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异事 憨姥娘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3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我最愿去姜庄,到了那儿,姥娘会给我吃很多在我家吃不上的好东西。可娘不愿去。爹说,你娘和你姥娘不对事(当地话:不对脾气,有矛盾),去了光生气。说起姥娘,娘就一个字:憨!还说她要不是我亲娘,早跟她断道儿了!我小但知道“断道儿”,就是再也不上门的意思。
  渐渐长大,才知道娘和姥娘的矛盾,是由于姥娘不肯去找政府理舅舅的事。她恨姥娘心太狠,早些年眼睜睁看着我舅舅惨死在自己跟前,现在又眼睁睁看着亲生女儿受穷受累。这个老妈妈子,到死也不想落个好儿!娘说。
  舅舅小名叫姜伢。娘三岁的时候,姥爷因生活困难饿死了。舅舅是三辈单传,姥娘娇得了不得,姥爷去世后,更是拼着老命呵护这根独苗。姥娘重男轻女,吃的穿的先紧着儿子,这是娘从小对自己母亲的印象。舅舅比娘大四岁,很心疼这个妹妹,没事总带着上山摘野果子玩,烤只蚂蚱也惦记着给妹妹吃。姥娘有时会偷偷给舅舅稀罕吃食,舅舅再偷偷给妹妹。多少年后,娘和我说起舅舅,还一脸少女般的幸福神情。舅舅十七岁定了亲,是村后红庙张家的二妮,比舅舅大两岁,长得挺俊。两家都挺满意,商定过了二月二,舅舅够十八岁就结婚。
  民国三十二年,腊月二十九一早,姥娘叫娘去张家送上二斤红薯面。灾荒年月,家里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让舅舅去送年礼,姥娘又要这个面子,只得打发娘这个半懂事半不懂事的小丫头去。娘实在不愿去,倒不是嫌麻烦,人家张家人都挺和气的。娘有个小心思,那就是:哥哥一旦结婚,就会光疼媳妇不疼她这个妹妹了。她甚至有点儿怨恨二妮夺走了她的哥哥。谁知,这二斤红薯面,让她躲过了一场塌天大祸!
  出事的时候,姥娘正给舅舅试衣裳。看到舅舅换上新衣服,精精神神的样子,姥娘说,别脱了,直接穿着拜年了!舅舅说,还是等等再穿吧。姥娘知道舅舅是想结婚穿,就把儿子脱下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炕上。
  突然,街上响起枪声,接着是脚步追赶的声音。姥娘打开屋门,一个穿着八路军军装、年龄和舅舅差不多的小战士,翻墙头跳进了院子,看到姥娘,马上跑过来跪下:亲娘,快着救我!姥娘和舅舅赶快把他拉起来,拽到屋里插上房门。
  快脱了你的衣裳!姥娘把舅舅的新衣服让小战士赶紧换上。听到有人在踹大门,姥娘一把推开后吊窗,说,快跑,后面是苇子地。小战士头也没回就跳窗逃走了。舅舅拿着那件军装,正准备往炕洞子藏,屋门被撞开了。
  因为那件带血的军装,舅舅姜伢被两个鬼子摁在枣树上,一连戳了七刀。敌人故意薅住姥娘的头发,让她眼看着长长的刺刀一下一下扎进儿子的胸膛。舅舅痛苦地叫喊着,滚烫的热血喷溅在姥娘脸上。姥娘心疼地一下子就昏死过去。
  你的心咋这么狠,虎毒还不食子哩!
  进了咱家门,就是咱的客,咋也不能让客吃亏啊!
  你认得人家,人家认得你吗?人家回来过吗?
  我管他是谁,见死不救算个啥,八路打鬼子救中国,人家救咱,咱不救人家,还有良心吗!
  你这么憨,你不心疼自己儿?
  咱儿是儿,人家儿也是儿啊!
  这么多年,她这样回答别人,也像是自言自语。
  姥娘不是不想她的姜伢,逢年过节她都会悄悄来到儿子坟前,大哭一场,坐老半天;她也不是不想她救的那位小战士,在那样残酷的战争年代,谁知道那孩子还在不在人世,如果没死的话,肯定会来看她!
  我哥不能白死。这是娘的说法。她要求姥娘去上访,哪怕去省委、进北京,找各级政府,给舅舅要个说法,或评个烈士,或要个待遇,或者为娘找个工作。人家好多烈士的兄弟姐妹都照顾当了兵、上了班,我咋还在庄稼地里下大力。娘不止一次地恳求,好话说了三千六,姥娘还是摇头:妮儿来,认命吧。那年月,别说冀鲁豫,光咱莘县,八路军、老百姓死的海了去了,评上烈士的有几个?眼下这不愁吃不愁穿的太平日子,行了!
  姥娘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娘和爹还是把她接到我家。许是隔辈亲,我跟她无话不谈。我给她看手机上红故事大赛视频《姜大娘舍子救八路》,她没什么反应,反而指着那位男讲解员说,你舅就是这样的娃娃脸。我问她,你这辈子有后悔事吗?我以为她会说,没能给你娘找个工作呢,她想了半天,说,要是给你舅结门阴亲就好了,他连个媳妇都没娶上。唉,现在不兴这个了!
