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的支教往事

来源 :成都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经历,对于唐中微来说,她觉得自己幸好在年轻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段支教的生涯,那些付出,也成就了现在的她。
  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
  1996年,我从幼师毕业,进入市内一家一级一等幼儿园工作。当时,能歌善舞的我从幼师2年级开始就是银杏少女合唱团团员,同时又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天地》栏目的主持人,还给广播剧配音,身兼数职,用大家的话说,就是“人见人爱”。而那时候的我也不过19岁,孩子们总是用满心信赖的眼神看我,嘴巴甜甜地称呼我为“小微姐姐”。
  由于我歌唱得还挺不错的,于是就有国内朋友介绍我用晚上的时间去酒吧驻场唱歌,我很高兴地便答应了,喜欢唱歌的女孩子总是想要有人倾听,何况夜场驻唱的待遇还很高呢。在1999年的时候,我的月收入就已经上万了。
  有时候我觉得上天对自己特别眷顾,但同时又并不满足自己当时的状态,我总觉得一切来得太轻易,在父母身边的生活也太安逸。我问自己:“生活能不能有更多种可能性?能不能有更多的意义?”
  2002年,我听说政府对贫困山区有对口支教计划,我所在的幼儿园属于成华区,对口支教的区域是甘孜州的泸定县,在听说那边的小学缺乏师资的时候,我心动了。于是,2003年,我参加工作的第7个年头,只身进入藏区,加入了支教的志愿者队伍,目的地是甘孜州的泸定县建设小学。
  物质生活的匮乏
  其实我对泸定县并不陌生,因为之前去旅游过一次,知道那里是如何偏远和贫瘠的地方,但当我真的背着被子褥子扎成的铺盖卷置身位于泸定县县城边上的学校时,我还是震惊了。
  有的孩子穿着褴褛成一条一条的“刷把裤”就来上学:有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双小脚板晃悠悠地穿着成人的大码解放胶鞋,用麻绳捆紧在脚上。最开始,每天中午看到大多数孩子安安静静地趴在课桌上午睡,我还好奇地想,他们为什么宁可睡觉不去吃饭,后来别的老师悄悄告诉我,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每天只吃两顿,早一顿,晚一顿,中午就只能以睡觉来让自己“忘记”肚子饿。
  宿舍楼是老式筒子楼,一条长走廊串起一间一间的简陋房间,上厕所要穿过操场到另一边。分给我的房间在一楼,陈旧、潮湿,推开门便是一股霉臭味儿扑面而来。这些都还能克服,我最害怕的是一到晚上,耗子成群结队跑来跑去的声音和它们厮打时发出的吱吱叫声。在那里住下来的头两天,我压根没敢合眼,直到后来请当地老师帮忙把耗子逮了,第三天晚上,又累又困的我才终于可以睡安稳觉。
  做饭是用电饭煲,而炒菜就是在宿舍后门口支一口锅子,由于工作忙,我每次去菜市场都会买好两三天的菜。让我开心的是,我很快就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当地的老师们也对我照顾有加,其中一个老师的老母亲见我爱喝她煮的酥油茶,专门每天给我煮,叮嘱我每天去他们家里喝。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冬天天气冷的时候,有的孩子家长会特意嘱咐孩子在上学的时候,给我捎上一篓取暖的煤炭块。
  当时除了上课,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由于学校背山向河,闲暇时候的晚上,坐在大渡河边吹吹河风,望望星空,就是唯一的消遣了。在藏区的一年,我每天自己生火做饭、烧水洗澡,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充实。那一年扭转了我对于物质的观念,也涤荡了我的心灵,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精神生活的丰盈
  刚到学校的时候,我教孩子们音乐。那时候小学音乐课盛行的省事教法,就是用收录机放上一盒磁带,重复一首歌直到孩子们会唱为止,可我不愿那么省事,我教他们识谱、打拍子、练声,从基础开始,让孩子们爱上音乐。我还用过郑秀文的《眉飞色舞》这种曲调轻快的流行歌给孩子们编健身操呢,一扫孩子们做操时懒洋洋的精神面貌,大家跟着节奏做得可得劲儿了。
  由于贫困地区师资流失快,流动大,在人手欠缺的时候,我除了教音乐,还要兼任4年级的班主任,教他们语文。由于我之前只教过幼儿园,生怕自己对于小学语文不能胜任,那年寒假我回到成都之后,整个春节期间没怎么好好陪家人,成天跑到父亲教书的磨子桥小学去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请教,然后在家里备课。新学期开始,我大包小包地提着从磨子桥小学给藏区孩子们募捐的书本、衣物,以及我专门跑到文具店购置的新文具返回泸定县。
  刚接手那个班的时候,班里的学生期末考试有10多个都不及格,有的孩子语文成绩甚至才得8分、10分。可我能责怪他们什么呢?当地很多孩子常常连饭都吃不饱,又如何有心思学习?我的一己之力毕竟微薄,我可以每天中午给孩子们买包子,而他们却不可能一辈子靠别人买的包子维生。于是,我用自己掏钱从成都买来的文具做奖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孩子们要靠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境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有个孩子那一年获得了全年级第二的好成绩,我也被评为当年泸定县优秀支教教师。
  一年之后支教结束,我要离开了,我那个班的孩子们全体跪下来,哭着送我,舍不得我走。
  我至今还跟藏区的老师们保持着联系,给他们寄送资料,得知学校缺什么的时候,也会在成都帮他们想办法。我打算,等我儿子再大一点,寒暑假的时候我都会带他到泸定县去,让孩子看看自己当年看到的一切,让孩子知道自己优越的成长环境是多么值得珍惜。
其他文献
