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何鲁成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守樸(何鲁成长子)
  
  二十世纪是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这意味着许多固一有的东西将失去。只有档案人凛于职责悬命,方能衔补历史的断层。
  去年三月,北京档案学界的一些老教授,发起了一个“纪念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出版70周年学术研讨会”。座中耆老多与父亲何鲁成素昧平生,会上甚至没有作者的背景介绍。这也正说明了档案学者的史官本色,持平补遗,无关人情。
  父亲何鲁成(1912-1981)是江苏武进入,生于苏州,毕业于天津南开初中,因为直鲁军阀战乱,回上海进光华高中,而后毕业于光华大学经济系,也另念过中国公学法律系。在上海做过短暂的记者工作。1934年进入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在甘乃光先生指导下工作。《档案管理与整理》这本实用手册,当时,是为响应提倡行政效率革新而作。事实上,他还另有一本少为人知的著作《人事考核与管理》,知道这本书而找过他的,以我所知,前后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国民党的军统头子戴笠,另一个是后来的中共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
  50年代是二十世纪历史的一个划分点,父亲的人生与工作,也正好在此截一为二。此前,父亲是一位行政工作者,二度做过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部会干部,中间也做过省县级的基层干部,这样一个从政书生,确实适宜从事档案学的研究。父亲原来的愿望,也是冀望在抗战胜利后,出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一职。因为这个馆在西湖边,他想“读一辈子书,看一辈子西湖”。
  但中国的政治进程遽变了,父亲的人生当然也转了大弯。1949年,国民党在南京的行政院决定要撤退了。连最基本的准备也似乎来不及了,秘书长端木恺把所有的现金搬来,搁在会议室的大桌上,把职员名册一撕两半,匆匆做了处理。前半名册的去广州,后半名册的第一个名字正好是父亲,父亲就成了领队,他这一半是去福州。父亲那一半名册上的人,没有一个是跟福州有渊源的。去了找哪个单位接头,要待多久?该问的事情太多了,最终,父亲只问了一个问题,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行政院很早就知道要撤往台湾,后来,又多了个四川,但也不能算定论。事态发展得太快,这个追加的目标成了搅局,现在更莫衷一是。真正实情,后来的发展是这样,去了广州的,都奉命向四川转进,主要的工作人员坐飞机去,家眷们就走陆路。这一路最惨,在广西境内被解放军追上截获。这时候,甫抵四川的先生们却又奉命回头怆怆转进台湾。他们从天上飞过去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家庭悲剧正在底下上演。这一批先生,从此孤羽敛翼,或在台湾再娶,他们原先家人的下落,到现在还是悬案。在福州,事情就像预料的,虽然离台湾最近,兵荒马乱,一桩交涉也解决不了,不等盘缠用尽,同仁就纷纷鸟兽散了……
  父亲又回到霞宫府行政院的宿舍。他从行政院的前庭经过,那里灰烬满天,文书档案堆得像个小丘,许多是空白的公文信纸,父亲想阻止,工友说上面交待,全部要烧!连这些白纸也不能留为“资敌”。父亲的沉郁从那一剎开始。父亲是民国元年(即1912年)出生的,这时候正是青壮之年,但他已看过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行政院院内有一幢崭新的楼房,和其它的旧建筑不甚调和。那是抗战胜利后难得新添的建筑物。父亲曾在这展开他构想中的资料室,他以院令通知全国各种出版机构,每种新书出版都要寄两本到院,就像现在一些中央图书馆的做法,这可能是当时最完整的中国期刊书志库了。为了参考的需要,外国图书也购置极多,精装昂贵,和国内的印刷纸张比,国内的书刊便相形见绌,但资料价值怎能以定价来衡量。这大批藏书无法全数运往台湾,父亲的意思想运走中国书志,因为外国版的书籍大可到台湾重新置购,但请示代院长孙科的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被废弃的书刊,许多后来在香港成为抢手的旧书摊货品,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主任女士整车整车地搜购。所以,我们现在看敦煌手卷要去英法,看中国旧书要去史丹福(指美国斯坦福大学)。
