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小儿麻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ing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疹为小儿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并发症多,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2006年我巿麻疹流行,本院1~12月共收治住院小儿麻疹1413例,2006~2007年初我巿大面积强化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住院小儿麻疹329例,2008年1~12月收治住院小儿麻疹289例,2009年1~10月收治住院88麻疹例。现将本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收治住院治疗的小儿麻疹35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的35例麻疹病例,男21例,女11例。发病年龄5月~15岁,其中5~8月8例,~1岁8例,~3岁6例,~6岁10例,7、11、15岁各1例。流动人口23例。病例来自昆明市区24例,其中城镇7例,农村17例;昆明郊县城镇1例,农村9例;专县城镇1例。8月以上患儿均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流涕、咳嗽、费柯氏斑、皮疹,均有典型麻疹出顺序,出疹中病情相对加重,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全部病例均有精神、饮食差。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5℃~40.5℃,其中38.5℃1例,39.0℃~40.0℃25例,>40.0℃9例。嗜睡4例,抽风1例,腹泻7例。全部病例均并发肺炎(其中重症肺炎4例),并发喉炎7例,中毒性脑病4例。
  1.2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10.0×109/L(最高20.1×109/L)及中性升高4例,治疗后2例复查正常;白细胞总数正常24例,其中分类中性粒细胞正常10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白细胞总数降低7例,5例治疗后恢复正常。32例C 反应蛋白(CRP)检查均<10 mg/L(正常),3例CRP轻度升高(最高为15 mg/L)。35例胸片检查均为肺炎。34例做了心电图检查,其中窦性心动过25例,正常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度房室传导阻滞各2例,部分T波改变1例。全部病例麻疹病毒IgM检测均阳性。24例做了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心肌酶中,10例天冬氨酸转氨酸(AST)升高,最高达117.0 U/L;15例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67.0~394.1 U/L)升高,为433~1255 U/L;8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LD1,正常值30.0~120.0 U/L)升高,为124~3230 U/L;14例羟丁酸脱氢酶(HBDH正常值75.5~397.0 U/L)升高,为408~1199 U/L;7例肌酸激酶(CK,正常值16.2~211.5 U/L)升高,为227~1073 U/L;1例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正常值15.0~80.0 U/L)升高为198 U/L。
  全部病例分别采集患儿的咽拭、尿标本,带冰运送,交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验并送中国CDC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共分离到24株病毒(尿13例,咽拭11例),经国家CDC鉴定为麻疹H1基因型,属国内优势流行株。同时还对5月~1岁16例患儿及其母亲静脉抽血送中国CDC做麻疹IgG抗体检测,抽血时间在患儿病程3~8 d(其中病程3、4 d各1例),麻疹抗体IgG水平≥1:800为具有保护性。麻疹抗体检测结果:4例患儿未产生抗体,5例患儿麻疹IgG抗体为1:200,7例患儿麻疹IgG抗体为1:800;16例母亲麻疹IgG抗体检查结果:8例、7例、1例麻疹IgG抗体分别为1:800、 1:3200、 1:12800。
  1.3 治疗 入院后即给予积极治疗,选用1~2联抗生素治疗,高热者给予适当的退热处理,并发中毒性脑病患儿积极给予脱水、激素治疗,并发喉炎者加用激素,重症肺炎给予吸氧、有心衰者给予西地兰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31例患儿抗病毒选用赛若金(α 1b干扰素)肌注。连用3 d。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全部病例体温降至正常。35例麻疹患儿中治愈31例,好转4例出院,退热时间1~4.5 d,平均退热时间2.31 d,住院时间3~9 d,平均住院5.57 d。
  2 讨论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己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1]。麻疹并发症多,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麻疹病毒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本文病例中送检35例咽拭子、尿到中国CDC,检出24株麻疹H1基因型,属国内优势流行株。尿的阳性检出率优于咽拭。麻疹是一个古老的疾病,麻疹病毒至今未发生变异。本组病例中可看出,5月~1岁16例患儿小儿感染麻疹后,患儿病程3~8 d(其中病程3、4 d各1例), 12例患儿产生麻疹IgG抗体,其中5例患儿麻疹IgG抗体为1:200; 7例患儿麻疹IgG抗体为1:800(麻疹抗体IgG水平≥1:800为具有保护性)。我国研制的麻疹疫苗疗效肯定。昆明巿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均有散发,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预防接种出现部分盲区,麻疹疫情增加。尤其在2006年,最为明显。在2006年底2007年初本巿加强流动人口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后麻疹疫情明显下降。从本院2006年收治的麻疹病例1413例,2007年收治麻疹病例329例,2008年1~12月收治的麻疹289例及2009年1~10月收治的麻疹病例88例中可看出,接种麻疹疫苗是减少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本文病例中5~8月婴儿8例,>8月27例病例中均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出,麻疹并发症多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全部病例均并发肺炎(其中重症肺炎4例),并发喉炎7例,中毒性脑病4例。麻疹病例多时,麻疹危重病例越多,对小儿的危害越大。赛若金(a 1b干扰素),是采用中国健康人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具有广泛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作用,本组病例中31例应用了赛若金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未发现不良反应。接种麻疹疫苗是小儿预防麻疹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预防优于治疗,按时接种麻疹疫苗是保护小儿免于麻疹的关键。联合国WHO提出于200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消灭麻疹的目标,尚需各国通力协作,加强预防才能达到[2]。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8 19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4 370.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3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分别在开始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末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标准馒头餐以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和C肽,进行胰岛功能分析。同时在开始和3个月结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对病程、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用药对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患
目的 探讨鼻内镜治疗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应用鼻内镜治疗的NIP患者(鼻内镜组)和40例应用鼻外侧切开手术治疗的NIP患者(鼻侧切开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鼻内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0.5±13.6) min和(3.5±1.0)d,鼻侧切开组分别为(72.9±18.8) min和(5.5±1.5)d,两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