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漫漫路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幻想着掌握呼风唤雨的本领。美洲印第安人在篱笆上挂上干瘪的蛇尸来求雨,东方人跳龙舞,西方人做祈祷,但无情的干旱却一次次地使他们的希望破灭,田地里的禾苗也一次次枯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降雨的成因。水汽从海洋和湖泊蒸发升腾成为空气的一部分,形成云朵,然后雨水或雪花就从云中降落下来。但是水汽究竟怎样凝聚成雨滴?长期以来人们都无法解答。后来,约翰·爱特金证明,水滴或冰晶是由水汽积聚在灰尘等细小微粒周围而形成,这些微尘十分细小,肉眼根本无法察觉。但如果没有这些微尘,即使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也不可能形成降雨。
  二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埃尔文·兰格缪尔博士研究飞机机翼在穿过云层时结冰的课题,年轻的谢福正是兰格缪尔博士的助手。他们接到任务后,就动身前往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那里寒风凛冽,山峰终年积雪,雪暴频繁。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气温常常在0℃以下,但在他们周围缭绕的云朵之中,却并没有形成一粒冰晶。这个怪异的现象深深留在谢福的脑海里。
  战争结束后,谢福制造了一台小型机器,它能产生寒冷的湿空气,和新罕布什尔州山区云层中的空气非常类似。根据爱特金的理论,谢福推测冷空气中不能形成冰晶可能是因为缺少结晶中心,于是,他先将机器里的温度冷却,形成人工云,再往其中投放一些细小的粉末,如面粉、糖粉等。谢福耐心地做了几个月实验,但是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凝结成雪花或雨珠。
  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设备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机器温度一直降不下来,谢福只好临时用干冰来降温。当他把一块干冰投放进机器,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机器里盘旋飞舞。这使他明白了尘埃微粒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只要将温度降到-40℃以下,水蒸气就会结冰而降落下来。
  谢福想,既然在实验室中能制造雪花,何不在真正的云朵中去试试呢?谢福找到兰格缪尔,商量着怎样把这一想法实现。于是便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一幕:1946年的一天,一架飞机在云海上飞行,兰格缪尔和谢福将干冰撒落在云层里,30分钟后雨滴开始落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降雨获得成功。
  后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冯尼古特又对谢福人工降雨的方法进行了改良,用碘化银微粒取代干冰。碘化银催雨剂一经使用,很快获得了比干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为碘化银可以用简单的装置从地面上发射到云层中,使人工降雨更加简便易行。
  人工降雨的发明,给苦于干旱的人们带来了福音,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据新浪网)※
其他文献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这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件,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
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重要标志,但至今都没有发现古人类从四腿爬行到两腿直立这一过渡环节的化石证据。对此,德国森肯贝格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施伦克认为,也许古人类从爬行到直
联合县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普遍存在于晋察冀边区的一种新的县政权形式。它是为适应敌后根据地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而建立的,随着战争的进程而不断变化。联合县政府具有与单一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8页: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二、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举步惟艰。三、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1月30日3000年重庆历史中,可圈可点的故事不少,但1949年11月30日发生的事,意义非同寻常。这天,陈锡联率领二野三兵团机关进入重庆城区,张霖之、曹荻秋也在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成为跨国际交流使用的语言之一,中职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语法进行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实际生活中顺畅地交际。本文主要从生活化渗透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对存在的现状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生活化;重要性;现状;措施  英语是西方国家交流使用的语言工具,我国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自
12月4日,刘伯承诞辰126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举行。刘伯承元帅亲属刘蒙将军、元帅纪念馆及部分革命纪念馆代表、当地干部群众100多人出席活动。活动期间,
新时期如何解决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提高历史学本科教学水平,是摆在高校历史教师面前的新课题。2005年11月4至5日,“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
本刊连续5期讨论教学中如何求真、求实的问题,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这反映了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观念的变化。过去那种“以本为本、教科书至上”的框框已经被打破。很多教师在备
当今世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大,离开科技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