  在行政院灰烬中,父亲意识到,他可能要离开这个国家了!但是,他想再去一趟北方。他有一个旁人看起来相当奇怪的想法,这个念头从头到尾却只给他惹过麻烦。那就是,国民党是怎样将大陆丢掉的?要了解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亲眼看看共产党的做法。那就要往北走,中共已经在这些地方开展政权建设了。
  另外一个往北走的原因是,北方,似乎始终是个吸引父亲的地方。父亲是苏浙人,他的童年一定不太好过。从他懂事,就只看到几房家属无休止地在争家夺产,当家的是他母亲,他的父亲则长住北平。父亲在十二岁离家北上,他可能希望从祖父那里得到一点亲情的慰藉,但他就读的南开中学在天津,陪伴他的温情,大概仅是他胸袋里他父亲给他的那支帕克钢笔了。他启蒙时代在北方待过的时间不算长,我直到年岁超过当时的父亲,才恍解出北方对父亲的意义。那里有他全部启蒙时代的记忆,那是他全部存在意义的所在,他也是在那里,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献身的方向。
  在大动荡的时代,北平,仿佛只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才可比拟。它不仅是一个古老帝国的全部缩影,也正受着欧风的猛袭。掀起的尘埃里,闪烁着无数人文精华和迷思的碎片,意外地让孩子们直观了中国的真相。贵族、新兴知识、虚无党、假革命、列强式的侵略、北洋大帅、太监、飞机,似乎都挤破了时空的门槛,到一个压缩的时空里,走马灯似的旋转着,历来人类的政治行为,这里都有表演,这是上帝才能制作的影片,特别容易让爱国的青年热血为之沸腾。看过这部影片的青年,命中注定,都会投入后来追求改革的洪炉里。在中日海战中残臂的年轻海军军官张伯苓,在他中弹船毁的那瞬间,便悲愤地决定了知识救国的宏愿。兴办南开中学,使张先生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这所学风和质素堪称全国第一的中学,它的一些职员都可列入身教的范例。它传达的思想极开明,做学问的要求极朴实。父亲爱他的这间学校,但是,好景不过数年,直鲁联军、奉军攻占天津,父亲家里召他回到南方,也结束了父亲全部的少年冒险时代。他回到上海读书。他应该插班高一,推荐人徐志摩不经心就把他误填成高二,察觉时正值放大假,父亲费了好多天,没找到这位沉湎在恋爱中的浪漫大诗人,只好硬着头皮去应试,幸好仍能考进光华中学高二插班。
  父亲的北方之旅,见了祖父最后一面。他也去看他的舅舅,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父亲从北方回来,先回到温州。不多时,温州也解放了。温州不是由南下共产党的军队攻陷的,共产党军队的力量还顾不到这里。只是,许多天没有动静,地方共产党人进城来,发现温州已被弃守,国民 党专员和县长都开了小差,共产党人对这个意外真是大喜过望,温州就这样被“解放”了。
  父亲在抗战方起,为了安排几房家眷回乡,无法随行政院西迁四川,曾到母亲的故里温州,出任温州的县主任秘书和平阳县的书记长。那几年,父亲接触到了中国行政的基本问题症结:政令到了县城大门口,就推不下去了,乡下还是千年前的老社会。县府没有任何建设的经费,办公经费从清朝到北洋以来始终是银元一块钱,办妥征兵征粮,已属头等难得。所谓“管教养卫四大事,笔墨纸砚一块钱”,其他上级交待的公共事务,都只能停留在公文纸上游戏,来文“勒令限期办理”,复文就是“已遵照办理”。
  浙江这个多山封闭的省份,除了像温州这种已经对外开埠的口岸,不仅洋化洋货多,也很进步。但靠内陆地方却远远贫瘠落后,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中央和边陲二极化的国家。因为交通和建设不发达。父亲得到一个统计,浙江仅地方方言就有七十几种,各地次文化也不同。落后和迷信是分不开的,浙江多山,山径有剪径,像义乌县还有义和团式的组织,自夸刀枪不入,称为“乌军”。我们现在看义乌的外销市集,都很难想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有这种事,温州已有人品嗜鹰牌炼乳配吐司面包,这些乌军还聚众几千人起事,狂啸攻城,重温张献忠、黄巢的旧梦(黄巢在浙有许多遗痕)。几个县城官员居然被骇得闻风弃城而逃,事体愈闹愈大,我的三叔是黄埔的正规军官,他带的自卫队也偏不信邪,百把人挡在桥头,面对涉河而来的符咒神兵,试着拉开机枪横扫,结局是可想而知。