2012年9月,各大时尚周把皮革制品炒到沸沸扬扬,对于远在成都的女性来说,她们那颗向往时尚的心也早就蠢蠢欲动。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眼前,在成都本地,去哪里购买这些时尚皮革制品?  要扯“皮”去成都海宁皮革城  对于爱时尚的成都人来说,成都有不少集中的购物区,例如购买小饰品可以去新中兴,潮牌可以去第一城或EGO潮流广场,想买鞋可以去女鞋之都。但提到皮革制品,很多人却纷纷表示成都找不到一家像样的
期刊
那些胸襟开阔的父母,不会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牛虻叮咬,更不会舍不得孩子接受陌生人善意的建议。  我居住的小区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7点钟之后便会出现一大盛景:无数的老年人、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不大的院子里玩儿,仿佛他们的脑子里有某一声哨响,时间到了,该集合了。深受尖叫声骚扰的我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年龄都在7岁以下,为什么没有7岁之上的孩子出现呢?答案很简单,他们都被撵去参加各种学习班了。  这到
期刊
说起秋冬季的时尚单品,皮革制品是永远少不了的。而作为各大时尚品牌本季主推款的皮革时装,也不再是传统的厚重模样。皮革制品也不再是帅气范儿女生的专属,更轻、更薄、更女性化的皮装成为了今年秋冬的流行风向标。  虽然各大时尚刊卯足了劲地发布最新的时尚潮流,但你如果一本本地认真看下来,会发现一个惨烈的现实——好看的服装还得穿在瘦得和火柴棍一样的模特身上才好看。对于满大街身材不够完美的女性来说,夏天是个藏不住
期刊
四川圣爱残疾儿童学校是一所专门培训和康复唐氏综合征儿童的学校,整个学校有14名老师、8名义工和40个学生。由于学校所在地比较偏远,有的老师每天要坐5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学校,但她们无怨无悔,仍默默地坚持培训治疗唐氏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  1993年,一对普通夫妻用结婚的筹备金在农村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些年下来,学校先后帮助过几百个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一批批充满爱心、拥有特教技能的老师和义工
期刊
9月号的美国版《Harper’s Bazaa》,是该杂志145年出版历史上最厚的一期,仅夹页、插页等附加页就多达375个页码。如此有份量的9月号,当然得找个好莱坞的多面手来压阵,比如说格温·史蒂芬妮,辣妈中的航空母舰。  辣妈的传说  对于老粉丝们来说,世界上最叫人伤感的事情,就是现在的娱乐圈被一群没审美没品位没情趣的小崽子们接管了,我们眼中的实力偶像们徐娘半老,渐渐退出舞台。但同时,世界上最大快
期刊
“班花”是怎样炼成的  状态十分放松的时候,韩利说话时会带有不太明显的东北味儿,她是黑龙江人,确切地说,她是大庆人。这个以石油工业和王进喜而闻名的城市中几乎一切都围绕着油田:居民是油田职工,居民的孩子读书都在石油子弟学校,考上大学后油田子弟读的专业几乎都与石油工业相关,毕业后回到大庆结婚生子,孩子读石油子弟学校……韩利还是个小姑娘时就对这种生活心生抵触:“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国企,我可不愿像我父母一
期刊
“开学”和“新生”,这是9月的两个关键词,同学们对9月又爱又恨,但也更是一场校园生活的辞旧迎新。眼下是年轻新生的时代,手机上网让生活更加缤纷多彩,数据流量让精彩网络尽在掌握;四川移动“拇指夺金”9月特惠旋风继续席卷。玩转年轻盎然的掌上世界,叠翠流金迎新季,移动与你一同拉开新的序幕。  移动“新生活”9月夺金“迎新季”  掌上冲浪无拘束 畅游移动回馈多  陈成是浩瀚大一新生中的一员,今年9月对他而言
期刊
2012年成都房地产秋季交易会上的一大特色是,许多房地产商推出位于景区内部的度假房。而早在几年前,已有部分成都市民非常有先见之明地购买了位处青城山等旅游胜地的房子作为度假场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假期窝在自己的景区房里,以山为家。  一我有一间房子,面朝青山  彭庆  男 34岁 机械加工业公司职员  他的景区房:青城山五里村云雾  山庄 59平方米 购于2010年  青城山一贯是成都人的后花园,
期刊
随着《领航中国》的音乐声响起,成都市第3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在人民公园拉开了帷幕。  9月13日上午9点30分,随着《领航中国》的音乐声响起,成都市第3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在人民公园拉开了帷幕。  由成都市妇联、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市城管局共同主办,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市文化宫等承办的本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包括文化、文体、家庭3大类共10个项目的主题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小
期刊
很少能见到像林唯舟这么有精神的老年人,说话滔滔不绝,走路的速度又很快。她随时都能说出一大堆关于大熊猫的趣事,并手舞足蹈地模仿大熊猫的样子。除了她削瘦的身材实在和肥硕的大熊猫区别太大而外,大熊猫典型的举止动作,她总能模仿到位。  她本只是想写篇童话  在普通游客的眼里,圆乎乎的大熊猫只有体型大小之别,从外表上看,所有大熊猫长得都一个样,很难准确地叫出某一只大熊猫的名字。但林唯舟做得到,她能叫出许多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