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区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了梨小食心虫在无锡桃园的发生规律、越冬地点,测定了不同代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无锡地区的年发生代数与温度有关,年发生5~6代。春季温度较低,越冬代成虫发生较整齐,年发生5代;如早春温度偏高,则第1代发生期提前,造成严重世代重叠,年发生6代。每年高发期在7—8月,后期世代重叠严重。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随代数增加而上升,越冬代老熟幼虫过冷却点在1年所有世代中最高,平均达-10 ℃,可以在江苏无锡地区越冬,越冬地点在树皮翘缝下、老树皮下、枝条锯断处。田间采集幼虫自然羽化率为24%,幼虫的田间被寄生率最高可达57.89%,认为田间保护利用天敌可以对梨小食心虫起到较好控制效果。
  关键词:梨小食心虫;无锡;节律;代数;寄生率;越冬
  中图分类号: S436.62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17-03
  收稿日期:2013-11-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无锡市科技支撑计划(编号:CLE00901)
  属鳞翅目小卷蛾科,是世界性害虫,别称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简称梨小[1-3]。分布于亚、欧、美、澳各大洲,在中国分布较广,各地果园均有发生,目前重发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主要危害桃、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稍;危害梨、苹果、李、梅、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枇杷等寄主的果实;危害枇杷等寄主的幼苗或嫩枝的枝干。水蜜桃是无锡主要出口创汇水果,2008年梨小食心虫首次在无锡桃树上产生较大程度的危害,部分地区桃梢受害率高达50%,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严重影响了无锡水蜜桃的声誉。如不能有效地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势必对江苏无锡地区水蜜桃产业造成严重影响。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显重叠,欧、美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地域、气候及天敌等差异,与无锡市的发生情况可能不一致,国内每年发生代数各地也不一致[4-10]。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装置结合生产期间蛀稍率以及越冬地点调查,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在江苏无锡地区年发生代数及越冬场所,分析了梨小食心虫在江苏无锡桃园的发生规律,以期为制订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发生规律调查
  发生规律调查主要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田间调查试验地点位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供试桃树品种为湖景蜜露,树龄5年,株行距4 m,土壤为偏酸性黄壤土。供试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和诱捕器均购自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芯为橡皮头型(-15 ℃密封冷藏保存),诱捕器为黏胶型。将诱捕器悬挂于树冠北面的外围枝上,距地面约 1.5 m。悬挂75个/hm2,每年从3月中旬起开始观察,每天记录诱集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每7 d更换1次诱芯,每天更换1次黏板,至桃果收获结束为止。根据性诱剂诱集调查数据,分析田间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判断年发生世代。
  1.2梨小食心虫地区越冬情况
  结合性诱剂诱蛾发生情况(始见期、终见期),在桃园中调查树干、锯断枝条、树缝、树皮下、树根周围1~10 cm土层,记录调查到的幼虫数,分析越冬习性、数量,同时考察越冬代的存活率。田间在9月下旬、10—12月、次年1月分别寻找、采集老熟幼虫,寻找部位分为树皮、断枝、枝干、树根周围 1.5 m 范围5~10 cm深土层,将发现的幼虫带回室内25 ℃条件下观察。与此同时,10月中旬在土壤中埋砖,用以收集可能越冬的老熟幼虫。室内利用海尔冰柜(型号:BC/BD-66HA)降温,用万用电表+热敏电阻法(深圳市多一电子有限公司,型号:DY3103)测定不同代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推测梨小食心虫在江苏无锡地区越冬的可能性,结合田间春季调查计算越冬的存活率。