  当时的温州已经开始抓地主和旧反动分子了,熟人之间开始互相检举,许多公报私仇的事情发生,过去地方上的公务员首当其冲。父亲的亲友熟人中也不乏共产党员,却没有人出卖父亲。但是,父亲觉得太危险了。父亲决定去香港,再转道去台湾。然而,他首次出走,就在金华公路上,遇到剪径。母亲为他准备的仅剩软细都被抢个精光,父亲暂时又回到家里。这时,南京也才有消息传来,中共方面有人在打探父亲的下落,真是风声鹤唳。虽然没有盘缠了,母亲还是连夜准备,让父亲赶快走陆路去香港。父亲后来才知道,中共方面在找他的人,是后来的中共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
  父亲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行政院实施全国行政效率革新时期初进行政院的。二十四岁的父亲调查了各部会的档案,他写下了第一本根据中国实务经验整理的《档案管理与处理》。这本书原该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付梓出版。书成版搁在商务印书馆,就逢抗日战起。书库挨了日军飞机炸弹,只知道印版安全无恙,却不知避难何去。
  我是在1989年在香港三联书店,才看到甘肃省档案学会的(1987)版本,这时父亲早已过世(1981年)。他一直怀念这本书,但他自己却从未见过出版本。我把这本书带回台湾,放在他的坟上。引起曾三注意的应该是父亲另一本专著《人事考核与管理》。父亲于抗战前后,都在行政院服务。抗战初起,父亲虽因病痛到温州工作,抗战中,还是受到张群等长官及故旧的召唤,到成都工作。主要的工作,是担任航空委员会的人事考核总干事,中国空军当时有多少飞行员,他最清楚,因此,日军每在战报上夸耀当月击落我飞行员千余人时,父亲只好发笑。那时,全部的中国飞行员,最多时也只达九百多人。
  有一天,单位抓到一个在偷抄考核资料的内奸,不管是谁的手下,父亲照签法办。不久,父亲就接到国民党头号特务头子戴笠的传唤,大家顿时魂飞魄散。戴笠倒无意找人去算账,他只是有个太大的计划,他想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人事训练单位,全国各机构的人事单位都要派人来受训。这个计划若成功,戴笠等于掌握了全国的人事动态,他要父亲替他准备这个工作,戴笠一口气谈了两个钟头,门外还有省主席、司令在等着接见,戴笠的气势,父亲算是领教了。这件事,要到抗战胜利才会实施。但是,抗战一胜利,戴笠就飞机撞山死了。
  抗战胜利,父亲还是回到了行政院工作。做过了资料室、人事室这一类行政管理单位的每一种主任职务。它成了父亲的专长。所以,曾三的意图,父亲是能了解的。在父亲的这本书(《人事考核与管理》)中,父亲提出了“思想考核”这个课题。这在西方的人事专家听来,不无洪水猛兽的恐惧感。虽然,他们也有所谓的“忠贞考核”。但在那个旧时代,随便给人戴帽子,才是最真正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县地方下级单位,弄不清楚意识形态这类复杂的问题,往往干脆将嫌犯枪毙,省了公事。上级追究下去,听到的都是自由心证。父亲的目的,是透过一种等级格式,将所谓思想问题严重的嫌犯,过滤到司法概念较高的上层来处理。同时,思想考核也因此程序化,而不是藏在暗处或仅是某些人的斗争工具。不过在制度不上轨道的体系中,较高的上层,也一样会出乱子。
  1950年,父亲去了香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似乎是一夕之间改朝换代,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是全然陌生的。尤其是对国民政府崩溃前那段物价通膨、而中共接收后却能尽速将其抑平的策略,感到非常好奇。因为金本位已瓦解了,也因此无法推测中共未来的财政收支能否平衡。于是,父亲用米价作准,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中国的财政专著——《中共财政解剖》。父亲滞港多年里,就一直以自由作家为业,专长分析中国财经与人事问题。他用了一个笔名叫“何雨文”,这是跟行政公职生涯的正式告别,也代表了他对政治的失望,但是他对中国的关心还是依然。他的“中国问题专家”文名渐起。重视他分析见解的,却都是西方人,还有一些日本人。
  香港,这个当时尚未收回的中国租借地,此时扮演了流通大动脉,几乎所有在中国风云中出现过的人物都在这里驻过脚。有些已经狼狈不堪,有些腰缠万贯,打算从商炒金,不久也狼狈不堪。商人、逃难的小贩不久都安定了下来。在安定的环境里,他们就能生存,而且发展得非常好。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东方之珠。但是政客、知识分子,缺乏上层结构的支持,他们就像住进了沙漠。英国人很快驾轻就熟,把海边底细都摸透。但是,香港仍是间谍活动的大本营,最让英国人头痛的倒是跟它“血浓于水”的美国人,美国人不买英国人的账。美国在香港的领事馆人数庞大,作为世界盟主,他要应付的敌人也实在是太多了点。
