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提取·现卦·分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159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理论认为,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光有灵魂,不成人体;只有观点,也不成文章,古人在谈论文章时所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是强调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材料的储备与使用,十分重要。在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写作”部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充实”就与材料有很大关系,而发展等级更是直接提出“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的具体要求。素材原指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我们平常所说的“材料”是个广义概念,就包括素材。
  我们知道,考场作文是指令性很强的一种特殊写作,这种写作,立意点有限,文体有规定,时间和字数都有一定限制,加之写作情境的特殊性,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素材“短缺”现象,尤其是在事实类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更多学生往往搜肠刮肚,望“题”兴叹,难以有效地调动出和运用好作文素材,以致作文出现内容空洞、素材贫乏等现象。那么,在考场作文写作中,如何有效应对素材枯竭的问题呢?下面,笔者根据素材运用的四类具体现实问题,提出四种应对策略。
  一、“没有料”:刻意准备,以简驭繁
  作文素材运用的第一类常见问题就是没有可用之“材”,也就是考生觉得自己肚子里“没有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容的就是这一情况。没有素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积累,因此,解决“没有料”的突破口就在于积累。对于备考时间比较紧的考生来说,如何有效地积累素材呢?笔者以为要做好八个字:刻意准备,以简驭繁。
  所谓“刻意准备”,就是按照素材类型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素材,并强化记忆。从考场作文的实际出发,考生应当刻意准备好三类作文素材:事实性素材、思想性素材和意象性素材。事实性材料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主要指以人物中心的相关事件;思想性素材指的是经典著作或思想家的理念性内容,尤其是某些重要的思想命题;意象素材指的是某些经典性的文学意象。所谓“以简驭繁”,就是说在刻意准备素材时,切不可贪多求全,多则易散,记忆负担会加重,而要选择辐射性广、内涵性大、延展性强的经典素材,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积累效果。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材多用”,其运用基础就在于材料本身的延展性。
  比如“思想性素材”,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是一个可以以简驭繁的思想素材,这一思想与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自知者明”,可谓相得益彰,无论是谈人生、理想、创造,还是环保、进步、自由等等,这一素材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应对素材枯竭问题,考生就应当刻意准备好类似的一些素材。
  二、“想不起”:编码记忆,线索提取
  有很多考生在备考时,也熟悉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但是考试时,往往不能够准确而快速地提取出相关素材,这就是“想不起”的问题。
  “想不起”并非“没记住”,而是“已记住”的基础上,没办法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如果在写作时未能有效提取积累过的素材,那么,作文素材的备考,往往也就等于落空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素材的提取甚至比素材的记忆还重要,因为记忆素材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取和运用,只有能顺利提取出来的素材,才算是写作的“有效素材”。为什么会出现“想不起”情况呢?根本原因在于,素材缺乏有效的“提取”机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在缺乏系统的信息前面,记忆量非常有限。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平时熟悉很多素材,但写作时往往不容易想起来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编码记忆,线索提取。
  所谓“记忆编码”,就是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要想有效提取记忆信息,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意义编码,即在意义层面上加工,把信息和存储的知识联系起来;二是形成线索,即将线索与信息一起存储以利于其后的提取;三是练习巩固,即广泛练习以使编码和提取中所涉及的加工过程越来越快,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很多考生,虽然很努力去积累各种素材,但是往往缺乏对素材的加工意识,积累的素材因为缺乏有效的意义编码,未能有效地分组和归类,而且也没有形成线索,当然在紧张的考试中,素材也就容易“想不起”。因此,应对素材枯竭的问题,考生应当有意识地加强素材的整理工作,通过数字联想或其他方式,形成素材的提取线索。
  三、“想不到”:现卦取材,取舍恰当
  材料是观点的“支柱”。绝大部分考生,在考试前,或多或少总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特殊性,难免有些考生在面对作文题时,会头脑“空白”,愣是“想不到”什么作文素材,有时候越是努力回忆“作文素材”,越是“想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应急策略呢?其实,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维,每一考生都有很多现成的素材资源,笔者将这种应对策略概括为:现卦取材,取舍恰当。
  现挂原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对于“没有素材”的考生来说,到底有什么现成的素材资源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来寻找素材。
