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与教师见解相左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sdr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有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与教师是不一样的,这时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换位思考、区别对待。若是学生的见解不对,可以用活动、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斥责反驳。
  【关键词】学生见解 教师见解 还原活动 讨论辩论
  近期在三(4)班上科学课时,笔者遇到了一件事,让笔者十分懊恼。
  这节课的内容是《气候与季节》。当笔者讲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们观察书上的四幅秋季图画时,笔者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啊?”这个问题在其他班级笔者也问过了,学生们都能回答是秋天,由此笔者可以再问:“秋天里除了有这些气候特征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气候特征?”从这里可以引出“季节”概念。但是在三(4)班,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班上有学生说是秋天,却有更多的学生说是夏天、冬天、春天。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故意捣乱嘛!笔者心里挺生气的,可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笔者又不能直接驳斥他们,只好耐着性子问:“为什么你们会这样认为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春天也有凉风啊!”有的说:“春天也会小雨绵绵的。”还有的说:“夏天也有雨,冬天也可以穿上毛衣啊。”原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不对呀,书上明明表示的是秋天哪!虽然不能跟他们生气了,可是这个秋季的概念不能和其他的季节混淆,否则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笔者只好带着他们反复看图,百般解释,可学生们还是绕不过弯来,结果这个问题纠缠了半节课。笔者心里一急,对他们发起火来:“明明是秋天,不要再说了!”学生们闭上了嘴,有的还在下面小声地自我安慰道:“书上就写了秋季吗,我们还讨论什么!”
  由于这节课出现了这个突发事件,课没有上完。课后,笔者十分懊恼,一天的好心情都被这节课破坏了。可是事后冷静下来一回想,发现还是自己做得不对。由此,笔者想到,当学生和教师的见解相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换位思考,从其他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见解,而不是采用“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顺应教师的见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和调整,笔者发现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概念、区别分类时,不动声色,随学习的深入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气候与季节》时,笔者第二次在三(4)班上这节课,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时笔者不再说就是秋天了,而是问学生:“上节课你们认为图上的是春天、夏天、冬天,那么你们来说说看,这些季节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认识,笔者把他们的看法板书下来。这时,笔者又问他们:“根据你们的想法,秋天和春天、冬天、夏天差不多嘛!那么我們干吗要分四季啊?”学生们这时又开始反驳笔者了:“不对!春天的雨很细,但天暖和起来了,而秋天的雨是下一场凉一场。”“夏天下的是雷阵雨,雨很大。”“冬天不但穿毛衣,还要穿棉衣、羽绒服。”笔者笑了,原来他们能够分清各个季节的特点啊!这在前一节课花了半节课时间和学生解释的问题,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学到的知识越多,对问题的认识越全面,理解得越深刻,就很容易发现自己一开始的认识有偏差,从而能进行自我纠正。
  二、在观察事物有偏差时。用活动还原事物最初状态来找到真相
  例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有一个错觉图要学生们来判断。有的学生在用尺子量过后,还是认为两条线不是直的。于是,笔者就带着学生重新画一遍这个图,在完成后,学生发现果然会觉得这两条线是弯的,这就说明仅凭观察是不准确的,还需要靠工具来进行测量。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这种找真相的活动,比教师的口述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理解概念、记住知识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三、在实验结果上出现分歧时,利用汇报,充分讨论,找到解决办法
  例如,在学习《把液体倒入水中》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顺序把蜂蜜和油倒入水中,很多小组汇报的结果都是油在水上、蜂蜜在水下。只有一个小组汇报说油也在下沉。笔者很奇怪,就拿起他们小组的试管仔细看看,果然,油虽然在水上,但有一小股黄色液体在慢慢下落。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这组学生的实验步骤是先倒油再倒蜂蜜。于是,笔者问全班学生:“能给这个小组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吗?”学生们根据他们的实验情况分析出:油和蜂蜜颜色接近,由于蜂蜜流速较慢,还在慢慢下沉中,所以让人误以为是油在下沉。这组学生恍然大悟,由此笔者也引导他们在观察时应做到认真仔细,不要因为观察时出错而导致认识错误。由这节课笔者想到:其实,很多实验中学生的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汇报形式,充分地阐述他们的实验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为他们找原因,分析在哪一个环节上与其他小组不一样,从而确认哪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最接近事实真相(这也是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知识或能力的手段之一),使学生们的见解一致。这样做可以避免因实验错误而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出现,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理解掌握得更牢固,甚至还能从实验中提出新问题,将研究拓展、深入。又如,在学习《认识液体》时,学生测试牛奶、蜂蜜、油、水四种液体的流动速度,但测量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小组油流得最慢,有的小组却是蜂蜜流得最慢,到底哪个小组的结果对呢?细问之下,学生们为了保证实验结果正确,也做了好几次测试了。于是,我们利用汇报时间详细地让各个小组介绍了他们的测试过程,从而分析出:(1)可能因为每种液体的量控制得不够一致;(2)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3)与大家所带的油、蜂蜜的种类不同、浓度不同有关;(4)与使用同一支滴管使液体混合了有关。有了新问题,大家研究的兴趣更浓了,于是笔者建议学生们在课后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继续研究,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汇报。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出现的问题,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扎实地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研究的方法,把科学研究带到课外,培养了学生主动研究的意识,锻炼了研究能力。这样做既不耽误时间,又充实了讨论环节内容,还能让学生学得更有劲儿,真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教师的见解都是从教科书介绍的科学知识以及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当中形成的,尽管教师的见解大多数时候对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有指导作用,但教师的见解也不一定都对,尤其是在今天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师的见解也不能作为“权威”而不可动摇。因此,当学生的见解与教师相左时,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换位思考、区别对待。若是学生的见解不对,可以用活动、讨论、辩论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适当解释,而非斥责反驳。若是教师自己的见解有偏差,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就要及时纠正。总之,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学习到最接近真相的科学知识,这样才会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辽西黑山—彰武地区分布有一系列早白垩世断陷成因的陆相盆地,其中以八道壕煤盆地含煤性最好。本次工作在八道壕煤矿深部勘探区,采用二维地震、钻探、测井等对八道壕组进行了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
根据地层露头和钻孔资料揭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兴隆含煤区石炭二叠系进行研究,划分了短期、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研究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是以基准面上升
教师细读文本,精选内容,提炼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能使学生充分体会文本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促进阅读教学品质的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教师与学
在当前阅读环境下,提倡学生读“有文脉的书”,引导学生抓文章的脉络,开展整体阅读。即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整体感知,而后回归整体,全局把握,从而
对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可燃有机矿产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到勘探试验都证明,同属沉积圈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有机矿产,无论在成因还是在演化上,既有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新形势下,加快地勘经济发展,提高地勘单位竞争力,是事关地勘队伍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加快地勘经济发展,重点在领导,关键在一
根据煤层气储层实验室分析确定的体积模型(碳、灰分、挥发分、水分),以测井曲线予以评价。其中以自然伽马测井确定湿灰分,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湿分主要是泥质且泥质不具放射性元
阐述了第一勘探局的创新企业发展思路战略构想,在继续坚持“大地质、大市场”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市场机遇,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主业
【摘要】“概念”是小学数学的“细胞”,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概念具有多种特质,如过程性、结构性和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建构之需、呈现学生建构之态、彰显学生建构之美。   【关键词】“学力”视角 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   概念是数学的“细胞”,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学生数学学习,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还是“统计与概率”等都绕不开概念。基于学生“学力”发展视角,教师要将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