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突出实践特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9-0025-02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实践特色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对突出实践特色又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色。既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又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自身所具有的实践特征的内在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突出实践特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四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了明显的现实性特征。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体现在它直接来源于实践,是对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现实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七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从国内的现实来看,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一千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关键的经验就在于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三十年来,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少偏差,比如只重视经济总量和GDP的单纯追求速度增长的片面发展等。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国内外的这些现实状况,促使我党对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不断进行思考,并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特别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上。科学发展观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发展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和矛盾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对于发展是硬道理也没有多少异议,但是对于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却并不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十分清楚的。科学发展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明确的揭示和阐述,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坚持发展的理论指南。中央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正是因为科学发展观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性体现在人、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强调我们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的承受能力,构建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关系。第二。从横向上看,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体现在协调发展上。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强调的是横向之间的协调,通过五个统筹之间的协调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互相协调。第三,从纵向看,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是着眼于将来的发展。是要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它又体现出明显的创造性这一实践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上,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在发展问题上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以人为本问题上强调要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要依靠人更要为了人,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上的阐述,也无不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向所有科学和文明开放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各国发展的经验、模式、手段的借鉴吸收。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相对于中国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总体上先于我们。但对西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简单地重复、照抄照搬,更不能全面否定,而是要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要吸收借鉴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优秀成果。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这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本身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过去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不是终极性的理论概括。因为事物本身内在矛盾的暴露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定时期的理论成果必然带有特有时代的特点。实践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科学发展观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发展和完善。
总之,科学发展观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特征,内在地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特色。既要结合现实来学又要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既要处理好横向的发展关系又要处理好纵向的发展关系:既要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创造性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又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既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9-0025-02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实践特色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对突出实践特色又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色。既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又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自身所具有的实践特征的内在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突出实践特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四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了明显的现实性特征。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体现在它直接来源于实践,是对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现实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概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七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从国内的现实来看,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一千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关键的经验就在于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三十年来,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少偏差,比如只重视经济总量和GDP的单纯追求速度增长的片面发展等。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国内外的这些现实状况,促使我党对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不断进行思考,并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性特征特别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上。科学发展观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发展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和矛盾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对于发展是硬道理也没有多少异议,但是对于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却并不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十分清楚的。科学发展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明确的揭示和阐述,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坚持发展的理论指南。中央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正是因为科学发展观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特征。第一,从总体上看,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性体现在人、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强调我们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的承受能力,构建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关系。第二。从横向上看,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体现在协调发展上。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强调的是横向之间的协调,通过五个统筹之间的协调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互相协调。第三,从纵向看,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是着眼于将来的发展。是要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它又体现出明显的创造性这一实践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上,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在发展问题上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以人为本问题上强调要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要依靠人更要为了人,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上的阐述,也无不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创造性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向所有科学和文明开放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各国发展的经验、模式、手段的借鉴吸收。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相对于中国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总体上先于我们。但对西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简单地重复、照抄照搬,更不能全面否定,而是要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要吸收借鉴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优秀成果。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这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本身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过去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不是终极性的理论概括。因为事物本身内在矛盾的暴露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定时期的理论成果必然带有特有时代的特点。实践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科学发展观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发展和完善。
总之,科学发展观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特征,内在地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特色。既要结合现实来学又要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既要处理好横向的发展关系又要处理好纵向的发展关系:既要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创造性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又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既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