  1. 取材于自然。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深广的物质基础。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或写作主题,都可以找到与自然事物的联系。因此,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就能窥探到各种各样的作文素材。比如“鸟儿”是每个人都见到过的自然事物,只要我们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2015年广东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的素材就是取材于大自然: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2015年广东考生《走进香山之中》
  2. 取材于背诵。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即使不能完全背诵,至少也可以背诵一部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背诵内容其实也是我们储备的作文素材。可惜由于思维定势,很多考生,在潜意识中往往把背诵和写作截然分开,未能将两者有效打通。其实,面对作文主题时,我们完全可以在我们能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中,寻找出相关度比较高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我们的作文素材,比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蜀道难》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规定的背诵内容,2015年广东一篇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即取材于此: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
  ——2015年广东考生《远近结合 感受自然》
  3. 取材于自我。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个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素材宝库,在我们积极储备“身外”的作文素材时,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自己”这个部分。事实上,当前的高考作文评价,也越来越看重考生是否能“写出自己的生活与思考”,因此,在面对作文主题时,考生完全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回顾一下“自我的生活”,包括审视自己的成长路径,探寻自己的心灵轨迹,挖掘自己的生活故事,捕捉自己的感动经历等。文章总是反映人生的,每个人的人生总会与要写的文章,存在各种联系。比如,2015年广东一篇优秀作文,就以自己小时候跟外婆在一起的一段美好往事作为素材: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
  ——2015年广东考生《带您去看花海》
  四、“用不上”:变换角度,扣题分析
  运用作文素材,除了上述的“没有料”“想不起”“想不到”等问题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考生肚子里“有料”,又能想得起来,但就是觉得没有一个素材是合适的,笔者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用不上”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素材一定要和主题相统一,这就意味着,确实存在一些素材与主题“不相吻合”。但好的作文素材,往往因为内涵丰富而具有极强的“延展性”,所谓“用不上”,可能问题不在于素材本身,而在于使用素材的考生自己,古人讲“守着宝山不自知”“守着粮仓却挨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关键原因在于,考生缺乏变换意识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对的策略为:变换角度,联系分析。
  角度决定价值。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说明,认识事物时,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如果我们将某一个作文素材看成“一座庐山”,那么,当我们变换角度时,也会获得素材的“不同价值”。很多时候,那些看似用不上的素材,如果变换一个角度,则会与作文主题很吻合。因此,考生平时在积累素材时,应当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和把握素材,真正做到“吃透”素材。变换角度之后,如何将素材与作文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呢?这就需要学会“联系分析”。素材能不能用,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的“分析能力”。所谓“分析”,就是把素材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选择其中一点或两点加以扣题解析的过程。
  在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的作文题中,一位考生提炼出了“遵规守范,呵护生命”的主题,文中运用了“流水河岸”的这一作文素材。在一般人看来,“流水河岸”与“遵规守范”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当然也就属于“用不上”的材料。但是,如果我们从控制与被控制的角度来看,这就不失为一个很形象的作文素材。河南的一位考生,将“流水河岸”与“规矩”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流水”代表着一种“自由”,而“河岸”则视为一种“规范”,并扣题分析,丝丝入扣,有效地解决了“用不上”的素材困惑,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素材运用示范:
  其实,人的自由就如那时而奔腾不息、时而缓步慢行的流水,向着一定的方向,自由自在地流淌,但是不要忘记,流水的自由也必须受到河岸的限制,那默无声息静守河水的河岸,就是流水面对的“规矩”。如果有一束不守规矩的浪花,受了风的鼓动,变得任性而狂妄,跃到岸上,与“规矩”作对,等待它的必定是被理性阳光蒸发的厄运。如此说来,河岸其实既限制了河水的自由,又保障河水不息的流淌。交通法规,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的自由,却又在静静地呵护着你的生命。遵守了,就有了保护生命的安全带;违犯了,就会把生命置于险境。
  ——2015年河南考生《遵规守范,呵护生命——致违规驾驶的陈先生一封信》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材料是写作的资本。资本雄厚可以增添作家的自信,写起来放得开手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考场作文的写作。素材枯竭是所有考生都会碰到的问题,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枯竭”的意思是“断绝、用尽”,其反义词是“充足”。其实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写作的起码要求是“拥有素材”,本文从四类具体的素材运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种应对策略。笔者以为,考生只要将这些策略落到实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解决素材枯竭的问题。
