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源动力,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是我们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初衷。
我曾在数学探索班上了两节课,课上,我讲了牛顿,讲了瓦特,讲了学习数学就应该爱提问题,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孩子们听得很有兴趣。最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有趣的数字串,还有如何准确判断未来是星期几的课。学生很活跃,我清晰地记得当学生算出未来一年后的今天是星期几的时候,看到我通过电脑万年历查出和他们的答案一样的时候,学生疯狂地蹦了起来,他们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回想起整节课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充满善意的激励,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给我们的数学课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乐于接受数学课。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这个过程中,经历思维的磨砺,最后又有解决问题正确后的成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刺激更大。
当我们记住一些东西,往往是因为对我们的刺激很大,或喜欢,或厌恶,或惊讶。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一些困难,教师不去过早的干预,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把题解答正确,这其中的收获远远胜于来自我们教师给予的评价。所以,想说明这样一个意思,教师自身在做好教学评价的时候,更要关注让学生自身多获得一些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二、常态课堂中需要我们关注的
曾经听了两节数学课,数学课上教师花费的工夫不小,并且也在积极地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中学到的很多东西,但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常态课的一种思考,有一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1.关于一节课的“性价比”问题。提到性价比大家就都明白了,买东西会考虑性价比,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这件东西值不值?上一节也是如此,我们花费很多心思设计教学环节,花费很多时间做课件,用了很多手段,教师累得够呛整节课上满场飞,那么所得到的收益如何呢?学生是否真的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需要我们思考,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抓住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高效的理解问题,这些可能更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的东西。
2.教师不是“裁判”。课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便紧接着问:“对不对?”学生说:“对”“对吗?”“不对”。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不是裁判,更不是变换音调让学生当裁判,长期以往,学生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就发生了偏移,他们不考虑题做得怎么样,而考虑教师要我怎么回答。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建构和思考会大大的打折扣。我们不妨这样问:“你认为他这道题做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3.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往往有一些教师在有人听课的时候,不愿意叫成绩差些的孩子回答问题,面对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回答错误的时候更是不知所措。表面上心理故作轻松,内心把这个学生恨的咬牙切齿。人非完人,孰能无过。何况是小学生呢?学生为什么错?把学生的错当成一种资源,利用好这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调整,我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不暴露学生的问题和错误,那我们什么时候暴露,什么时候说?难道真的等到课下不成。
4.课堂上要善于总结。记得在前边的一边博客中讲过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教师应该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有所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
三、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笔机会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数学课,感想颇多。不论是自己的数学课,还是听教师们的数学课,总觉得多多少少在我们的课上对于实效性的问题,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课标这次又进行了调整,已经从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应该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正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一些隐性的知识,教师们也在开始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但同时,我们觉得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展示课堂上挺多,学生说的在听课人看来也是头头是道。可是,当学生一旦动笔写,做题的时候,错误率依然不低。那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1.课堂上过于关注学生的个别展示,教师和学生点对点的交流比较多。对于一些中下等的学生来说丧失了参与的机会,即使听明白了也简单地停留在听的层面上,忽略了他们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自身思考。这些中等甚至中下等思维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被上课发言的同学掩盖了。
2.教师被学生表面的思维活跃所迷惑。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得清晰,流畅。总是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吧!就拿我上的“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来说,求一个数的倒数不难。给学生一个小数,例如:0.6的倒数是多少?学生能说得条条是理,“我们把0.6转化成分数,然后就能知道它的倒数是三分之五”。可是,在实际动笔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小数的倒数出错的大有人在。
这些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动笔太少了!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动笔练一练。动笔练一练这个环节真的不能丢,只有在动笔练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够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教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责编 闫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源动力,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是我们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初衷。
我曾在数学探索班上了两节课,课上,我讲了牛顿,讲了瓦特,讲了学习数学就应该爱提问题,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孩子们听得很有兴趣。最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有趣的数字串,还有如何准确判断未来是星期几的课。学生很活跃,我清晰地记得当学生算出未来一年后的今天是星期几的时候,看到我通过电脑万年历查出和他们的答案一样的时候,学生疯狂地蹦了起来,他们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回想起整节课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充满善意的激励,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给我们的数学课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乐于接受数学课。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这个过程中,经历思维的磨砺,最后又有解决问题正确后的成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刺激更大。
当我们记住一些东西,往往是因为对我们的刺激很大,或喜欢,或厌恶,或惊讶。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一些困难,教师不去过早的干预,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把题解答正确,这其中的收获远远胜于来自我们教师给予的评价。所以,想说明这样一个意思,教师自身在做好教学评价的时候,更要关注让学生自身多获得一些学习成就感的体验。
二、常态课堂中需要我们关注的
曾经听了两节数学课,数学课上教师花费的工夫不小,并且也在积极地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中学到的很多东西,但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常态课的一种思考,有一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1.关于一节课的“性价比”问题。提到性价比大家就都明白了,买东西会考虑性价比,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这件东西值不值?上一节也是如此,我们花费很多心思设计教学环节,花费很多时间做课件,用了很多手段,教师累得够呛整节课上满场飞,那么所得到的收益如何呢?学生是否真的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需要我们思考,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抓住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高效的理解问题,这些可能更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的东西。
2.教师不是“裁判”。课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便紧接着问:“对不对?”学生说:“对”“对吗?”“不对”。教师在课堂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不是裁判,更不是变换音调让学生当裁判,长期以往,学生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就发生了偏移,他们不考虑题做得怎么样,而考虑教师要我怎么回答。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建构和思考会大大的打折扣。我们不妨这样问:“你认为他这道题做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3.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往往有一些教师在有人听课的时候,不愿意叫成绩差些的孩子回答问题,面对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回答错误的时候更是不知所措。表面上心理故作轻松,内心把这个学生恨的咬牙切齿。人非完人,孰能无过。何况是小学生呢?学生为什么错?把学生的错当成一种资源,利用好这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调整,我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不暴露学生的问题和错误,那我们什么时候暴露,什么时候说?难道真的等到课下不成。
4.课堂上要善于总结。记得在前边的一边博客中讲过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教师应该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有所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
三、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笔机会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数学课,感想颇多。不论是自己的数学课,还是听教师们的数学课,总觉得多多少少在我们的课上对于实效性的问题,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课标这次又进行了调整,已经从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应该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正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一些隐性的知识,教师们也在开始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但同时,我们觉得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展示课堂上挺多,学生说的在听课人看来也是头头是道。可是,当学生一旦动笔写,做题的时候,错误率依然不低。那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1.课堂上过于关注学生的个别展示,教师和学生点对点的交流比较多。对于一些中下等的学生来说丧失了参与的机会,即使听明白了也简单地停留在听的层面上,忽略了他们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自身思考。这些中等甚至中下等思维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被上课发言的同学掩盖了。
2.教师被学生表面的思维活跃所迷惑。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得清晰,流畅。总是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吧!就拿我上的“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来说,求一个数的倒数不难。给学生一个小数,例如:0.6的倒数是多少?学生能说得条条是理,“我们把0.6转化成分数,然后就能知道它的倒数是三分之五”。可是,在实际动笔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小数的倒数出错的大有人在。
这些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动笔太少了!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动笔练一练。动笔练一练这个环节真的不能丢,只有在动笔练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够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师的教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责编 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