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夏季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地球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8年川藏铁路沿线区域气候特征.研究了2014—2018年夏季气温日较差(DTR)的变化趋势,以及2014—2018年夏季DTR与地面太阳辐射(SSR)、总降水量(TP)、总云量(TCC)、海拔(DEM)和地表平均蒸发率(ME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2014—2018年气温上升明显,温度升高达到1.8—2.0℃.区域降水集中,夏季多冬季少,降水东部多西部少.DTR在2014—2018年处于下降趋势,趋势为东部大西部小,南部大北部小.DTR与SSR呈正相关(PTCC>TP.
其他文献
在对14C测年数据进行校正时,由于大气14C本身波动的原因,其校正曲线出现反复波动,从而形成可持续上百年的放射性碳平台.其中“哈尔施塔特平台期”发生在800—400 BC,占据了考古学文化中早期铁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段.该平台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14C数据校正误差达到数百年,并且无法单纯地通过增加样本量获得更精确的遗址年代信息.全球很多地区在当时尚无可靠的文字记录可依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难以做进一步的分期.本文以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存为例,分别介绍树轮交叉定年、14C摇摆匹配、贝叶斯
基于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s斜率估计和小波周期等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交叉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气候的环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1961—2018年平均气温以0.35℃·(10a)?1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气温的上升主要来自于年均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0.39℃·(10a)?1,P<0.01);在季节变化上,平均气温、平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