,展开想象:你站在大海边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从音乐画面的变化中,感受到贝多芬演奏时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而且领略了大海由静而动的雄伟壮美,感悟出了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体会到了自然美和人格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语教材中,有些文章留有许多“空白”。教学时,教师可借助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例如《穷人》一文结尾,耐人寻味。教完这一课,我启发学生想象: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会怎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的生活虽然比以前艰苦了,但夫妻相亲相爱,和和睦睦,孩子们互相关心,情同手足。有的说:两个孩子长大后,接替了渔夫的工作,支撑起这个家,从此以后渔夫夫妇俩整天悠然自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说:早些年桑娜有一个哥哥因生活所迫,离家出走。如今他变成一个大富翁,回到家里,他再也不让善良的渔夫出海打渔,让渔夫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不仅使课文内容得到较好的延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可谓是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做种多样。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只要我们树立创新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