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与具体的人事相联系,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意识。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儒家之仁的底线要求。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其他文献
同经济主义中心一样,伦理中心主义也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发展观,存在诸多理论困境与深层问题。把握社会发展总体逻辑,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发展统一性与发展多样性、
现代性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转换与道德定位,它实际上完成了一场生存价值重心和生存样式的彻底转换。这一价值最深刻的转换是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有用价值成为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