  1.3室内饲养观察羽化节律
  将田间采集的幼虫分为即将结茧化蛹和取食发育态2组,第1组连同桃树枝条放于养虫笼内,桃树枝条的末端插入用瓶盛放的水中,将羽化后的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配对放入养虫笼中,提供市场销售的红富士苹果做为产卵场所,定期检查苹果表面的梨小食心虫卵并标记,待梨小食心虫幼虫孵化钻蛀进苹果内一段时间后,将苹果剖开,取出梨小食心虫幼虫,转移到人工饲料上继续饲养,观察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进度,收集同时间结茧化蛹的个体,观察统计从化蛹至成虫羽化的时间,记录不同时间羽化的蛾量。第2组幼虫取出后单头转移到装有人工饲料的指形管中进行饲养[2][25 ℃,光-暗周期13 h-11 h,相对湿度(70±10)%],收集羽化的梨小食心虫蛾或寄生蜂。对室内饲养幼虫单管放置,统一收集,羽化后的成虫雌雄配对后放于烧杯中,上面用硫酸纸封口,收集梨小食心虫的卵。分3批共收集结茧梨小食心虫573头,每 24 h 观察1次羽化情况,记录羽化头数,分析羽化节律。
  2 结果与分析
  2.1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2009、2010年诱集结果分别见图1、图2。 2009年5月中旬出现1次高发情况,5月20日以后成虫数迅速下降;在7—8月,各有1次种群数量高发,9—10月发生数量逐渐减少。
  与2009年发生情况不同,2010年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早(图2),3月20日即出现越冬代成虫,延续到4月中旬,4月中下旬才有较高的种群数量,5月下旬出现第2次成虫高发期。进入6月后,种群数量持续保持低发状态,直至6月下旬,种群数量较快上升,7月下旬种群有1个发生高峰,8月始终维持较高的发生量。8月中下旬桃果收获结束,停止诱集。
  2.2梨小食心虫在江苏无锡地区越冬情况
  调查发现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但未见在土壤中越冬的梨小食心虫,所有越冬幼虫均在树上发现,主要分布在枝干的翘缝、树皮下,若有修剪的断枝,在断枝的缝隙、树皮和木质部结合处的缝隙内也可以老熟幼虫越冬,以老树皮及缝隙下越冬比例较高,占总调查越冬幼虫数量的87.5%。   各代老熟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结果见图3,各代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以7—8月的较低,越冬代较高。
  2.3室内饲养
  发生危害高峰期从田间采集幼虫进行调查,发现田间采集幼虫自然羽化率为24%。7月19—30日,幼虫发生量和寄生蜂寄生率均在提高,8月8日调查结果,幼虫数量明显升高,但寄生率出现明显下降,8月30日幼虫发生量显著降低,寄生率显著回升,达到57.89%(图4)。
  将田间采集的幼虫在室内进行饲养,在25 ℃条件下观察各虫态发育历期平均约为:卵期4.5 d、幼虫期12.5 d、预蛹期3.3 d、蛹期7.4 d、从卵到成虫羽化共需27.6 d。
  室内饲养观察羽化情况试验中,共成功羽化542头,未羽化31头,根据每天羽化数量,绘出羽化节律图(图5)。在室内25 ℃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结茧后6 d开始羽化,8 d羽化比例最高,结茧后9~10 d仍然有较高的羽化比例,3 d羽化比例均在19%以上。除死亡个体外,全部个体羽化至结茧后 12 d 完成。
  3结论与讨论
  2009年越冬代成虫发生较迟,最早见于5月中旬,由于
  气候原因越冬代成虫羽化较迟,但羽化较整齐,5月中旬出现1次高发,5月20日以后成虫量迅速下降;与此相对应田间水蜜桃开始挂果,新稍也处于高发期。从全年总体看,种群发生高峰期一般在7—8月,7月中旬有1次种群数量高发,9—10月发生数量逐渐减少,此时田间水蜜桃基本已收获完。综合推测梨小食心虫2009年共发生5代,分别为越冬代成虫5月高发,第1代成虫6月下旬高发,第2代成虫7月中旬高发,第3代成虫8月高发,第4代成虫9月陆续低种群数量发生,10月为部分第5代成虫,应该是无效虫口,故推测2009年发生5~6代。由于食物和温度下降,第6代为无效虫口。
  与2009年发生情况不同,2010年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早,3月下旬即出现越冬代成虫,由于温度上升缓慢,整个3月下旬不断有较低数量的成虫出现,延续至4月中旬,直至4月中下旬才有较高的种群数量。至5月下旬出现第2次成虫高发期,应是第1代成虫,与2009年相比,由于温度偏高,越冬代成虫早发,导致2010年1代成虫比2009年早发生1个月。但种群数量始终较低。进入6月后,种群数量持续保持低发状态,直至6月下旬,种群数量较快上升,可能是2010年第2代成虫,至7月由于温度较适合,田间食料充分,7月下旬种群有1个发生高峰,应为2010年第3代成虫,8月种群始终维持较高的发生量,应为2010年第4代,由于前期温度相对不高,造成8月成虫羽化高峰不明显,8月中下旬桃果收获结束,停止诱集,估计8月以后应有1个完整世代,即2010年第5代成虫,利用桃稍或苹果发育至老熟幼虫,结茧越冬,2010年梨小食心虫估计发生6代。