  姥娘活了九十三岁。孩儿来,埋我的时候,靠你哥近一点儿!这是她对我娘最后的交代。
其他文献
第四天了,夕阳为冷锅冷灶灼上暖黄,沙发上的毛巾被,还是出门前桀骜不驯的样子。  妻是什么时候察觉的呢?  人已饿极,在最后一点思考力从指缝间泄走前,还是把剩下的挂面煮了吧。  等到一碗白水面条艰难出世,电视里的新闻主播已经收拾起了稿件,随后的天气预报显示,城市上空乌云密布。“哧溜——咻”地大吸大嚼间,那晚失言的悔意悄然冒头。小公园里广场舞的声浪强劲,歌舞不辍,蝉响亦不辍。  碗筷搁在水池里,人却习
期刊
这是个很多年以前的故事了。  他生活困難,孩子一堆,就靠他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日子过得饥一顿饱一顿。  父亲心疼他,家里吃点好的,都叫他过去。  一日,父亲蒸了白馍,正好他去赶上,拿出两个给他吃,还给他倒了一大碗热水,笑呵呵看着他吃。父亲忽觉内急,去外面解手,回来见桌上两个白馍已没,那碗热水还袅着缕缕热气,他离开的背影口袋鼓鼓的……  父亲喃喃自语:我心疼我儿,他心疼他儿。
期刊
谁能告诉我,老子去哪了?  我走遍大街小巷,受够了冷眼相向。有好心人,戴着橡胶手套投食过来,我闭上眼,狼吞虎咽。那人说:看啊,长毛狗哭了!那狗流眼泪了!  是的,我就是长毛狗本狗,我血统尊贵,也曾雍容华贵,不信你听听我的名字——公举。我的第一个主人跟男朋友闹翻后就出国了,草率地把我送了人。两年了,这人每天都会给她送来一束玫瑰。上午八点左右,只要一闻到玫瑰花的气息,我就知道是他来了。  可那天她说:
期刊
心上人如天上那轮日,挂在众臣和百姓的心上,也挂在莲儿的心上,莲儿仰面望日,说不清多少爱慕和崇敬。日是君王,莲儿也是日的心上人,是君王的爱妃。  皎皎明月,桂花飘香。君王乘兴而来,莲儿迎驾,心中无限欢喜。君王牵着她的衣袖,说,陪朕赏赏月色吧。  秋枝凝露,花影零乱,转眼到了西塘,荷叶硕大茂绿,挺出朵朵莲蓬。莲儿突生一问,若将你我二人以此处景物作比,如何比?  王说,爱妃如何比?  莲儿说,并蒂二朵。
期刊
茶 缘  安老板喜欢喝茶,他有一把心爱的茶壶。这是一把颜色呈暗紫色,圆中带方的紫砂壶。  安老板是安兴茶庄的老板,方圆数百里都有他的定点茶场。安老板宅心仁厚,对茶农非常好,被称为安善人。  闲暇之余,安老板喜欢看书,那把心爱的茶壶不离左右。  安老板这把茶壶出自制壶奇人老简之手。  制作茶壶需要优质的紫砂,紫砂生泥形状很像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
期刊
四下无人。  曹小站一躬身,泥鳅般穿过篱笆,钻进了茶树林。  茶树林是老毛的。  老毛是外乡人,几年前承包了一大片的荒山,种了一大片的红花茶。茶可不是喝的茶,茶树结茶籽,榨油好原料。老毛又开了一家榨油坊,深秋季节收籽榨油,漫山遍野弥漫着茶油的清香。  据说,那个城里来的四眼第一书记,找了老毛,于是老毛的茶樹林和榨油坊,便成了贫困户的就业基地。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在这儿给老毛打工。  曹小站虽然不是贫
期刊
1959年初春,深夜,金门,古宁头。  海上,大雾笼罩。一阵海风吹过,海对面大陆的灯光,若隐若现。  法官独自在沙滩上徘徊好久了。突然间,他的心脏一阵剧痛,踉跄了一下,好像下午刑场上的那颗子弹击中的是他一样。  坐在礁石上,“ 哗……”脑海里的卷宗,也隨着潮水打来。  十天前,他从台湾来到金门驻军的监狱,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带着脚镣手铐的小个子士兵。他问:你知道吗,金门是一线战地,企图下海逃回大陆被抓
期刊
我已经记不清见了她多少次。  她是这座围龙屋最后一个住户。  第一次见她,我带着一批来自中原的客人,到这里寻访迁徙的脚步。在那个夏日炎炎的午后,阳光越过围龙屋顶的灰瓦,洒在天井的鹅卵石上,碎银一般,也洒在她发白的头发上,如一束光,吸引着我的眼球。她在天井边,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膝盖上放着一个圆形的簸箕,簸箕里装着豆子,全然不顾周围人来人往,也不看一眼站在她身边的我,要不是她手上还偶有细微的挪动,她和
期刊
很多很多年以后,他成了著名的画家。  这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日子平淡舒缓,是自己一直向往的舒适。和从前没有什么不同,他依旧喜欢春天,喜欢荷花与燕子。曾经画过许多荷花与燕子的画,墨汁一点一点在宣纸上晕开成画,淡雅,高洁。  没有了往日的狂喜与焦灼,他的心境变得十分平和。直到一个女孩的出现,她抱着六根莲蓬,对着他浅笑盈盈,小小的梨涡盛满笑意。小手掰开莲子,一个一个取出来,递给他一小把:“莫老师,
期刊
我掉冰窟窿里了。  确切地说,是我的右脚踩进了冰窟窿里。冰水溜进鞋里,刺骨的寒冷向我袭来。  “英子,没事吧?”秀珍过来,伸手把我拽了出来。  “没事。”我打着哆嗦,稍微活动一下右脚,我感到冰水似乎并不满足于浸透我的鞋袜,还想要浸入我脚上的肉和骨头。  “你姑又该训你了吧?”回家路上,秀珍关切地问。  “唉,是啊!”我的忧虑再一次涌上心头。  不知何故,父亲执意将我送到奶家,和奶、后爷爷、姑一起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