  从大陆易帜之初,各式各样动机的美国人就在香港展开了活动,从收购中国流出的文物书籍或情报,到寻找新的政治势力,无所不有。跟中国人一样,对国民党的忽然瓦解,完全不能明白,他们急于要知道这种变化的原因。
  美国拨出研究中共问题的写作经费,这似乎是个挺不错的办法,又可帮助出来的知识分子渡过难关。凡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要 年以侨胞的身份来台观光,陈诚觉得他应该回到台湾从事研究工作。谈话时,还有中央党部第六组(即现在的“大陆工作委员会”)主任陈健中在座。这个单位有一份研究中共问题的杂志,陈即安排父亲担任总编辑工作。翌年,全家就迁台定居。陈健中只是看陈诚的意思行事,对父亲并不了解。他后来到美国访问,拜访费正清时,费正清托他向“何先生”问好,他觉得非常讶异。因为,台湾其他所谓的“中共问题研究专家”,在这些美国人眼中是毫无学术分量的,父亲一直是以编制外约聘人员的身份在这个单位工作。本来还曾要求过他归队,恢复国民党员身份,可以调整待遇。但一查,父亲不仅资深,入党介绍人又是邵力子,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倾共的大老,事情又不了了之。
  那份叫做《今日大陆》的杂志在父亲手上脱胎换骨,原来等于是摊派到各机关和赠阅的机关刊物,渐渐有了国外研究机构的订户。为了时效性,还增加了一份动态通讯。这份通讯是最早发出中国在大陆新疆建立核子基地的分析消息。刊物在国外声誉鹊起,眼红的人就出现了。
  父亲所属单位,照说应该是个研究单位。但是,它的成员却主要是由情治系统人马为主,而国民党的情治系统,从戴笠开始,就重视以行动为中心,并不重视情报分析和研究。以这类背景的人员从事中共研究,他们凭的是过去的经历,不是现代的社会科学知识。“中国问题”本身不是一门学科,它需要广泛的社会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中国问题和其它学术研究工作应该是一样的。许多年后,政治大学才获准在大学部之上,设立了“东亚研究所”,慢慢培养了一批批的硕士和博士。父亲也在那里授课,学生中时常有美国的外交官留学生,就是后来主管中国事务的那批“中国通”。在此之前,研究中国问题的环境是闭塞的,在安全和净化思想的观念下,研究中国问题成了特定机构下的包办工作。而其中一些人,便更不讳言,坦承这是他们的饭碗,中共问题被称做匪情,使研究和意识主观混淆,而主管必定是专家,以科层决定了知识的权威。这样的发展,当然是走进了死胡同。父亲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看父亲,则认为是个异数。
  父亲服务的中央党部第六组,名称是组,按照党政军机构的平行关系,它等于是部级机构,若以它的分工性质,则它的重要性还要更高。它毋宁是主管意识形态的最高机构,举例来说,对于思想问题中释疑的问题,会送到这里来签意见,即使是台湾统合情资的最高部门“国家安全局”也需会文到此,海外文化界申请来台,更要经过它的审核。它如果有疑惑则入台签证便下不来。这使得最需要方便进出台湾的香港星艺人物,对过手手续的一位助理干事,都非常巴结。这位低级干部离职后,才把大家吓了一跳,他摇身一变,成了港台制片界的大亨。
  在台湾,思想争取工作还是在持续进行的,问题是要这些国民党党棍子去跟知识分子沟通,惹气多作用小。这类工作,跟父亲没有关系,但是,有阵子反对意见太凶了,上面交下一些难缠的人物,大家不愿意碰,硬摊派了一个给父亲,是学术界的殷海光,父亲只好遵照这种几近胡闹的指示投谒拜访。殷海光傲气十足,特别是瞧不起国民党人不学无术。父亲耐着性子谦虚地听他谈共产党,殷海光还抽出一本美国人的著作,认为鞭辟人里,非常高明,书名就叫“洗脑”,问父亲看过没有,父亲实在忍不住了,他翻到书前页,指出作者在序中,特别提到感谢父亲协助的文字。父亲刚进门还挨冷钉子,辞别时。殷海光意犹未了。殷海光表示对国民党里还有读书人很感到意外,父亲真是啼笑皆非。
  刊物出名了,单位主管的总干事便宣布改革。首先,取消了作者署名,认为他们这种研究单位不宜搞“明星主义”:其次,取消由总编辑全权审稿,而组织了一个编辑委员会,以编辑委员会来审稿。事实上是登稿的分赃。结果,原来把关甚严的审稿工作开了后门,那份刊物苦心培养起来的声誉一落千丈。