  综合比较2009—2010年梨小食心虫发生情况,2010年发生较早,但由于温度在3—5月维持相对较低的时间较长,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反而受到抑制,直至7月下旬才有较高数量发生。2010年比2009年多发生1代,因此累积了较高的虫口,对2011年的发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调查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田间有效防治[11-14]。
  在发生危害高峰期田间采集幼虫,7月19日—30日,幼虫发生量和寄生蜂寄生率均在提高,8月8日调查结果中幼虫数量与前次相比明显升高,但寄生率反而出现明显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在7月底8月初田间喷施了1次杀虫剂,导致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及寄生率下降,而钻蛀于桃稍或果实内部的梨小食心虫幼虫受杀虫剂的作用较小,此阶段食料、气候适合梨小食心虫的发育,所以出现幼虫数量急剧上升,而寄生率反而下降的现象。8月中旬以后由于果实采摘基本完成,用药较少,寄生蜂数量得到恢复,寄生率显著回升,达到5789%。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合理施用对天敌作用较小的生物杀虫剂可以对梨小食心虫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15]。在本调查中,寄生蜂未鉴定到种,仅知为同一种姬蜂,自梨小食心虫的茧中羽化而出。
  各代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以7—8月的较低,越冬代反而较高,可能与7—8月食料丰富、充足,此阶段幼虫营养状况好,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也强,所以过冷却点与冰点的温度均低于越冬代。但越冬代平均过冷却点在-9.4 ℃,在江苏无锡地区应该可以过冬,与无锡地区性诱剂诱集结果相符合,早春如果温度偏高,则持续不断地有成虫羽化。
  本调查发现,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但越冬地点与相关报道不一致。山西、北京等报道,梨小食心虫主要在树根周围1.5 m范围内深5 cm左右的土壤中越冬[8-14]。在江苏无锡桃园中,没有梨小食心虫在这一范围内越冬,所有越冬幼虫均在树上发现,主要分布在枝干的翘缝、树皮下,若有修剪的断枝,在断枝缝隙或树皮与木质部结合处的缝隙内也可以以老熟幼虫越冬,以老树皮及缝隙下越冬比例较高,占总调查越冬幼虫数量的87.5%。本调查结果可能与地域有关,北方温度较低,梨小食心虫进化出了在土中越冬的习性。
  梨小食心虫结茧后6 d开始羽化,8 d羽化比例最高,但 9~10 d 仍然有较高羽化比例,这3 d羽化比例均在19%以上,而且3者间相差不明显,这可能是导致梨小食心虫田间发生世代重叠的原因之一[2]。
  参考文献:
  [1]陈梅香,骆有庆,赵春江,等.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09(8):144-147.
  [2]杜娟,郭建挺,张亚素,等. 温度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314-318.
  [3]何超,秦玉川,周天仓,等.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J].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5):107-109.
  [4]冯明祥,姜瑞德,王佩圣,等.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J]. 中国果树,2002(4):30-31.
  [5]李唐,连梅力,马平顺,等.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危害调查及防治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5):47-50.
  [6]梁泊,唐欣甫,韩新明,等. 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中国果树,2009(3):57-58.
  [7]四川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小课题组.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中国果树,1982(1):24-26.
  [8]宋晓斌,郑文锋,任锁堂. 梨小食心虫越冬规律调查及防治[J]. 陕西林业科技,1993(1):59-61.
  [9]孙建东. 桃树几种主要害虫的越冬习性及防治[J]. 河北果树,2008(2):17.
  [10]赵忠仁,王元珪,颜桂英.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J]. 昆虫知识,1989,26(1):17-19.
  [11]章士美,沈荣武,熊维镕. 几种昆虫危害桃枝征状的识别[J]. 昆虫知识,1960(6):192-194.