  责任编辑 彭 琳
其他文献
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被送回安徽,上了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  这是一群“候鸟学生”,学校上一个月课放10天假,放假的时候学校安排车送他们回上海。  他们的户籍在安徽农村,但心中的家在上海,虽然那里没有他们的户口、房子,但有他们的父母。  要么是流动儿童,要么是留守儿童,甚至是既流动又留守的再迁儿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冠以这样的名称。  “我不想给他们污
2017年语文高考在万众瞩目之下如期而至,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又有多处尝试与突破。但一切皆在考纲之内,形式的灵活代表了出题者的智慧与艺术,能力考察点依旧锁定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本文将针对一般论述类文章,尝试总结2017年高考这一题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嗅觉灵敏,打破思维惯性  (一)相较于近3年全国高考卷,2017年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有两大创新。  其一,题干设置略施陷阱  这是近三年课标全国I
2020年的高考硝烟还未褪去,2021年的高考备战已经“磨刀霍霍”了。众所周知,每年的高考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更是过尤而不及:大街小巷议论纷纷,头条报刊不遗余力,甚至生发无数有关写作锦囊妙计的书籍,欲以受到青睐。为了让众多考生在备考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此提高考场作文分值,笔者结合近20年的作文教学和写作经验,分享给各位高三学子一个小小的实用妙招,即用好人称,著写华章!  一
高晓松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眼前不只有苟且,也有诗、梦想与温情。孔子深陷困厄依然弦歌不绝;韩愈被贬潮州犹能驱鳄兴学。俞敏洪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顾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面对生活,是得过且过还是心向远方?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是痛苦迷茫还是兴高采烈?这都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与选择。  心志坚定,可出淤泥而不染;品性不纯,入芝兰之室难品芳香。豁达者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构成的共同学习的组织,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概括为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强调教师的共同目标和兴趣。  教师专业发展关乎教育的发展与成败,板厂小学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以“文化、制度、技术”三维度的保障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三层次教师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教
2017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整体来说今年的物理考题难度与2016年试题基本相当,略有下降,区分度不是很高,但依然能够充分考出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命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其运用,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能力和物理探究的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高考改革的“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的
年年高考,年年关注,不平凡的2020年高考,各科评卷已经结束,结果已尘埃落定。今年高考作文出题备受好评,作文材料虽是古文,但比较通俗易懂,话题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能写出高度。素材来源于课本,体现立足教材的决心,内容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对考生有积极的人生引导意义。以下是笔者根据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结合本次高考作文评卷要求,对本次高考作文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及下水作文评析,提炼出考场作文高分
第一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Need Effective Language Courses?  Malvern House London is an independent English language school which was set
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在引导中学语文走向真实阅读和强化考生思维逻辑训练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从近些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看,语文试题测试功能的区分愈来愈受到命题人的重视。整体上看,语文全卷六道大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检测功能。  第一大题共四道小题,被广大高三师生简称为“前四题”,它主要检测考生语音、词汇、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语文能力。第二道大题共七道小题,主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的发展中,最弱势的一方就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扶贫讲过一句朴实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非常切实,扶贫攻坚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重要的发展目标。  本届论坛以“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聚焦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