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考向】
  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考查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治理措施;结合国际油价、矿石的价格变动考查资源的分布、影响;结合流域的洪涝灾害、湖泊面积的变化考查湿地的生态作用及保护措施;结合重大污染事件考查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结合我国每年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等考查国家和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作用。近年来主要考查了气候变暖及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从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统计图表、文字材料等为主,要求考生结合环境问题所在的区域地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能力和意识考查上看,侧重考查读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重点剖析】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1.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
  2.当代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而以人为原因为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强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①人类尊重环境规律:对立性向统一性转化,人地关系协调,对人类产生有利或无害的影响。②人类违背环境规律:统一性向对立性转化,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势必会反作用于人类和人类社会。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1)化石燃料的分布特征:不均衡
  (2)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中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与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强调: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而泥沙被携带到下游的湖泊中并沉积下来,又会造成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又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还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拓展延伸: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如下图: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类型、表现及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建设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防治石油泄漏。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3)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强调: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原料”,若采用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变废为宝,其利用方法、利用成分和优势见下表:
  3.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拓展延伸: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分析: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②南方降水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至地面。③南方地形多以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我国与欧美酸雨类型的不同:欧洲、北美的主要能源为石油,酸雨类型为硝酸型酸雨;而我国以燃煤为主,多为硫酸型酸雨。
  五、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及目的
  2.环境管理的手段
  3.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4.公众参与
  (1)民间环保组织的优势及作用
  (2)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典例分析】
  例.(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表2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1)指出占用和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直接看出,占用耕地比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小、平均海拔低;增补耕地因坡度大、海拔高,开发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进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第(2)题,可从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创新演练】
  1.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10年8月9日报道,根据安徽环保局提供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巢湖湖区共有约20平方千米蓝藻集聚,占巢湖总面积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东半湖东南部,并有局部暴发的趋势。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
  材料二 蓝藻发生趋势与气象条件关系表: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蓝藻暴发属于________污染。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巢湖蓝藻暴发的原因。
  (3)请为巢湖蓝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4)环境管理的手段除了环境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手段、________手段等。
  4.绿色消费正在全球兴起,成为时尚。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是绿色产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哪两个环节?
  (2)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参考答案:1.(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对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2.(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后,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
  3.(1)水
  (2)高温、降水少、风速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3)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巢,增加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
  (4)行政 法律
  4.(1)原材料采集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制作。
  (2)节约用水;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不吃野生动物等。
其他文献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对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税务处理的影响,并针对"营改增"试点地区的融资租赁业务出租方的会计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建议:初始直接费用不应重复
一、2011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趋势  1.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点。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都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其中地理特色较强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壳物质循环、天气与气候、水循环与海水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问题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生产活动(农业、工业、交通)区位分析、区域特征、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  2.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世界典型国家为研究对象,与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美国占据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绝对优势,中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滚滚向前,初中体育有效课堂模式也目不暇接。本文作者通过以情感人、以生为本和反馈评价等三方面论述了初中体育有效课堂“三步走”策略。  【关键词】以情感人 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 反馈评价 乐学境界    随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体育教师以《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大胆探寻有效课堂的教学规律,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
[背景材料]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18日的领导人会议,约130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讲话时承诺将努力实现甚至超过减排目标,中国的减排目标不与任何国家挂钩,并称中国节能减排力度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承诺表示赞赏。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