  [12]刘晶华,金伟,侯迎春. 对梨小食心虫测报方法及防治适期的研究[J]. 北方果树,2006(4):48-49.
  [13]刘宗林,贾颂. 应用预测预报技术指导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1997,22(2):34-36.
  [14]孟宪佐,汪宜蕙,叶孟贤.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大面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J]. 昆虫学报,1985,28(2):142-147.
  [15]冯建国,张 勇.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88,25(6):344-347.朱成刚,吉沐祥,吴祥,等. 阿维菌素与茚虫威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120-121,136.
其他文献
摘要:为明确代森锰锌与嘧菌酯混配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2008—2010年开展混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与嘧菌酯以5 ∶5比例混配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与使用嘧菌酯单剂防效相当,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百菌清,并且对马铃薯增产效果最突出。代森锰锌与嘧菌酯以5 ∶5比例混配,可获得对马铃薯早疫病较好的防治效果,并能降低嘧菌酯使用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关键词:杀菌
期刊
摘要:在实验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纸碟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值<10 mg/L),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1218 mg/L,其次依次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氟硅唑微乳剂、25%啶菌唑乳油、5%己唑醇悬浮剂、10%腈
期刊
摘要:水分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基本外部环境条件之一,配制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土壤水势梯度(-0.2~-1.0 MPa),测定紫穗槐的萌发数量、生物量、叶绿素SPAD值等指标,以期研究水分胁迫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水分胁迫与种子最终萌发率的线性回归方程:y=-0.034 8x2+0594 7x+0.646 6,得出紫穗槐种子萌发的耐旱极限值为-1.0
期刊
摘要:用5种不同浓度(0、0.05、0.10、0.20、0.30 mg/L)的天然油菜素内酯(NBR)溶液分别浸泡黄豆、绿豆种子,结果表明,天然油菜素内酯(NBR)处理可以提高黄豆、绿豆的发芽率、轴根比,并能促进芽苗的生长,其中0.05 mg/L浓度处理的黄豆种子发芽率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25.0百分点,芽长增加了4.33 cm;0.30 mg/L浓度处理在促进绿豆种子发芽率和芽苗的生长方面效果最
期刊
摘要:为了比较发酵床模式和传统水冲圈模式下生猪的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血清抗体的差异,于2012年11月以及2013年5月在江苏省阜宁县22个镇(区)分别采集生猪血样1 313份(发酵床602份)和1 235(发酵床563份)共计2 548份,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猪瘟、猪蓝耳病和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结果显示:2012年11月和2013年5月发酵床模式下猪瘟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7%、97
期刊
摘要:为探明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寡雄腐霉、超敏蛋白、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乙蒜素、氨基寡糖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对草莓枯萎病菌的EC50分别为0.790 2、5.256 9、6.911 0、10.855 5、27.623 2、29.558 4、29.976 1、35.584 1 μg/mL。草莓枯
期刊
摘要:以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定植基质对番茄幼苗定植后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定植基质均能提高番茄的缓苗率,促进番茄定植后的生长,提高前期产量,其中S4处理(0.8%CAA+1 000 mL蛭石)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促进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番茄;保水剂;定植基质  中图分类号: S641.2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26-02  收稿日期:
期刊
摘要:从5个不同品种蓝靛果忍冬(Lonicera edulis Turcz.)果实中提取酚类物质,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抗氧化性能分析,并对抗氧化性综合指标最高的品种建立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蓝靛果忍冬果实中酚类物质对各种氧化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其中选育品种C0307抗氧化能力最强。取蓝靛果忍冬的枝条进行水培,长出的新芽作为外植体,根据芽的分化率确定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与激
期刊
摘要:为探讨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适宜的扦插基质,分别以草炭+园土、蛭石、珍珠岩、蛭石+珍珠岩为基质,对其扦插成活率、根系和新梢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炭+园土为扦插基质,扦插苗的根系总生长量、根系鲜质量和根系干质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新梢总生长量、抽生新梢数和新梢干质量表现为草炭+园土基质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综合分析认为,草炭+园土是千屈菜嫩枝扦
期刊
摘要:为掌握一串红光合日变化特性,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一串红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串红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单峰型变化,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发生,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呈“W”“M”、倒“N”趋势变化,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气孔导度(Gs)对Pn的影响较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