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个“老伴”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岁那年,刚退休的我似乎被划进了一个“圈”。老伴体弱,是医院的“常客”,儿子们离家成家建业去了,自己的生活路径就在高校家中和医院之间循环往复。终日在这个“圈里”打转的我似乎被所有人留下,却再也没有人留意。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沉闷中找到一种表达的最适合的方式,爱美应该是每一个女性最自然的感受和表达。八年了,习画成了我生活中的另一个“老伴”。儿时母亲身边花撑上那些白描的绣底成为自己晚年习画最好的启蒙,旧时美丽温情的女子学女红似乎是必修的功课,大家闺秀为消遣,小户女子为谋生,我虽然什么都没算上,却一如今天上绘画特长班的小孙女一样,为那些紧紧绷在撑子上的花鸟图而着迷。也许就是当年那些在布上的轻描给我现在提笔作画的信心,都说人到七十而从心所欲,学业未竟就提前工作,学画似乎只是一个梦想,而今快七十了,从临摹《芥子园》的名家画作,到去文联拜师学技,习画真是一种随心而作。
  儿子问我,习画临摹大家的作品有什么感悟?我说,还真不知他们想的什么呢!只是在陪你爸去医院的时候会更关注路边的花花草草……小鸟小狗,可能病床旁一张台历上的画片,都是我撕下来临摹的范本。这样的习画也许并不专业,但年少梦想的回归,也因阅历不同,在画上的表达更宽厚一些了吧。最近,为庆十八大书画展,我创作了一幅母鸡带鸡崽信步蕉叶下的小作——《竹报平安》,这次又临摹了一幅《盛世荷花》。也许关注生活中的爱与和谐会使作画本身的表达更纯粹、更直接、更天性。没有更高深的感悟,只要是对生活中美好的热爱,都可以挥墨而跃于纸上,抑或一株雍容的牡丹,抑或一只扑枝展翅的鸟儿,这就是晚年的我作画最大的感受。(作者系贵州大学退休干部)
其他文献
每天早上8时30分,冯雯都会准时出现在振东老年公寓,这是她工作了11年的地方,这也是她11年如一日要做的事。开完早晨的例会,大概9点左右,她一天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就开始了。  给老人洗澡被咬出牙印而不知  “给老人洗澡是一天工作之中最难的,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老人一般是一天擦身,一天洗澡,因为给他们洗一次澡真是不容易,要做到天天洗真是太难了。”冯雯说道。  首先是要给老人脱衣服。因为养老院里有
期刊
东光县秦村镇崔站村的宁金升、王俊霞夫妇,自1999年起先后把20多个无家可归、缺少亲情的流浪孤残儿童接回家,义务为他们洗衣做饭、寻医问药、传授技艺,希望他们将来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益。去年4月,宁金升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难以为继,但王俊霞割舍不下还在身边的9个孩子,58岁的她每天奔波劳碌,和儿子一起苦苦支撑这个“大家庭”。  收留的流浪儿来自全国各地  宁金升生前有一支舞狮
期刊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吉祥欢乐的春节是华夏儿女最重视的日子。就要过年了,很多老年朋友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孩子们都快回来了,老人们最盼望的“天伦之乐”就能享受了;害怕的是万一自己身体不争气,高血压、高血脂等老毛病加重,会给大家添麻烦,让孩子们过不好节。  还有很老年朋友反映,现在的春节已经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春节了。本来过年就应该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个年饭,走走亲戚,和朋友叙
期刊
我们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却不喜欢“老年人”这个词,显得暮气沉沉、日薄西山,即使是夕阳红,也离坟墓不远了。我们喜欢“年轻人”,意味着激情、活力、希望。所以造一个新词描述自己:花甲青年;还起了个共用网名“花甲背包客”。  我们希望颠覆传统养老模式,退休前两年就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总的想法是:不在家门口的小公园和医院里度过晚年,遛狗养鸟种花抱孙子的安逸生活,不是我们的期待。我们希望抓住人生的尾巴,活得
期刊
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传统。但对于“恐归族”来说,他们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太多不必要的负担。  回家像真实版人在囧途  28岁的李锋是山东济宁人,大学毕业后在重庆石桥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上班,“尽管春节回家很累,但每年都得回去,算了父母一个心愿”。李锋说,他跟很多人一样,“路程太麻烦,假期太短”让他对春节回家产生了恐惧感。“每次回家就像演一场现实版的‘人在囧途’。”  “春节放假7天,机票太
期刊
年根了,几乎人人都有一笔“债”——人情债。中国是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人情消费无处不在,根据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  人情债:人情事小,面子事更小  人情事小,面子事大,对于钱包的“红色炸弹”,不少网友调侃,人情债还了,也许饿肚子;不还,可能饿死人。也有些在外漂泊一年的打工族为了躲避越来越高的“人情债”而苦恼,选择不回家
期刊
每到年底,当人们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氛围时,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却在“暗潮涌动”,被偷、被抢事件时有发生。近日,北京一小学附近发生不法分子强掳学生案件,之后,记者所住社区也发生入室盗窃案。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治安事件,让人不禁感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风气已不复存在,年底又到了该好好说说安全问题的时候了。  国人最不放心公共安全  2012年12月21日,同事收到一条短信,这是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
期刊
岁月悠悠,52年过去了!时间的流逝,抹不掉少年大脑中的书记!那是刻骨铭心的!那是永生难忘的!在那春光明媚的田埂上高启元书记满怀深情的问话,那眼神,那神态、如此鲜活,在少年脑海中不停地闪动!  那是一幕令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景象!那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春日里,阳光灿烂、春风拂面,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还有随风摇动的花蝴蝶般的蚕豆花、豌豆花,显现出江淮大地一片盎然的勃勃生机!也就是那
期刊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家庭的意义非同寻常。对年轻人来说,春节是个小憩的驿站;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讲,春节是全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贴对联,吃年夜饭。在团圆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其实真正牵肠挂肚的,只是对家以及家人那份萦绕在心中割舍不断的惦念。  如果说春节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变化交替的一座界碑,那么家就是365里长路走到尽头时的一个驿站。回家过年,是游子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一种宿命。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情意浓浓的氛围
期刊
春节将至,大多数在外漂泊的人都将踏上返乡旅程。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仍有不少人做不到。央视调查显示,三成民众一年仅能回家看一次父母。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明确,每年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