  父亲最厄运的事终于发生,“文革”发生后,日本由岸信介具名,邀父亲再度赴日作专题演讲,那也正是日本召回各地驻外大使,检讨中国变局的时候,大家都需要对大陆的新变局有第一手的了解。但是邀请函的寄达,却惹怒了许多人,他上头的一个裘姓总干事自诩是台湾所谓的“中共问题研究专家”,甚至愤慨说:为什么请他不请我!那时,在日本名人录中提到台湾的中共问题研究专家只有郑学稼和父亲,郑专长理论,父亲专长实务问题。如果,那个名人录要在台湾这个研究领域里选最吃瘪的两个人,也一定是他们两个。真应了蒋经国对内的批评:“外争不足,内斗有余”。嫉妒他的人无法取消这项邀请,想出了一个极缺德的办法:他们说父亲来台九年,没有经过“安全调查”。因为,父亲来台是陈健中作保人,漏了这条手续,现在要补回这个程序。就这样,由本单位行文有关机关,由恶名昭彰的警备总部负责作“安全调查”的约谈,约谈期间,自然无法出境。三个月后,警总说可以出国了,问题是邀请的会议早已结束。
  从未在台湾为所受不公平待遇而怨艾的父亲,在约谈结束的时候,却少见地惹出气来。“安全调查”的结案手续,千篇一律都是要填一份“自白书”,没问题的人也是要写交待。这种“宁枉勿纵”的愚思,也曾激怒金庸,也是因为要他写这种东西杜绝迁台之念。这种切结字眼攸关名节,父亲当然拒绝。父亲后来在家人劝解下,写了一份“自白书”。警总的人也觉得“老师”真多事,快点了事还不好吗?父亲受到他这一生中仅有的侮辱,十多年后,父亲过世,家中整理到父亲留下的那份“自白书”复本,内中列明了他一生的行事。往事尘埃,记不清楚了,我却牢记得文末的一句话:书生报国,如此而已!这简单的“如此而已”四字,曾震动得我腑脏翻滚。
  俱往矣。沧海一粟,我父亲只是一个被浪费掉的人罢了。
  
  (摘自《档案界》网站)
其他文献
摘要:从文化旨趣、文献来源、以及《汉志》著录和后人补《汉志》等方面来看,刘向文献整理的对象是图书而不是档案。《汉志》中虽有少量文献表面上具有档案性质,但其内容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办事记录,而是具有思想上“盘根究底”或文采上“踵事增华”的超越内涵,成为了典型的“图书”,澄清刘氏父子文献整理的实质,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图书整理、档案整理、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刘向 图书 档案 
以天然浮石为粗骨料,对钢纤维及钢纤维与聚炳烯纤维混合的不同掺量试件进行了25、50、75次慢冻试验,进行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弹性模量的试验,试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混凝
介绍了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现状、技术特点等,着重阐述了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测试方法,分别对工作性能的流动性、填充性、黏聚力、钢筋通过性能、抗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与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SCysC)比值诊断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
档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具有可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随着地质档案工作逐步推进,新时期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利用趋势初步形成。  1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价值巨大、馆藏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海量的地质信息资源,全国地质资料中心、各个省国土资源厅以及下属单位保存大量的地质、水文、环境、矿山等地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馆藏极为丰富,为经济建设储备了宝贵的资源
《山西档案》2007年第二期上刊登了《大生档案:来龙去脉、内容、价值及其他》一文,读后有颇多感慨,它对如何做好今天的民营企业建档工作既有启示。也有令档案人深思的东西。  所谓“大生档案”,是中国最早的民营纺织股份企业——大生纱厂的档案。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非常注重反映其细节活动档案的收集。“从现存的大生会计档案可以看出,大生集团的主要企业从平日收支的流水账。到货物进出的物料账、机料账。到与用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